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篇一:
诚然,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教育者的理念。在一堂十分欠缺的常态课中,通过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点评和点拨,我对“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这一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回想以往对自己每堂课所做的点滴反思,不过只是针对自己在本课时内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实施情况欠缺的指出,而一直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本质性深层性的原因,没有挖掘出隐藏在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用哲学领域内的观点来说,我在教育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规律,因此,即便这里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再充分再深入,也收不到预计的效果。
1、关注过程与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重难点的贯彻,并非一个结果,而更应关注实施的具体过程。对于《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一课时,我设计教学时的初衷是把握住“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以及“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这两个重点,分组研读,着重分析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通过解读人物形象来分析人物各自的特点。但由于前半节课在导入、常规性知识疏通以及朗读等方面花了较多时间,再加上本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跟以往学生所接触的有所不同,找起来有些难以吃准,影响了教学进度。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时,将学生的思维框在“外貌”、“语言”、“行动”三个圈内,学生被动地对这三个圈加以填充。试想,假如事先不给定这一思维定势,令学生在“抓住特色刻画人物”这一大框架下,通过自主寻找或组内交流,将寻找到的信息自行归类,这就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寻找、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而并非一味只追求一个结果和答案。像我这种为了达成一课时的既定目标而忽视了过程有效性,其错误不仅是影响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知识掌握和消化,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否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然是薄弱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照学生怎样一步步得出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他们的思维火花超于预料时,不要吝惜表扬和鼓励,当他们答不到点子上时再加以一定的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说,并让学生自评、互评,在这一过程中将重难点吃透、消化。当最后一位后进生也能正确表达出他的理解时,这一课的教学才算成功。
2、上出“语文味”。
说到语文味,就不得不提一下朗读这一环节的处理。其实朗读与重难点的突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课与其他科目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就应当是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通过反复练读、朗读、研读、品读,读出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读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情感,品出文中语句蕴含的深意,悟出可以为我所用的人生哲理和启发。
在我的课中,虽然表面看,比较注重朗读,但深入分析,我设置的教学中一节课有多少时间在朗读?是逐步分层渐进式的朗读还是划一性地朗读?每一步中的朗读分别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通过朗读,学生朗读水平有无提高、对课文有无新的见解和感悟?有没有将朗读渗透到每一环节的解读中,尤其是重点语句的研读中?对于以上诸多问号,之前我都没有去深入思考,可想而知,朗读的有效性体现得极不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当清楚地明确每一次朗读所要达成的目的,精读语段或语句应加以反复朗读,读一遍得出一点理解,再读,再得出第二点理解,如此反复,直到将课文吃透。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朗朗书声,充满“语文味”。
3、备出我自己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只注重涉猎、处理、整合各种参考教案、课件,(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可以说,以往上课都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在走,都是将自己的双脚踩在别人铺就的路上,一路陌生,某些教学环节难免牵强附会。遇上公开课,便急于向其他几位老师请教,但短时间内无法正确思量、消化几位老师的综合意见,总想将所有老师的精华部分全部加以呈现,结果往往是将一堂课上得思路不清,甚至一败涂地。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穿着自己的鞋走别人的路,自然见不到什么精彩的风景,更无法将这条道路扩展、延伸。
在名师的点拨下,我才有了些许体悟。没错,备课不仅是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出我自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有多少个人去备就会有多少种见解和思路。不要过于迷信网上的课件,在备一篇课文之前,应抛开一切参考资料,寻求自己的教学思路,在这一清晰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去搜索相关资料,借他山之石来攻我之玉。上完一课再作回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的过程是否契合学生心理?设计的提问是否能准确把握角度和方式?学生是否能按照自己的预期来参与课堂?自己的课堂用语是否足够简练?课堂40分钟是否全部有效运用?···通过这一方式来“备自己”,定能够让自己不断处于对自己和课堂的思考和审视中,定能够逐步上出属于我自己的语文课。
4、用信任的心态施以教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可以窥视出,之所以不予学生以主体地位,而始终将我自己摆在主导位置,是出于心理上对学生的不信任。实则,在某几节课中,我也做过初步尝试,大胆将课堂让给学生,将课堂重点设置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全体学生积极从文中寻找、发现并参与探讨,有时课堂会呈现出你争我抢发表自己见解的喜人态势。我一直对学生强调,语文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语文的世界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有时会绽放出灿烂的异样光芒,他们的见地有时远远超出所谓的“参考答案”。因此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条件,设置有效的探讨话题,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用欣赏、肯定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一定可以逐步摆脱自己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主人,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说多、说准、说亮。
由这节课得出的反思还有很多,可以说不是对这节课的反思,而是对自己过去一个多学期教学方式的反思。这些都是在名师的点拨下,从本质上挖掘出来的问题,期望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扭转过来,顺利地站稳讲台,走出自己的道路。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篇二:
4月15日听了金莉智老师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受益匪浅。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语言能随课堂变化而做适当改变,自然贴切。
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收获。教师注重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做到为学而教,教师的指导评价点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练习三者结合。
老师确定的两个学习目标是:(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进行描写;(2)了解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先主后次,先易后难;重点目标要求“知道”,非重点目标让学生“了解”。详略得当,用词恰切。教学中,金老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紧紧围绕两个目标进行条分缕析。分析中重点突出课文抓住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一点,并随时分析课文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亲切自然。
金老师的课,其中一个细节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个细节是:在老师领学生将课文中一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分析完成后,让学生在插图中找出来,然后教师再用课件展示与文中插图上一样的人物像,每次都能激活课堂气氛,这是老师讲课水到渠成后的画龙点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