《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三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结合我们正研究的课题《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一些做的好的地方值得发扬,也发现了一些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具体反思如下:
一、值得发扬的地方: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我在本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设计课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1、课前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记录下不理解的地方,带着疑问学习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质疑。如:课上引导学生质疑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在纠错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的方向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同时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也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接着分配学生上台角色表演。全班按小组结合,根据我班人数分成两个小集体,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成小剧本,以此展示学生学习能力。
4、最后结合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拓展训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命题分别是:“向上级请假怎样表达最合适?”“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误在哪?”“将来求职场上你打算怎样推销自己?”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学以致用,突现课文的语言技巧。另外结合课文进一步探讨“邹忌进谏获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
5、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我始终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能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由于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学生地认可。下课铃声一响,很多学生竟然说:“啊?这么快就下课了?”、“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会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教师教的也比较轻松。
二、虽然这节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对于课本剧的表扬提前早已布置,全班按照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学完之后他们的表演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有些呆板走过场,学生也没有完全放开。
2、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罗嗦,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较少。有时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我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使我的语文课堂真正实效、有效且高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二:
上午学校的听评课一讲完,浑身有说不出的轻松,回头审视一下本节课的准备过程,感慨颇多。下面将《邹忌》的完善改进内容记录如下:
一、试讲过程的设计了三遍朗读,听读课文、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三次翻译,独立翻译、小组释疑、全班讨论。这种设计看似充分利用了文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太占时间、冲淡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同时,课堂试讲也略显单调。正是讲课时,只进行了一次朗读,译文过程也改作了独立翻译、小组释疑后进行译文接龙,先小组四人确定一个全文中的重点翻译,然后指点全班任意一小组回答,如翻译有误,提问小组或其它小组可以提出异议,加以纠正。被提问小组有权提问第三个小组,依此类推。此法一用,整个班的气氛立马活跃起来,效果非常好!
二、上课时第二个亮点就是在讲讽谏依据的三问三答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小组学习,充分揣摩邹忌、妻、妾、客的语气。其中最精彩的是由小组将三问三答分角色表演,其它同学则充分品评各角色的语气把握情况,这也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但遗憾的是,表演的小组太少,没有充分的轰起当时的场面。
总之,一节课的准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三:
古文学习向来是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诘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相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书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一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为以后学习文言文走了一些铺垫。下面我就不久前讲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谈谈我对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预习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学生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批改。活着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相互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挑衅和刁难。在本文学习中这种方法很有效。
二、创设真是情景,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是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论语》时,我让学生饰演孔子及其弟子,想象老师与学生教学的场面。应该说在创设情景中,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其意义。同样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景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演出,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人物多种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反思也算是我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四:
一、教“言”与教“文”水乳交融。我在教学时,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先教“言”后悟“文”、“言”与“文”割裂开来的方式,以“悟文”的形式一线穿珠,带动“言”的学习,使“教言”与“教文”水乳交融,让学生在“文”的带动下,兴趣盎然地解“言”,避免了学习文言知识的枯燥乏味,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文言知识和文言阅读方法的积累。
二、教学着力体现文本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真正依据。这篇文章“三叠排比”的结构,体现了历史散文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同时,“三问”、“三答”中体现的古代语言的魅力是“言教”不可多得的内容,这正是本篇文章主要教学价值所在,所以,以“三叠排比”带动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及文言阅读方法的积累,正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三、教在“学生需要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本课又没有过多的难解之处,只需教师教在该教之处。所以,我只讲了学生质疑之后不能集体解决之处以及理解文本过程中学生思而不得其解之处,教师的讲授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这种“教”就是有效的教学吧?
四、教在“不教”之处。学生经过讨论而解决了的问题,是不需要老师再教的,但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的点化,需要老师给予明确的肯定,而这些分散于课堂之内的、学生感悟之后的画龙点睛似的“肯定”,是一种“不需教”之处不可缺少的“教”。本课时教学中正是这样的“教”,完成了学生对文言知识与文言现象的积累,进一步积累了解读文言的方法。
5、教与学互为主体。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起经历的生命过程,本课时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每一句亲切的语言,都是这种思想的见证。
回顾本课教学,感觉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遗憾之一:“三问”、“三答”的教学环节过于匆忙,引导学生解读不够到位,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因此没有出现预期的精彩。
遗憾之二:缺少深透的诵读,只注重了对“言”的积累和对“文”的感悟,弱化了朗读的作用,致使朗读不够充分。
遗憾之三:在品读感悟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对“三叠排比”的结构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逐层体会,可能比肢解开来效果更好。
遗憾之四:没有考虑到黑板之“小”,教学灵活性不够,导致板书不够美观,缺少应有的层次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五:
在《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可是我们如果换个思维想一想,利于行的言一定要逆耳吗?《战国策齐》中的邹忌在这方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既利于行,又不逆耳。他做到了,成功了,齐国大治了。邹忌的故事对于我们的受教育者在当今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竞争如此残酷的时代,在行动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整课教学中,学生课前准备的较好,能收集国内外新闻并点评,但点评时应更具体地说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语言应更简洁,有条理,有逻辑性。
在基础知识的展示时,活动面应更大些,力争全班出动,全部参予,学生的板书要求应更工整,有评价机制,这一点较好。
在对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紧扣教材,应在独学阶段阅读文本,致使对学内容不够深入,不够充分,不能流于形式。在合作探究阶段,学生的讨论、互考、组内小展示完成较好,但要有效完成学生讲解,评析,教师的点拨还要更充分,具体,穿插巩固所学的内容。
总之,这节课的内容中主要突出邹忌的谦虚、智慧、善辩,不被溢美之词所陶醉,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由自己联系到君王,并采用以小比大,以家喻国的进谏方式,突出文章前面所提到的道理,突破“忠言不一定要逆耳”。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主要看四个指数:自主学习指数,合作学习指数,探究学习指数,课堂效益指数。
从前三项来看,本课的教学已经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前三项都达到一定指数,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写法,了解文章的结构、蕴含的道理。所以我断定这节课是一节及格的高效课改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可以引起我反思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45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我自己感觉这一点做得不错。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我觉得自己的引导还是不够精准。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我认为应该好好学习,备课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以防在课堂上的时间的把控不好,从而正正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我设计的解字词、通文意、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对文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课不是看你怎么讲,而是看你讲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明确人物形象,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依据我校新理念求索高效课堂理念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自主探究法
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对照小注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困惑进入课堂的学习。
(三)讨论点拨法
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必要的提升。
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的:
首先让学生利用早读的时间预习课文,达到熟读,并能大体通译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明确自己的疑问和收获。
上课时,导入之后让学生谈收获疑问,根据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一起参与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在早读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了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接着,教师提出字词、句子上的重难点,夯实基础。由于课文较长,时间紧迫,我没有安排学生逐句翻译。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补充了有关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然后抛出一个主问题: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让学生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了解文章的内容、写法、及语言特点。在这一环节我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教师只是穿针引线,适当点拨。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肯定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使我对自己的课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下午第一节,到另一个班(6班)讲课时,我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对我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对文章进行了逐句翻译,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笔记,这样一来,的确夯实了文言文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理解文言文,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只是课没有讲完。但是,我觉得,作为常态课,不应以追求课堂的完整为目的,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收获。当然,课堂的完整也很重要,要想二者兼顾,就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学生充分的预习,教学环节的处理等。
总之,这次讲课,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很深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八: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组织了全体青年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赛。我讲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是值得下一步借鉴的:
第一环节为读文、翻译,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一人读文、一人翻译,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显得鲜明有效。
第二个环节是个性化改写文章。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内化,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是课堂闪现的一大亮点:学生们有用英文版改写的,有用东北方言版改写的,有用江南style版本写的,有用网络流行的淘宝体、元芳体写成的,等等。
第三个环节是邹忌语言交往技巧的分析。在这里引入了比较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本单元的《曹刿论战》、与前一单元的《触龙说赵太后》、与上册书学过的《出师表》等进行比较,用自己的语言巧妙地概括出人际交往的技巧:将心比心式、类比推理式、单刀直入式、悲情陈情式、引起共鸣式等等。尤其在讲“引起共鸣式”的时候,我以顺口溜的形式概括成:“谈谈天、谈谈地、谈谈天气,谈谈瘦、谈谈胖、谈谈健康,谈谈儿、谈谈女、谈谈教育”,生动易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环节是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利用人物言、行总结性格特点,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列出君臣最佳拍档排行榜。武则天与狄仁杰、唐太宗与魏征、刘备与诸葛亮都榜上有名。此环节实现了文言文与小说的结合,实现了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联系。
最后一个环节是“由‘邹忌讽齐王纳谏’”想到的。学生们联系历史发展规律,联系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联系当前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开动脑筋、发表看法。此环节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
最后的的结束语也能够引人思考:“首先要做好当下事,是臣子就应该直言进谏,是君主就应该察纳雅言;其次是要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才会事半功倍;之后,就努力让老百姓的声音传上去,让相关部门的改进措施推行下来,这样,社会就和谐了,就会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目标。这个政治理想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我们期待,这一天会更快到来!”
本课的设计,尝试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基本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解读,一定程度实现了教材的整合和开发。应该在设计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更加高远,——这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听了李传芳老师的一堂打磨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感觉这堂常态课上得很真实,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在朗读中体验。
朗读应该是让学生较快地入情入境的有效方式。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李传芳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开头对课文内容的认读,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内容分析部分对人物对话的赏读,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品读,抓住文中体现邹忌论辩技巧的语句进行品读,感受其论辩艺术。读得生动,品得到位。
2、注重学生在问题中体验。
“求索高效课堂”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课堂上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你对哪个人物或段落感兴趣”这个问题既能有效地让学生充分关注文本,细细地去体验邹忌的人物形象和论辩艺术。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出自已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将课堂教学重点一网打尽。
当然,本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本节课教师引用了现代文教学的思路,将文本的分析和探究列为重点,基础部分贯彻不足,(缺乏一个重要环节,及疏通文意)我认为这样是欠妥的。因为文言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重点。像李老师这样的课,如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前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的把握,加强对词句的理解,再去注重分析的话,效果就很好了。
这是本次听课评课的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我也会尝试在我的教学中,拓展思路,不局限于字词句的强记,而努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言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