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心声》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4 08:5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心声》教学反思篇一:

  作者黄蓓佳的这篇《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儿童小说。也是一篇反映中小学基础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本文通过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万卡》这篇文章,遭到老师拒绝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部小说通过对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方面反映了广大青少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渴望健康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呼吁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珍视学生的美好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情感也有很大的波动。回想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觉得我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在语文课堂上,能举手发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的老师基本上是满堂灌,我也不例外。因此,每一次遇到上一级到校检查或听、评、课。我们基本上都是挑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提前排练好,上课时只让他们几个在那里表演。平时上课为了节省时间,也是抽一些学习教好的学生发言。对于那些差一点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提问。因此这一部分的学生的成绩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甚至还不断地下滑。为此让我很苦恼。自从我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班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能在小组中踊跃发言。他们似乎要把他们之前所欠的东西都要找回来似的。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这部分的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时,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只是看你有没有善于去挖掘他。有没有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如果这个平台合适了,那么,他的潜能也就会充分的发挥出来。当然,我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一点成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究如何更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高效运用。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潜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今天通过讲授了本文后,更让我明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驾驭好课堂的高效性,还要深入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给予他们什么。让学生的心灵不再孤独。我想如果我能做到这些,何愁学生的成绩不会提高呢?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舒畅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会做到这些的。

  《心声》教学反思篇二:

  《心声》是现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选用的一篇新课文,它是一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黄蓓佳以其审视人生的独特的视角,透过一节常见却不该常见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下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给学生一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形式下,老师更须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应该包含以下的因素吧。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是暑期,学生都是放假了被老师叫回来特地上这样的课的,所以学生积极性本不是很高,再加上天气的热,学生累是肯定的,于是我就以这个为话题,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对我而言,这堂课是我的唯一,也许一辈子就这么一次给大家上课,所以我是很重视的,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缘分。说的学生心里暖呼呼的,劲头一下子好起来,于是进入课堂教学。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读者的学生,同样拥有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权利。而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知识构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阅读者。所以当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一定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有看法需要表述之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让心与心的交流在对话中得以展现。

  三、有效指导个别朗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课标下,朗读已成阅读教学的“热点”。但是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本课教学主要抓住朗读技巧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我把朗读定位在随心上,朗读不做作,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把朗读定位在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说”上,学生读后,获得了同学们阵阵地掌声,读书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四、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前,我先在下面听学生的理解,并指导她,然后问他等会叫你起来说是否可以,得到学生的同意后,我才叫他起来回答。充分地尊重学生,所以后来,我在下面指导过的学生站起来的越来越多,学的积极主动又投入。

  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本堂课能做到预设仅为预设,随课堂变化而抛开。我教案中设计的第四个环节,学生找出句子与预设不同,我就撇开教案,思路跟着学生转,让学生领着课堂走向结束。效果挺好。

  《心声》教学反思篇三:

  每个人活在人世,最渴望的便是得到别人的了解。如能得到一两个人读懂自己的心声,那边是高山流水般的难得,知己难求啊!

  李京京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以前的他十分平凡,甚至是一粒尘埃,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所以程老师对他是不喜欢的,是看不起的。然而,从万卡进入他的世界,李京京就开始成长了,他因为万卡和自己相似而成长,他因为要诉说自己的心声而成长。当李京京执着地用生命在朗诵讲义的时候,万卡已经改变了这个平凡的不惹人注意的京京。当李京京在一次又一次的遭拒绝之后,他屹立不倒的那只手就是他想诉说的心声。李京京坚持不懈地渴望朗读,学生说他是打不死的小强。是的,小强最后取胜了。

  孩子们对于这个同龄的京京是存在好感的。他们各抒己见,在李京京身上学到的可贵的品质。当孩子们举起一双手渴望被倾听的手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十个二十个李京京。孩子们因为认识了京京也成长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思考自己的做事了。

  最后我想听听孩子们自己的心声。我才发现,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多,就是希望多点课外活动,少点应试压力。他们只是孩子,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的时光。

  以后,我要做一个勇敢诉心声的人,一个乐于听心声的人。

  《心声》教学反思篇四:

  《心声》是黄蓓佳的短篇小说。它反映的是当代少年校园学习生活。小说主要塑造了李京京这个典型形象。情节可以这样梳理:公开课前,李京京想读书,遭程老师拒绝——放学路上,京京林中练读,自然回忆往事——课间演示,京京指出缺点,却遭同学嘲笑——公开课上,大胆解除困境,动情朗读成功。这篇文章虽然情节曲折,但易于理解。它篇幅长,不易段段分析。于是我先在课前,让大家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充分预习。

  回顾这堂课的流程,主要有如下几步:

  一、学生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主要安排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提问时,不能看任何参考书,否则,那是失真的提问,当然提问的质量尽量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

  二、教师走动巡视,看学生反应。我时而弯腰听学生反馈,时而请学生大胆发言,若发现疑点,我力求同学自己解决。然后充分鼓励。

  三、师生个别交流,邀学生帮忙。这一环节放手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如我让卢猛猛板书本课中的他认为重要的词语,让常艳概述本文的情节,让张欣悦查找作者及写作背景,让贾淑贤梳理人物及主人公,让王飞评价李京京,让张家喜谈他感动的地方,让马慧谈题目的更换,让张冠军说本文学习应掌握的重点……同学们真的很热心,很负责。

  四、学生整理问题,且积极探讨。每个学生至少提一个,多则三个,问题提出后重复的不写。我们每个小组归纳问题后,相互交流。自行解决。

  五、教师答疑质疑,生明确目标。这一环节是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若发现哪个问题不够深入,就进行点拨。然后请学生说出这一课要掌握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让同学们再次对照。

  现在,我就略谈一下自己上课后的感受:首先,这节课是成功的。因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我敢说超过了讲读课文,因为同学们在充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起来,更主动,更易于消化;其次,这节课是生动的。学生提问,学生整理,学生解决。他们直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发言精彩,畅所欲言。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再次,这节课是散而有序的。看起来很乱,实则有恰当的组织。正如上面的教学流程所呈现。

  我觉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在于学生充分的预习,在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于教师巧妙的安排,在于师生积极的合作。

  以前,我也曾试着让学生上课,或者说让几个学生完成一篇文章的分析。那不是学生全面的参与,更多的是某些同学的表演。今天,有了这节课的试验,我想我的自读课教学就有清晰的思路与方法。我将用心探讨下去。

  《心声》教学反思篇五:

  鼓楼区的专家来我校指导,我有幸上了一堂随堂课,得到了鼓楼区教研室顾敏老师的直接指导,收益匪浅。

  我上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心声》。

  一、准备:

  首先,反复诵读文本,这是第一要做的。边读边适当做些记号,要教学生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自己得读懂读透这篇文章。

  其次,我习惯对教学的过程做一个通盘的考虑。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突出?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

  第三,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安排,诸如怎样导入、怎样提问、怎样过度、怎样小结等。

  第四,考虑课堂各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事先做些准备。在这些做完的基础之上形成教案。

  二、上课

  象这样一篇简单的小说,我究竟要教给他们什么?我觉得还是从小说这个体裁入手。抓住小说的要素,也就抓住了小说学习的目标。就这课而言,人物、情节还值得与学生探究一番。环境基本没有写到,可以忽略不谈。教学中就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设计。所以就有了课堂的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学生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请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环节。

  课堂我尽量注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我觉得一堂课是否成功,并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应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获得了什么技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再加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设计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自主阅读解决,没有老师的包办代替。

  尽可能多的在课堂让学生阅读文本。这篇虽是短篇小说,但读一篇却需二十多分钟,全文朗读难度较大,我采取跳读、浏览等方法,让学生尽量通过阅读了解情节。对于需要体会感悟的教学重点,则让学生讨论、揣摩,并尝试让学说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技巧。每次的阅读和揣摩都留足够的时间,确保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

  充分尊重学生的随机生成。这是课堂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无论公开课还是随堂课,都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课堂回答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不可能与老师的预期相一致的,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答案是一种粗暴,一味的企图把学生的答案诱导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是一种强迫。当然对学生的生成我有自己的判断,该肯定时肯定,该否定时我也不会毫无原则的赞同。

  三、反思

  课后,顾敏老师做了面对面的指导。对我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生成予以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磨”的不够深透,有些“大而化之。”

  第二,复述情节的环节与中考没有接轨,对中考未作研究。

  我自己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没能自如的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上出更浓的语文味来。(这可是我一直都向往的教学境界哦,李镇西、袁卫星用的自如,太羡慕他们了)

  总之,鼓楼区的专家的指导让我收获很多,切实感觉到专家的引领对我们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指导。

  《心声》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人物形象到小说表现主题,从小说表现主题到社会现实的挖掘,再到联系实际生活实际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可谓层层深深,如巧剥春笋,如拨云见日,彰显主旨。学生的心理历程变化随着课堂的步步深入在境界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其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平等自然地对话与交流,从对小说主题的分析,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挖掘,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了解了人物的形象,使文中的人物走进了学生心里。学生会对老师以前的言行深表不满,也会为老师后来的行为暗暗叫好。更会为执著、纯真的李京京最终能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而欣慰。

  当然语文课最主要的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修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把握小说题眼“心声”,引导学生悟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声要学会表达,别人的心声要学会倾听,让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彼此靠近,彼此温暖。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与做人的联系,这不也是学生心灵的一次升华吗?

  之所以教师能把语文课真正上到学生心中,就是因为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作者笔下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更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让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永远和春天在一起

  《心声》教学反思篇七:

  这是一堂暑期调动时所上的课,抽签后备课1个小时,马上上课。抽到《心声》,我很高兴,是我喜欢的类型。上过课后,当时感觉还是可以的,觉得能把学生从懒洋洋状态调到积极学习状态,自己比较满意。后来知道评委老师也是赞同的,给的是最高分,说明评委也是认同的,那么,我这堂课的成功点应该在哪儿呢?不禁引起我的深思。

  《心声》是现行人教版初三教材选用的一篇新课文,它是一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作者黄蓓佳以其审视人生的独特的视角,透过一节常见却不该常见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嗓子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下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给学生一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形式下,老师更须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应该包含以下的因素吧。

  一、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是暑期,学生都是放假了被老师叫回来特地上这样的课的,所以学生积极性本不是很高,再加上天气的热,学生累是肯定的,于是我就以这个为话题,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对我而言,这堂课是我的唯一,也许一辈子就这么一次给大家上课,所以我是很重视的,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缘分。说的学生心里暖呼呼的,劲头一下子好起来,于是进入课堂教学。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读者的学生,同样拥有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权利。而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知识构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阅读者。所以当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一定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有看法需要表述之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让心与心的交流在对话中得以展现。

  三、有效指导个别朗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课标下,朗读已成阅读教学的“热点”。但是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本课教学主要抓住朗读技巧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我把朗读定位在随心上,朗读不做作,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把朗读定位在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说”上,学生读后,获得了同学们阵阵地掌声,读书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

  四、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前,我先在下面听学生的理解,并指导她,然后问他等会叫你起来说是否可以,得到学生的同意后,我才叫他起来回答。充分地尊重学生,所以后来,我在下面指导过的学生站起来的越来越多,学的积极主动又投入。

  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本堂课能做到预设仅为预设,随课堂变化而抛开。我教案中设计的第四个环节,学生找出句子与预设不同,我就撇开教案,思路跟着学生转,让学生领着课堂走向结束。效果挺好。

  以上是自己的臭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留个上课的纪念。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