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11 10:0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篇一:

  (1)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绝对不只是一句口号,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真正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教材的思考与钻研时应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充分预设,课堂上,少一些教师的“强加”,而是有针对性地授生以“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思考,允许他们争辩,允许他们出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于无痕迹中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追求的。

  (2)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老师的个人素质与授课效果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多读书,多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的课堂评价多一些针对性与启发性,少一些空洞的表扬;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少一些环节框架的限制。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智慧,多一份收获。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涸,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集体教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我将不懈努力,让我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师轻松、学生快乐的课堂。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篇二: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以期达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

  一、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研读文本,感动温情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篇三:

  学期末,再次上校内公开课,心境与学期初有很大的不同,多了一份压力,同时也多了一份信心。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课堂会呈现出怎样的模样?忐忑中怀有期待。

  在备课与试课过程中,翟红梅老师和史菁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上完课后,语文组的各位老师以及徐校也对我的课堂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获益良多。感谢大家这半年来的指导与照顾。

  相比较半年以前的课堂,《我的第一本书》这节课显然成熟了很多:课堂更加完整,讲课思路更为清晰,说话更大声,姿态更从容。然而,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不足。

  一、问题切入点太大,引导语不够合理。

  课堂开始不久,我就抛出了一个大问题:“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围绕他的童年岁月写了什么?”“什么”这个词的范围太过宽泛,它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时,应尽量让问题更加的精炼,比如将“什么”改为“哪些事情”,这样学生们才知道要从事情入手,回答问题。

  同时,老师的引导语不能过于分散,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向。在课堂之上,老师的每一句发言都是紧紧联系课本内容,或者是为接下来的讲述做铺垫,或者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游离于课本之外。

  二、课堂缺少生成性,对学生有个性的、有见解的回答还不够尊重。

  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33个学生就可能会有多种对于“人不能忘本”的理解。在请学生发言时,不能将他们的想法与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对照评比。例如学生有说这个“本”是指“本心”,也有同学认为这是指“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忌全盘否定。语文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性、发散性,少一些科学性、标准性。语文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科学。尊重孩子们的思考与见解,鼓励他们生发出对于世界的独立思考。

  三、老师经常重复学生的发言,缺少归纳与整理。

  这一点是课堂中出现的比较多的现象,也反映了我自身实力的不足。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本课思考的不足,还未有充分的自我见解。在学生发言后,不擅长将其和课堂的中心联系起来分析,通常就成为单纯的复述,并不能带给学生一些新的启发性的东西。

  针对这一点,一方面,自己要多读书,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说话的艺术,另一方面,则要充分理解文本,重点熟记于心。老师的语言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在无形之间影响着学生的文学水平。

  四、PPT页数太少,未及时紧跟课堂脚步。

  在讲课时,PPT过于精简,导致后二十分钟,PPT几乎未有变化。既然运用了多媒体,那如何最大效益地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篇四:

  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自读课文。由于语言质朴,自然,学生易懂,我就想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学,既能让学生明白内容,又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我就想,要让学生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虽说学生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但课堂上还应该提出要求,让学生再读一遍,带着要求学生会读的更认真。难点是理解文章中作者所流露出的过去生活的困苦。

  我就对学生说:“你把文章再读一遍,读时要认真,读后,要求你能讲一讲文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二你感觉文中那段文字富有情趣,你在读读,以后读给同学听。”

  学生接受了任务,便放开喉咙朗读,十分多种,我看大多数学生都读完了,就拍了手掌,示意学生停下来。我对学生又说:“再给你五分钟的时间,你把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和同学互相讲讲,再把你认为有情趣的语段互相读读,相互听听。”

  学生又忙着做,我认为这是比较简单的事。根据文中的内容自己编个小故事,岂不是小菜一碟,可并非我所想。不只是同学腼腆,还是害羞,很少有同学积极参与,只是有四五个表现积极,经常举手的,其余的只能是“听客”。像文中,读书时,狗在外面叫,讲清楚不是很容易吗?父亲修补书,不是也很简单吗?可是学生就是不会。这该如何引导,能使学生积极去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容易这一关过了,我在黑板上,根据学生讲的故事,得出了“父子爱、朋友情、人狗趣”,并排列在黑板上。我又问学生“我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得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出当时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也把这八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并与前面的三行对齐,以便最后得出书的造型。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读自己认为写的非常有趣的语段,一个学生读课文的第三段,奶奶,父亲、和我的对话,能知道这里有去,却读不出来趣味来。我试着给学生读,“第二名”声音要亮,是孩子的干脆,无畏。奶奶的话,明显对我的第二名不满,有嘲讽。“他们班一共有三个学生”,“他们班”后,要停顿;“三个”要响亮。父亲的话“第三名是谁?”明显有点生气,要加重语气。奶奶的回答则要快,“第三名是二黄毛。”尤其是要读出奶奶的不屑,“二黄毛”要轻。这样就有趣多了,学生一边模仿,一边哈哈大笑。

  又有学生读到文章的十二段,“有意”、“规规矩矩”都应重读,并且放慢节奏。学生也能读出趣来。

  最后我分析第一段。作者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有什么样的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学生还是不能说出。停了一会有个学生才知道“难以忘怀”,我把它竖着写在黑板上,当作书脊,书页还不对称,左面是三行,右面是两行,我又让学生总结出了“困苦”写在了黑板上。对于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学生不理解,我只好给学生解释。

  这节课,基本上还算可以,就是缺少点细微之处的赏析。在四班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在三班学生提的问题有“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意思?第四段父亲为什么深深的叹气?课文后来为何又提到二黄毛和乔元贞。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篇五:

  2月25日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时我感觉自己上得最轻松的一节课,但同事们异口同声的说上得好,今天将我当时的反思发到博客上以便以后借鉴。

  《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我本节课力求抓住一个字,扣住一句话,用一颗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我的收获与感悟:

  一、深入理解文本,吃透文本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试讲时,我由于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就导致理解为作者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和用沉重的心情去追忆第一本书。当我晚上在思考此问题时,我才发现作者仅是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第一本书,赞美的内容包括生命中的快乐和沉重的记忆两个方面。这样就让理解本的含义变得简单多了。教师在自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理解文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二、平和的心态,轻松的环境是成功的保证。

  从没有一节课我有如此放松,当学生在再三启发而没人唱歌时,从不唱歌根本不会唱歌的我居然在前面大声唱了起来,我没有埋怨学生,而只是在学生善意笑的时候说:唱得不好不要紧,只要开心就好。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了,发言也空前的积极大胆。后来在讲故事时,我感觉学生讲得不太好为了给他们示范,我还眉飞色舞的讲了念书的那部分,这并不是我教学时预设的环节只因为当时心情比较放松,认为我该讲就讲了,没有太多的顾忌,也许是无欲则刚的道理吧。

  三、浅文深教,深文浅教是永恒的课题。

  这篇文章看来很浅,因此我力求从中挖掘深层的意义。“本”的设计就是缘于此。就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通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从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社会的关注,也是浅文深教的途径之一。

  四、好学乐学,为教师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当每次老师指出我的问题时,我总是心存感激并力求在下一次改正,同时自己也注重学习他人经验。“本”的设计得力于一位老师的“闲”和“死”的设计。

  今后努力方向:

  一、多读书,做有内涵的语文人。力求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变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做到衔接过渡自然,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而不是东拉西扯。

  二、设计问题既要有深度,又能做到巧妙,即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三、力求没一节课都做到语言精炼,不说废话。

  四、力求做一个让学生难忘的教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通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从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社会的关注,也是浅文深教的途径之一。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