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09 12:2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一: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这篇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如同一个鼓点接一个鼓点,高潮迭起,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所以依据这一特点,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激情朗读文章,感受铿锵(kēng,qiāng)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短句的表达效果。2、品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受黄土高原人们的豪放、坚毅和热情。上课时,在展示完学习目标后,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课本上,然后教师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介绍。带着这样的感触与了解让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即本次课的第一板块:朗读·感知。朗读完谈自己的感受,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来说。第二板块:朗读·品味。思考文章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能够传达出这种感受?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勾画,然后小组交流,并且讨论:你所勾画的语句或语段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写课间操、合唱或运动会时的场面。(100—150字)体会并运用作者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教学中,展示视频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安塞腰鼓简练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字词环节在学生落实字音的基础上,将自己认为难写的自在课本上写两遍,并且对其意思进行讲解,比较有效地落实了生字词。但在朗读·感知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先读课文,教师没有给定任何限制与要求,这样就显得漫无目的,读完课文后出示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来谈感受时,发现学生有些迷茫,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所以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其次,在朗读·品味环节中,学生读得不够,在勾画出传递自己感受的句子后应让学生反复去读,去品味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受,所以这一环节有些遗憾。而且由于学生对句式等知识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给出提示学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现了瞬间的冷场。所以这一环节应先给出示例,以便让学生有所参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所以,这节课一个课时完成以上两个学习目标有些紧张,第一个基本达成,但第二个目标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很好的完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属于安塞腰鼓和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鉴于以上经验,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积极改进,相信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二:

  《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展开教学。

  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子,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悟文意。首先,是第七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第八段中引领学生提挈三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即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这样火烈的场面使人们心心舞动了起来。再次是第十八段重点,抓了“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去领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遗憾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追问,而平淡了不少。如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三:

  《安塞腰鼓》是一篇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典型课文。我的教学设计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读想结合,读悟结合,感悟汉字魅力,激发个性体验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设计以“读”的主线贯穿始终,以范读、听读、跟读、美读、评点式品读、边做动作边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地拥抱文本语言,一次次地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学生在读中感受着黄土地人们的滚滚豪情、冲天斗志,感受着腰鼓的壮阔雄浑、泱泱大气,并且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金戈铁马、烈火硝烟的战场,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还有海啸、地震、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以及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抗洪救灾的壮观场面等。还联想到许多壮丽的诗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对于戏曲,人们一般都说唱戏,可说到秦腔,都说吼秦腔,‘吼’字说的就是这种粗犷豪放之气吧!”这些意象灿烂、意蕴深厚的想象告诉我们,学生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因而他们读得激情洋溢,品出了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独特的艺术美与震撼力,展示了自己的“精彩”和“独到”,从而高效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多维度、多层次设置情境,品出意境,感悟内涵

  腰鼓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诵、黄土高原的风光,这些课件的展示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领会“火花”这个词的准确传神,我设置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沁凉如水的夜空中的星星与爆力闪射的火花。学生一下就领悟了清冷恬静的星星与腰鼓火爆的场面不吻合。而“斗虎”这个词,我引导学生联想带虎字的成语或短语,学生的积累一下被激活了,都争相回答:生龙活虎、猛虎下山、龙腾虎跃„„敲鼓的后生虎虎生威的气势不言而喻。

  这节课的高潮,我让学生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牛皮鼓面,借鼓声壮声势,边捶边朗读这一段。学生一齐边捶边读,那有力的动作、响亮的声音、雄壮的气势,真正读出了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所以,在课结束时,一位女生说:“我以前从未像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放开喉咙,大声地尽情地读课文,感觉特别痛快。”

  三、化繁为简,构建简明清晰的教学主线

  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设计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把最震撼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有震撼力。简化教学头绪,支起整个教学框架,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去思去想,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而且,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索性,容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四、前后勾连,内外贯通,师生互补

  当学生用“虎视眈眈”形容敲鼓的后生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一时学的课文《狼》,理解“眈眈”是贪婪而凶狠的意思,学生领会后就说出“龙睛虎眼”这个妙词。对学生讨论后依旧理解不到位的句子,比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我肯定他们粗浅的认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从学生的日常体验出发,引导他们联系人物生活的环境、生存的状况、内心的渴望去思考感悟,让视野走向开阔,思想走向深刻。结尾处黄土高原画面的展示、历史人物的简说,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为后面的阅读作业进行了兴趣铺垫。

  不过,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在指导学生读出鼓情、感悟鼓韵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得太少,教师指导得太多。其实,多让学生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小结,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文章更深入的思考。这些不足启示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策略,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安塞腰鼓已戛然而止,但心中的“安塞腰鼓”已经敲响,它强劲有力地催促着我,启迪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学生的心田上敲出激情与智慧齐飞扬的生命的鼓点!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四:

  观看《安塞腰鼓》教学实录之后,我从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两个层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

  郑桂华老师的这一节课首先触动我的是,在课堂教学之初,连续设问“暖场”的环节。从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分配来看,郑老师走上来发动学生找生词,标节号,试朗读。当时感觉亦忧亦喜。忧的是一“耽误”时间,二“游离”主题。

  从学生开口发言那一刻起,我才逐渐明白,郑老师教学设计的良苦用心和老练之处。良苦用心是指设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紧扣主题,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问答,对于本堂课教学却是大有好处:对于预习较好同学而言,是检查预习效果;对于预习准备不充分同学而言,则是及时提醒和鞭策。老练之处,恰在于,不管是否借班上课,课初“热身”,以教学内容最浅显部分开题,是既保险,又有实效的。

  其次,课堂教学主体部分,由虚转实,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层级推进。从表面上看,分析课文之初,教师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印象的概括看似笼统,却是由虚转实,似拙实巧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教学流程设计导向何处。

  郑老师从“寻章摘句”开始,修辞解析披入,众所周知,对文句的修辞手法的判定,解析,对于许多学习语文的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的突破口。把对整体课文的学习转化成对重点句的解析,这样就呈现出本节课注重语言赏析的教学特色。

  当然,仅仅对重点句的解析,是不足以支撑2对整篇课文的解析的,但,珍贵的,是对全文解析迈出了了不起的第一步。

  果然,同学们的发言,渐次推进了阅读发现的范畴,——从排比、比喻修辞,再涉及到动词,形容词词语的运用。从课堂教学容量范畴来说,既是前一环节的平移,也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步的转换之初。

  第三,教师的迁移,是建立在学生归纳总结,习得认知之上的推进,而非无本之末。

  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发言思考,总的说来,其实也就是对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上的响应。所以,虽是说:“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成败,首要之义,还是在于教师课前对授课内容的精心设计。那种以“尊重学生课堂表现”而游离课堂教学内容的辩词,其实,就是对自己在课前准备不足的推卸之词。

  总之,这节郑老师的课给我最深的启发和收益就是借助文本,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提炼,也包含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提炼和推进。这种建立在熟悉教材,把我学生基础上的层进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的自信,也是对教师教学功底的检验(www.guaze.com)。帮助我提高了在课堂驾驭方面的认识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分配诸教学环节时间,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郑老师公开课的揣摩学习,感觉有豁然开朗之感。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