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一: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中,讲解书信的格式,强调“曦”字的写法并作了示范书写,珐琅、瞥见的读音,讲授反语及其作用。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7、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二:
9月19日,星期五。今天上完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以书信的形式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作家对东方艺术,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课堂上用多媒体投放的图片及资料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氛围,省时、高效,又培养了学生默读的能力。开课伊始,我便为学生投放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图片,问这反映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事件,学生异口同声的做了回答,接着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再次回顾这段屈辱而不堪回首的历史,并投放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加深认识,激发爱国情感,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和作者。教学正文时,对于圆明园的赞美,课文已经一目了然,主要通过朗读完成。对于英法联军的诅咒,作者除了有直接抨击的文字,更多的是用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找出运用反语的句子。因为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接触的不多,需要同学们合作探究来完成。主要问题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然不够,语句的体味面放的窄了些,导学案设计有待修正。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学生的品味分析依然停留在表面。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对作家本人的分析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要有人道主义精神,相对提到的少了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很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节课教师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个性发展起来。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应该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处处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这封信中读出了哪些内容?有学生读出了写作背景,有的读出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有的学生读出了作者对侵略者的讽刺之情。以此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教师将分两个层次——美读“奇迹”和品读劫掠与焚烧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
美读“奇迹”,首先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还没有被破坏前的圆明园的景象。在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圆明园被毁之前的富丽堂皇繁华迤逦的景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课文印象。在学生欣赏完毕后找同学来说说自己对圆明园的印象是什么,并让他们到课文中去看雨果是怎么评价圆明园的,设计这些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味到雨果的博大胸襟,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品读劫掠与焚烧这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后的图片,让学生生动直观的感知到圆明园被毁之后的萧条颓败,从而对圆明园的被毁感到深深的惋惜和痛心疾首,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进行强烈谴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欣赏完毕之后让学生交流你最想说的话: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无情的毁了!他们的手段是多么的卑鄙无耻!有的甚至充分认识到了国弱被人欺的道理。
接下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作家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语言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把课文中运用了反语的地方找出来,体味反语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用圈点法精读,体味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美的语言,在欣赏美的语言中激起情感的波澜。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然后由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总之,这节课教师努力实践教材课标的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开拓思维,提高阅读技能;在教师的情感的牵引和激发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从而深刻的体会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最终让新课标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上了《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课后领导的评课使我感受颇深。在上课之前,我一直在困惑如何能将课文分析透彻,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文中。后来想从分析重点句子入手。课上完了,自己有一种内心很空虚的感觉,真正感动学生的地方没有分析到位。对于这一课,首先应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让学生通过投影展示,以便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第二:对于圆明园的美应让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出美感来。对美体现的越充分,越能激起学生愤恨英法联军之情,越能理解雨果。第三: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去。这个问题很重要。在课堂上只有那么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只是作为陪客,这样下去,就形成了学生上课没兴趣,不主动动脑思考问题,课堂效率低的问题。我要快点解决这个问题,以前上课总感觉学生不爱参入,就那么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其实这是老师的问题,是老师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后的课堂我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第四: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引导学生多提问题。第五:有些内容要背下来,不能照着教案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是美国9.11纪念日。虽然在政治感情色彩上对美国这个“世界警察”非常反感,但是我还是为在9.11恐怖袭击中2900多名遇难者祈祷。因为雨果在《就英法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这样说到“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雨果的胸怀。
今天就将要学习这篇课文,在文中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举,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强烈的批判,衷心的赞美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体现了雨果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正义凛然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呈现,主题明确,立场坚定,言辞犀利,描写细致,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让我不禁联想到这位巴特勒上尉的愚蠢和无知,这家伙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想要从声名显赫的雨果这里获得赞誉,更想利用雨果的名声来制造舆论影响以炫耀他们的丰功伟绩。没想到刚好给了雨果一次“当面”谴责的机会,他在文中或用含蓄的反语讽刺,或用直接的语言痛斥,让人不禁想起方志敏的那句名言“你们想错了!”侵略者卑鄙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雨果太阳般伟大的品德让人肃然起敬。
雨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和正义的高度。他能将政府和人民的概念理智区分,做出了“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精辟论述。这是冷静的理智和炽热的情感完美结合,更是敢于批判权贵,挑战邪恶的英勇无畏。用自己的冷静,正直,公正来唤醒法国人民的良知,认清邪恶的本来面目。这对当今世界上频繁出现的狂热,狭隘,盲目的所谓爱国主义有着警示意义,例如对我国民间流传的抵制日本思潮,近期匈牙利女记者绊倒难民等现象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育。
雨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这是何等高尚的见解?在雨果的心目中,人类文明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种族,所有创造美的民族都是“超人的民族”。这种广博开阔的世界观直到今天也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雨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爱憎分明,惩恶扬善。在文中他赞美文明,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高度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热情歌颂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他列举伏尔泰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用伏尔泰谈圆明园来突出亚洲文明对欧洲的深远影响。他也将文明掠夺者的名字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文中明确提到了额尔金家族,这个臭名昭著的殖民主义家族,自认为是英国贵族的荣誉,其实在人民的心目中早就是“贼”和“文化艺术破坏者”的代名词,他们将永远接受历史和人民的审判。
本文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要想深切的体会到文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雨果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来赞美了圆明园,课文第三段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本段呈现出鲜明的总分总结构,先整体概括,用东方艺术的特点来凸显圆明园的地位,得出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典范。然后具体描写,通过丰富的想象,分别从圆明园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描写。在品析语言,学习写作表达的基础上再通过图片视频来还原圆明园的美景使学生达到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雨果一生的活动和创作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他反对暴力,宣扬以爱制恶。在本文中立场鲜明的对侵略者进行无情的批判,表现了对中国人民所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心痛。要体会这一点,必须要认识到侵略者的暴行真的是罄竹难书。圆明园在历史上曾被劫掠过两次,一次是在本文中说讲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一次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也是在这一次劫掠中圆明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这就是骇人听闻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其实火烧圆明园并非特指这一个地方,广义上是指焚烧北京皇家的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帝国主义对文明的践踏的程度和破坏范围都要严重的多,认识到这一历史事实才能理解作者对侵略者破坏文明而痛心疾首的痛斥。
结合本单元“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文中与圆明园命运相似的还有巴特农神庙,其实文中提到的埃及金字塔也曾遭受到拿破仑战火的侵袭。现代也有类似的例子,如阿富汗的塔利班摧毁巴米扬大佛等历史遗迹。
当然,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中的人性也有黑暗和闪亮之别。我们要从本文中认识到侵略者的野蛮,也可以通过二战中著名的“盟军夺宝队”来认识到战争中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深刻认识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