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反思篇一:
“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是否可以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呢?课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阅读量(千字文)的两三倍,必须一个课时完成;初三学生的小说阅读知识早已具备,小说阅读经验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个尝试,感觉此课教学还是颇为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
二、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三、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也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尊重与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应该被肯定。
阅读教学究竟有何意义?我想,主要是让学生在其间获得人生与表达的借鉴,倘能激发起学生课余阅读的热情,那就是意外收获了。而千篇一律的文体教学显然不能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因为作品千差万别的个性,怎么能用统一的阅读方式解读呢?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个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引导男同学用心欣赏《香菱学诗》,由此派生如何引导女生愿意欣赏《智取生辰纲》呢?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篇二: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虽然是鸿篇巨著、四大名著、十年苦著,但能完整读完《红楼梦》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读懂,面对初中阶段文学积淀和语文素养还不深厚的情况下,如果将《香菱学诗》放在整篇小说的背景下去解读,自然不切实际。本单元选文皆出自长篇名著,在单元提示中有这样的解读:“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所以教者设计时以香菱学诗这件事作为贯穿全文的始终,以分析香菱人物形象为主,分析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为辅,引导学生理解香菱学诗不仅提供了对自身学习的借鉴,更有对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启示。上完课后,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教者做了如下反思;
一、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让学生放开手脚学习
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
古人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提问”就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在阅读中,要敢于动脑,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的能力。
本次教学中,我把题目当成质疑的例子,“看到‘香菱学诗’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质疑?”这并不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但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的方向和勇气。学生很直接地就提出了“香菱怎样学诗”的疑问,放在具体文本之中,顺理成章的就可以把香菱和林黛玉的形象加以分析。当学生了解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的薛宝钗之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反常点:薛宝钗也同样才华横溢,又和香菱同住蘅芜苑,为什么香菱不去向薛宝钗求教,反而舍近求远去拜林黛玉为师呢?自然也就引出了对薛宝钗的人物分析。
二、开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文本,讨论香菱学诗能够成功的原因。香菱学写的诗课文中一共出现三首,这三首诗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初学者的概况,因为香菱经常向黛玉请教,不断地进步,那么这三首诗就体现了她不断成熟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与学生们的学习、成长何其相似!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既肯学又乐学。即使在今天看来,她也是一位优秀的国文教师。所以,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三、注重对话教学,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用教鞭把孩子赶出教室,你可以提高嗓音拉住孩子的注意力,你还可以瞪眼睛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它们远不及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孩子、留住孩子高明。”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生动有效的对话式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针对“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和“香菱学诗给我们的启示”两个主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与香菱换位思考,整个课堂采取对话式的宽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用口表达情境,用眼欣赏情境,用心感受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进课堂生成。这时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便会变成一种享受,学生就会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得到了保障。
四、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另外,抛开整部《红楼梦》小说的大背景,过多注重了对香菱的形象感知,忽略了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分析强调,也使得本课教学显得意犹未尽,不够完整。
第三,本节课对质疑法的探究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层地让学生领会质疑的本质。
在语文学习中质疑,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意识和方法指导:
1、敢于质疑。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是对书面知识产生怀疑的,都应该敢于提出质疑。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
2、善于质疑。疑问的产生和深思熟虑是相联系的,还要抓住实质性的问题,能思则能疑,所以疑问要有价值可言,深挖细研,疑之有理有据有获,不是胡思乱想、不着边际的糊疑乱疑。
3、乐于释疑。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后,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主动释疑,乐于释疑,直到彻底弄懂弄通;实在解决不了的,可求助他人,解惑才能获得新知。如果“疑而不问”,轻言放弃,或是钻牛角尖,不能获得新知。
4、积极参与。当别人有疑问时,我们自己要认真听取,积极参与,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大家的质疑和释疑,往往对自己有直接帮助或启发,群策群力可攻他山之石。
《香菱学诗》教学反思篇三:
通过八年级暑假作业检查情况来看,学生对《红楼梦》少有阅读兴趣。读过的几个学生,包括杨安平在内,都只坚持读了一小段,觉得“读着想睡觉”。又因为《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三课进行。先用二课时以欣赏为主,通过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来源、主要人物简介、名家点评、导读、影视片段欣赏等方式先让学生对小说有兴趣,尤其是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命运产生兴趣,如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使学生产生极大兴趣;然后再联系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香菱人物形象,感受《红楼梦》的“悲剧”典型特色;最后,通过香菱学诗的过程收获学习的方法:乐学、善学、苦学,而且还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整个教学虽耗时较长,但教学效果出乎意料,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习态度有帮助,还让部分学生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