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一: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语言不被玷污而牺牲了性命,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语言,我们不也一样吗?”学生们沉默了。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二: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三: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面对这样一篇同样有着“历史背景”的课文,我很茫然,喜欢文章而同时又担心上不好。
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还是小说的三要素,或者是爱国情感,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把所有的重要知识点罗列下来,45分钟的课堂是不能够面面俱到的,课堂的时间有限,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在课前还做了一次描写人物的片段作文,期待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通过语言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引入课文的社会背景,首先给学生心里定下一块重石——语言的重要性,然后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人物分析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应该说开篇的导入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所要关注的对象(www.guaze.com)。在接下来的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把语言这一重石重新提出,作为课文的线索也作为课堂的线索,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于时下学习外语的看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观念。
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几经修改,也有了很明显的改观,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设置哪些让课堂气氛活跃的问题,让课堂流畅进展,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超出考虑范围,而且对于问题的思考也过于杂乱,面对学生散乱的思维,由于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手忙脚乱要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思路上来,不但显得生硬,而且致使后半截课堂松散,导致时间紧张,最后本来需要时间畅谈的语言问题也只能是点到即止,不能做到深入探究了,当然这也是受到自身追求课堂完整的观念影响。
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许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素,课堂上我有些紧张,这样的心理状态让我的应变能力大打折扣,我想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会迎来一个理想的课堂。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四: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结合本文文体特点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情节,从而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自主学习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对于文中两个人物的把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没有单独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情节分析的角度体会其发展,现在想来,这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疏忽,由此可见,我在课前的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展示课令我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五:
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但回顾这一节课的收获如下:
1.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体现了新课改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变成学生自主的学。
2.从教学内容上,本堂课,我重点放在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上,并通过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韩麦尔先生,特别是韩麦尔先生身上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3.在时间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爱国情怀的渗透,激励更多的学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后面练习写作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在朗读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指导,但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学生朗读的时间和人次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5.板书设计方面,我通过“士”字形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农垦的情感,同时也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中下等生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六: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当地学校该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展开的。
学习目标设定了2个: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个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对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写,所以设定的主问题“抓住心理描写体会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对这两个主问题的探究完成目标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画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经过小组的探究,学生对文章分析的比较透彻,回答问题时积极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较准确,能够深刻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学习了这种写法。
目标2的完成贯穿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爱国热情,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但是总感觉学生感受的不强烈,不能够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韩麦尔先生心理,好像和他们之间还是有距离。反思这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他没有共鸣。二是学案上直接给出了这个背景,学生没有去查找关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学生对这段历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体会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觉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环境不再出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体会,上课可给些时间进行交流,这样可能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讲了一个课时,学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让学生又找了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在第二课时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交流,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学会来朗读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荐自己的文章,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这样的文章,同时通过这样的阅读,加深了学会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七:
我在两个班用了两种课型教授《最后一课》(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法和现代的学生主导教学法),感觉各有千秋,这篇课文的教学也算是我这么多年语文教学的一次检验和反思吧。
其实两个版本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有着绝对的区分度。我首先在三班用教师主导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堂课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思维转,来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当时恰逢吴泓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趁这个机会让专家帮我把把脉。所以我一开始就是拿着一颗平常心去准备这堂课的。我从事语文教学八年,在这八年里,我经历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变革期。教材在不断变,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语文教育专家不断的涌现,可以说应接不暇。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吧,而我一贯坚守着我的两块阵地,师主导和生主导,很难达到教育家们所说的那种师生共主导的境界。在三班的师主导法,说句心里话,我知道这种课在公开场合是不会得到好评的,因为现在很多地方追求师生互动的教学法,而且一定要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火起来。所以我是带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上课的。好在吴老师很关心晚辈,在评课中没有给予我过多的评价,就是说,学生参与太少,不能拿老师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其实我在他这简短的评价中也收获颇多,起码让我认识到一点,师主导可能行不通,或者说不适合现代语文教学形势的需要。
那么,哪一种教学模式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呢?生主导吗?
于是,我在另外一班就用生主导的方式来设计这堂课。受吴老师的点拨(也许我理解有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于是我把这堂课仿照杜郎口的模式(其实我没有去过杜郎口,也不太清楚杜郎口模式是什么,只是从同事那了解一些)进行教学设计,把课题改成《最后一课》-----分享学习探索,整堂课分三步:学生课外预习过程(教师可适当给他们相关的预习方向)、课堂内分享自学成果、课堂上分享遇到的问题。那么这样下来,学生就真成主导了,一堂课那大部分就是学生活动了,老师就是一个主持人,在里面穿针引线了。这堂课我上得很紧张,因为这种模式我毕竟用得很少,不是很熟悉,而且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上完后,同事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建议。他们肯定了我的大胆创新,同时也给这堂课提出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譬如说这种课堂上下来,感觉学生课外花了不少时间,但都花在查阅参考书上了,没有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化成自己的养分。其次学生主导课堂,感觉课堂重点不够突出,主题不够鲜明。这让我又感觉到一点,完全生主动可能也不行,有可能走入无政府状态了。
那究竟哪种模式合适呢?后来我又想到了段校的一句话:不搞模式,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束缚。也许我之前的教学就是太注重模式了,总感觉有枷锁在身。没有模式的课又是什么样的课呢?我想课型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节课能给学生多少有效知识,让内容来决定形式。但让我感到很无奈的是,现在的评课机制却很在乎什么模式,让我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呼吁,能否多给点语文老师自由,不要随便对语文老师的课品头论足,用这种模式那种模式来打量它。因为你不是他的学生,你根本不知道他这堂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体,太多的必然就显得呆板,太多的偶然那也是千年难遇。必然和偶然的多少怎么能成为一堂课的评价标准呢?通过这两节课,我认为,语文课在遵循传授学生更多有效知识的前提下,不必拘泥于什么模式,但可以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我选择我喜欢。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是我要给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最后一节课了。昨天晚上回家的路上,今天早上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跟他们生气,要从头笑到尾,因为我第一年的教学生涯要结束了,而且他们也要离开小学校园进入初中了,总想着要有个好的印象。
由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要考试,我们就不能按照时间表来上课了,所以上午的前半段时间就安排给了我,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也就是我们一起学习的最后的一段时间了,我当然要好好珍惜了。同学们都想借助这段时间再把该背诵的知识点背诵一下,这当然好了,可是我们班处的位置有点特殊——对面就是其他年级考试的考场,大声背诵是不可以的了,所以我一直都在要求他们,要背可以,但是不要扯着嗓子喊。可是只是暂时起到了作用。考试刚开始,对面的监考老师就来到了我们班,还以为班里没有老师呢,我意识到班里的声音太大,影响到他们考试了,所以我立马把前后门都关上,再一次强调学生小点声,互相谅解一下。刚强调完还是管点用的,可是慢慢地声音又变大了,后来姜书记和雷校长巡场也来到了我们班,说实话,当时的我真的很尴尬,虽然当时校长和书记说得很委婉(“让学生小点声”而不是“不要太乱了”),但是我的心里可不是滋味了,这可是最后一天了啊,怎么还这样,于是我强调课堂纪律的分贝也变大了:“同学们,大家别放开声背了,记忆知识不一定要出声,我们就默背吧,这样也可以静下心来去思考,我们应该互相体谅一下,对面的弟弟妹妹还在考试,我们这么大声会影响到他们的,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感受?”确实有些学生认真的看,但总是有个别的学生在说话、下位,我知道时间很长,有些学生忍耐不住,可是毕竟是上课,于是我就对着经常捣乱的几个学生大喊了一通,效果不明显,一气之下,我就把还在说话的一个男孩给“损”了一顿,我不是有意要这样,我实在是控制不住了,我不想让校长再来找我。当时学生就生气了,跟我顶。说实话,当那句话说出口后,我立马就后悔了,我知道我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但是我已经忍了很久了,平时我也多次找他谈话,我是真心地想帮助他,他也答应我,可是我一直看不到成效,所以我着急,最后一天了还是这样,我就更加着急了。看到学生生气的样子,我也呆呆地站着,望着窗外,真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说不出来是种什么滋味。站了好一会,也想了很多,看到这个学生也没那么反抗了,又走到他旁边跟他谈:“我真的不是有意要这样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你也一样,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也会生气,会伤心;同样,老师也需要尊重,我多次跟你说过了,而每次都答应我,我愿意相信,可是长时间不见效,我心里同样很难受,我还怎么去相信?我知道刚才的话伤了你,我说过的话收回,只希望你能真正明白,老师是真心希望你能好,学习有困难,我们可以慢慢去补,但是要有一个好的素质。”他一直在点头,我是真心希望他能明白。后来的二十多分钟也是在他的协助下才得以安静,他还笑着跟我说:“老师,你没让我管纪律后悔了吧?”现在想想也是,当初真该让他这个有号召力的学生去帮助我。他能这样跟我说,我真的很开心。
最后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说有喜也有悲,但是还算笑到了最后(最后笑了嘛)。不过虽说学生不生气了,但我不知道这会不会给学生留下影响,所以让我纠结了一天。我真是让愤怒冲昏了头脑,说了不该说的话,以后再愤怒也要忍耐,没有想好之前就不要说出口,宁可沉默,因为老师的一句话真的会影响到孩子。切记啊!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说,作者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贯穿全文故事情节,用贪玩的小弗郎士在课前课上态度的变化表现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小见大,这正是本文的亮点,同时文章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将“最后一课”的情景淋漓尽致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
对于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2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那教师就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最后一堂课。这一堂课将法国人民聚集在一起,可以说这里的人物可以代表法国,代表法国人民,从其身上我们看到了法国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本文最精彩的部分都在这,因此教师应认真引导学生品味这每一描写。
而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讲解:对本课的故事情节总结、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基本讲解了课文的要点,但还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地方没有涉及,如本文中郝叟老头读书的细节描写。
总之,对于这样优秀的课文,选点突破是关键。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十:
今天上午,终于完成了《最后一课》的教学任务。
按照课程计划,《最后一课》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可从本周一开始到今天上午用了四个课时才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都感到了“反感”,另一方面,自己也弄得不知所云了。
按课时进度,第一课时完成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弄清楚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理清故事梗概,为下面人物形象分析打下基础。并开始对主人公小弗郎士进行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弄清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故事的主题。可是,在第一课时时,由于特殊原因,还没有让学生弄清故事情节,课结束了(只上了15分钟),周二两节语文课才上了20多分钟,又结束了,周三只得到半节课,到今天才完整地上了一节课。这样的课上下来,自己感觉什么也没有让学生掌握到,而学生们可高兴了,高兴什么呢?学生们在余于的时间里,自己去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委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结果(每节课下课时,都将任务交给学生),都自认为掌握了要领。而教师几次三番地重复,让他们心烦。我在重新开始教学前,总要提示学生以前的学习内容,学生由于自己掌握了,不高兴,看见学生学习热情不如以前,我有点不高兴,思路受到影响,讲起来没有思绪,加上每次上课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担心这担心那。没有一个较完整的思路。给我自己带来了影响。
从本周教学工作来看,这样的情况还会经常发生,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重演,自己还须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今后怎样利用有效的时间来正常备课,如何抓住身边的时间来组织教学还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了。否则,这样的教学对于自己,对于学生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首先,如何让学习委员代理教师的职务,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检查,如何让学习委员组织学生学习,是一个新的课题。须培养学习委员这方面的能力。
其次,今后的备课须备学生自习的课,而不能备讲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