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一:
喜欢教《五柳先生传》,源自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五柳先生传》属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充分显示出五柳先生的淡泊名利的心境。于是,我在教学时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我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习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最后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激情的缺乏,也是无庸置疑的。在学生回答后有时没有及时地跟进和追问(如对“不知何许人也”的阐释就显得比较急躁与引导不足;在学生回答引用老子的话这么精彩的时候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还有待改进。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二: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设计时,我计划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夯实基础(读和译),第二课时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传记特点。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如我采取听录音、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意,悟出了作者的思想。便于下节课深入了解作者打下了基础。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但这节课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在本节课中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我设计的问题是否缺乏针对性或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我由衷的感到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很多,因此在平时我要坚持理论学习和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以使自己不但提高。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三:
执教完《五柳先生传》这一课后,有几个听课的老师对我说,文言文就要这么扎扎实实地上,如果不把字词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楼阁。
这也是我上课前告诫自己要注意事项,所以,在过生字词关的时候,当我把我认为关键的字词解决后,又问了一句:还有不懂的吗?满以为所有的字词都解决了,结果又有学生提出还有不懂的字词。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赶紧发动其他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处,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时,很多学生都不懂“为什么五柳先生喝酒会‘期在必醉’”?明明已经是个隐士了,为什么还要喝醉?我的课前设计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试图回到我设计上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抛开课前设计,由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句引导同学们知道原来酒是解忧之物开始,再从“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联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乐业、恬淡自足,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原来喝酒是为了麻醉自己。
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自己把五柳先生从潇洒的酒徒升华成了忧郁的世外高人时,也就突然发现,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开始探讨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时,也就有了学生脱口而出的:“几个否定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这句话。
课前再好的设计都不如课堂上学生实地发现的问题重要:老师上课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老师设计的问题。
感受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慢读课文。当我和同学们一起慢慢来读课文时,我可以发现几个孩子在慢慢的朗读课文的时候脸上的那种会意的表情。这个方法是我在讲授《陋室铭》的时候采用的,感觉不错,所以这次讲五柳先生我决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来孩子们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妙语连珠,能发现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这次慢读课文是分不开的。
这次授课,也让我发现,老师的备课真的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因为这节课是下册的课文,没有在其他班级讲过,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经验来定,当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并不代表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应该保护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发动同学一起来解决,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四: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五: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解读了文本,文中五柳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坚守节操、不随俗流的高人雅士。可是关于“安贫乐道”这一成语,我们班的学生无法感知和理解,其实,作为教者,我只能很羞愧地说:“我也只是一知半解。”翻阅相关资料后,才知道了这一典故的渊源,于是我为导课也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想:就拿这个典故将它化成故事,而且典故中的颜回也是文中五柳先生用以自况的。于是结合校园环境我用了这样的导语开头:“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高高矗立着一尊青石雕刻而成的孔子像,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圣贤回到2500多年前,话说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颜回属72贤人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圣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坚守自己的信仰。这就是我们后来所崇尚的安贫乐道。这种品德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也再现了,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睹这位神秘隐士的风采吧。
接下来新授课的过程中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
一、美听课文,与五柳先生相遇。
二、美读课文,与五柳先生同行。
三、美品课文,与五柳先生对话。
文章重难点发在第二个环节上,这一过程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容易在40分钟内完成学习目标与任务。给学生上完课才发现,这节课尽管很成功,但瑕疵也不少。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修订。
1.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前三个环节处理完后时间还有14分钟,仓促之下,及时整改了课堂教授内容,虽看不出破绽,但必定有失胜算,备课不够细心。
2.内容上确定只注重了传记的前一段,忽视了“赞”这一段文字的解读与内容传授。尤其是“赞”,更能体现传的特点。这是本文的文体特征,课堂中有所遗漏,这应该是本节课的又一缺点。
3.在环节设置中忽视了指向性和目的性。比如:学生“美读课文,与五柳先生同行”,学生读文之前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概念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美读文章,才会体现出其实效性。
4.在教法上选择过于单一,在“与五柳先生同行”这一环节中,表格可以分小组完成,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的形式过于笼统单一。
5.在提炼文章中五柳先生这一形象时,教师引导作用有欠火候,引没能起到水到渠成之效,用了强硬之态带学生包办代替,没能让自己解放出来。
6.由学生马涛补讲的故事过于简洁,没能体现其必要性。在此处我应该把这个故事做做拓展,才会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印象,适时降低“与五柳先生对话”这一环节的难度。
7.在本节课上板书设计不合理,字迹潦草凌乱。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度。
上一节好课并非易事,但努力做就一定会做好。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六:
《五柳先生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归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得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听了课后的评论,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处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七:
我们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不是对学生有点不负责任。最近这种感觉越来越深,自己也越来越有负罪感。教了几年书后,我发现自己是不是到了一个教学的瓶颈,真的有点痛苦。也感觉自己有点力不从心的味道。
前几天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这节课力求有所创新。感觉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实用教案》中抓住一个关键的“不”字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值得一做,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式,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快乐中切实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应该说文言文的内涵深刻博大,语言光辉简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呢?细细钻研教材后,发现《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有九处关键句使用了“不”字,何不从“不”字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走进课文深处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呢?以此类推,同样教学《马说》一文也可以抓住11个“不”字和5个虚词“也”字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用“教”的创新文体去点燃“学”的创造火焰,使师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像春天一样,绽放出勃勃生机,成为师生共享快乐的园地。努力使自己突破教学瓶颈。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篇八:
对于古文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了然于心:第一课时疏通字词、读顺全文;第二课时理解主旨或者是由文及人,品评作者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而对于陶渊明,从《桃花源记》的初识、再到《归园田居》、《饮酒》等诗的再认,学生更是再熟悉不过了。本以为这篇课文的教学会波澜不惊,却不想在人物形象的品读上有了“抑扬有致”的惊喜:
这是《五柳先生传》的第二课时,当学生齐背完课文后,我于是请学生说说课后题一的“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我班一向内向的学生却出现了异常激烈且争锋相对的讨论,一方认为先生的“消极避世”不是大男子所为,一方认为这种清悠的生活方式是先生洒脱品格的体现。我心中暗喜:虽然学生的答案全凭自己的好恶,未必是在真正理解作者生平、心境之上的理性分析,但这种分歧却为他们搭设了思维的跳板,可以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于是,我出示了陶渊明的几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可见,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他这才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这样分析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感受到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当然,知人还要论世,紧接着,我再出示资料: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最后明确,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