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一: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音乐加诗文句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听读、自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二: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三: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文言文因文言虚词多意思难懂而名列中学语文三怕之中,同时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之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也是造成文言文难教难学的又一因素。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本人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破解此难题,自认为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效果,特谈以下感受: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注释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上词句停顿准且流利。2、互动交流,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及字词的理解进行交流,交流读法、交流对难词难句的理解。3、总结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进行点评指正,查漏补缺,补充总结。由于本节课教学重视了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四: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听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6、这一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主题的理解,由程楚峰同学对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理解扩展到古人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五: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习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三语文学科组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为初四中考奠定了基础,但是它毕竟是一节公开课,只注重基础是不够的,《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但是在本节公开课中,我却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学生的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六:
通过三个课时,终于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工作,计划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结果又用了三个课时,这好象是本人长期以来的习惯了,都习惯于超时,计划的落实总是有点儿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这样给予学生的信息量相对要大得多,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拓展,当然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通过三个课时,本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背诵这个方面也达到了目标,全班所有同学基本上能记下本文,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目前我校学生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现在的同学在学习方面的习惯非常差,不习惯多做、多动,为此,采取了课堂背诵的方式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好的现象表现出来,当看到大家的这些不感兴趣的表现时,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采取了引导、激发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教学,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让同学们有一点兴趣,还特别将课文的语言特点加以归纳。并将我们在晚上的教学研讨中得出的网名对联拿出来给大家欣赏,同时也在引导同学们掌握对偶的特点。
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感触是这样的不同,由于长期没有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知道同学对于文言文的不喜欢,但好象是时间长了的缘故吧,还是自我地没有给予充分的把握,造成在教学中出现一定的课堂气氛不和谐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的最让教师感到开心的事情是许多平时学习不积极的同学都在忙于记录自己不知道或自己掌握不好的知识,平时,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最不想做的事,大家也在做了。开心!
影响同学学习的因素不是客观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因为部分同学在识记方面不积极、所记的东西非常少,到用的时候就不能完成表现出来了,还有就是同学们在主动交流方面、主动发言方面还有待于引导,由于学生发言不主动,造成教师对于学生所理解的情况把握不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时,特别要考虑到大家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为此,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到如何引导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引导同学主动发言,也就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七:
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程式化的,即熟读课文——翻译词句——理解主旨——分析写法——练习巩固。毋庸置疑,教的目的就是奔着考试。因为这样的目的,文言文中蕴含的经典韵味,被中学生读者感受到的并不多,受其影响、学习运用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此对待文言文的态度,无疑让文言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鸡肋,难怪有老师提出让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消失。我是喜欢文言经典的,希望学生能多读经典,但原有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极大兴趣,于是我想要改变。
我最想改变呆板的逐字逐句翻译文言词句的方式,想要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感知大意,在对文意的理解上带动词句的理解。当然,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疑难词句绊住手脚,此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应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了这样的想法,今天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开始尝试。之前,学生已经背诵了课文,今天早读,我又安排他们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借助注释感知文意。课上,我没有像以往一样翻译词句,而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之后,直接引入课文的朗读指导,即从文意出发,以正确的语速、语调、语调、停顿、轻重音朗读课文。尽管有过这方面的指导,但一般都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此次也许是对文意理解得不够,所以,学习进程缓慢,学生有时表现得很茫然,不过也有令人欣慰之处,譬如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朗读,1010的薛蒲阳就以舒缓的语调读了出来,其理由是此句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读得舒缓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再如学生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轻重音读得准确自然,而且能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由衷地赞美;此外,学生对“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句的停顿把握得也不错。由此看来,这条路尽管暂时有些困难,但是可以继续往下走,当然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学法指导,并有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和战胜困难的办法。
诵读,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还不能让学生准确地表达对文意的理解,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更多的文言文有多大帮助,积累文言词句还是不能忽略的教学环节。以往对于浅显易懂的文章都是由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先学,我来释疑解难,接下来通译全文弥补漏洞,最后背诵落实;而有些篇幅较长又偏难的课文,讲的就多一些。这样耗时长效果还不见得好。怎么办呢?我想到我们天天在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是学习能力,借助资料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不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吗?以前,在没有讲课文之前,我是极力反对学生去看翻译资料的(www.guaze.com)。现在想想,我干了一件傻事、错事,学生看资料能自己学会我为什么一定要他听我说呢?我所教他的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发明,也是有参考资料的呀!与其如此,我何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遇困难时自己去查相关资料,查资料还不能解决的我再发挥做老师的作用岂不是很好吗?如此下去,学生们也许就不会太依赖老师的教了,他会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学生具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吗?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学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有了,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也就奠定了基础。但学法的运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会有的,它需要长久地坚持,需要不断的努力。不用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八:
这节课获得了专家和同仁们的一致好评,欣喜之余,也深有感触,我不禁想起两句颇具
形象而意蕴无穷的话:
1.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准备一桶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为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依
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用书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深掘课文,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进行高效地学习这辛苦探求“资源”的过程,就是积蓄一桶水的过程《与朱元思书》这篇短短144字的美文,却蕴含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大量的“资源”正可以作为教学进行扩展链接的内容从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看,因为在教学中有机地穿插引入了这些“资源”,教学内容显得丰满,教学结构显得优雅
2.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还要将准备的一桶水浓缩成一杯水所以这样说,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一篇文章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要引入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资源引入过多,就会使我们的课堂臃肿,显得喧宾夺主因此,教师教学准备,要善于取舍,还要善于自然巧妙地将资源引入课堂,要让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就是一种教学处理的艺术;二是在教学中进行扩展链接,要以文本的教学为中心,不要不入文本,或只对文本作蜻蜓点水的处理就顾左右而言他,恨不得将准备的“一桶水”都给学生,这样也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宗旨,偏离了语文课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