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歌颂父爱的经典篇目,教材编排中属于教读课型,采用双线并行结构,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讲授过程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此前已有接触,属“旧课新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追求“同课异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品读赏析法、探究讨论法”,极力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理念。
二、构课说明及亮点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和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一节示范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灵活处理、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对课堂环节的驾驭和操控能力。因而,在教学构思中我争取突出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文本,去粗取精。
本文忽而现实忽而回忆,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亦真亦幻”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我通过让学生感知情节、梳理线索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另外,回忆片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父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进而理解我的成长和对父亲的感激、缅怀。
2、设计有效问题,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逻辑性、有效性。具体来说:(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体现针对性(2)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从整体到局部突出逻辑性,(3)尽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提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凸显知识生成过程。
3、注重学法指导,兼顾不同学生
从屡次考试中发现: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有待加强,人物形象概括不够全面言不及义现象比比皆是。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线索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留意反复出现的事或物,通常即是行文线索,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在人物形象概括中,我要求学生联系情节言之有据,短语答题是学生在这一考点丢分的主因。在仿句环节,结合学生完成情况,我归纳为三句话:“审清内容与主旨,一定二仿三联句,做到修辞相一致”,进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对后续问题解决略显仓促。
2、低估学生潜力,对个别问题的突破显操之过急,没能充分放手于学生。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二: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基本主题是“成长”,而这篇文章则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作者“长大”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体验成长,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但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学生体会很有难度。
文章重点是了解双线结构的选材方法,学习插叙,从而把握文章脉络。本文有两条线索,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爱花是爸爸的本性,文中有多处爸爸爱花的描述以及对花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使文章浑然天成,同时借花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与慈爱协调的发展,此外,花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爸爸健康时,花开的旺盛,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为了使学生了解双线结构,条理清晰的分析课文,我把文章分解成回忆的内容和现实中的内容。让学生看看哪些是眼前事,那些事是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回忆的事件有五个片段,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再引导学生理解,人是在失去的感伤与痛苦中长大的。长大就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所以,我跟学生说,长大的味道是苦的,然而正是在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美丽、体会着真情,并在承担与付出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同时,文章饱含父女深情,从文中细节处可领会。体会到这些,才能把握文章主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文章插叙的运用,切入牵强,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讲而将讲,而真正的过渡是没有痕迹的。课前准备不够导致插叙讲述与讲过的知识脱节,犹如一篇文章段与段之间没有过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讲第二单元第八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选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英子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我是怀着感伤和激动讲这节课的。
文章字字触动读者的心。一个十二岁的女孩面对自己父亲即将离世的心情,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及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但是学生也只是从字里行间浅层次的理解,却很难从内心深处感受父亲离世时那难以割舍的对孩子的留恋,或许很少有真正读懂那深深的父女情,更不可能体会英子面对父亲不在了的伤痛与恐惧。作为有了一定生活阅历的成年人,或者有同样经历的人,读到必然会潸然泪下。
有很多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就失去了文本阅读个性化感受的意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是“长大”。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长大了。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盼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经历。想早点逃脱家庭社会把自己当未成年人的管束,可是一旦长大能够独立做主时,却发现原来长大要承担很多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开始怀念没有长大的日子。
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让我感受到学生思想空虚,阅读感悟能力差,缺少情感,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声音回响在耳边,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在这个虽然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事实上依然用分数选拔学生的教育环境里,有多少语文老师在无奈地机械式的讲解着课文,做着应试的练习题,又有多少学生去静下心来读点课外的不可能考到的内容?不过,即使这样,我也会继续告诉我的学生,要读书。
阅读才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才能在思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温饱问题很重要,精神追求更需要。希望学生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的同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完整的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早晨上了一节公开课,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无论怎么样得到了锻炼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贵的收获。因为,人都是在不断的失败、摸索中渐渐成长的。所以,存在问题对我老说是十分正常的。何况我采用的是一种以往自己很少采用的教学模式,因此自己也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下的台阶。
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想采用较传统的问题解决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来揭示文本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成长的过程。这种方式在教学中主要是侧重于让学理解文本,朗读则是辅助手段。诚然这样不会暴露出自己的诸多缺点,特别是能掩盖自己朗读方面的缺陷。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就没有了创新,更没有了挑战。一篇优美的文本一旦失去了师生与作者的对话,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似乎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我临时对教学设计做了更改。由之前的通过把握情节和内容来揭示主题改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感悟主人公的成长。所以,教学起来就相当困难。加之时间有限,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够,所以,越显捉襟见肘。
好在课的结构还算完整,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渐渐进入佳境,有进入角色之感。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存在主要问题。那就是我深入文本领悟文字的情感还不够,也就是结合语境朗读的功夫下得还不够深。于是,就有些象大家所说的走过场。但是,无论怎样,我是想真诚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而并非作秀。任何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不会对一篇优美的语言文字视而不见。否则,那就是真正的撞钟和尚。
下午,通过老师们的议课,我的思路越加清晰起来。似乎犯了一些教学中的常规错误,想想大家说的好像也挺有道理。以往我觉得自己上课就是流浪型的,经常是东打一包,西晃一枪。内容有些支离破碎,不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是,大家说的要尽量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是不能缺少品读,怎么能因为自己读不好就不读呢?少掉对语言的品味及与作者的对话,上得再好的课在我看来也是不成功的。如果面对一个优秀的文本老师都无动于衷,语言苍白无力,那再美的文章又有何用,且不成了摆设?所以,无论读得怎么样,老师都要尽力去展现并感染学生。相信,只要有心,总会做的越来越好,课也会上得越来越精致。这算是今天上课的收获。
下面谈谈不足。今天的课不理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设计的点线太多,似乎抓不到主要的东西,所以显得有些凌乱。因此,该重点研读品析的地方没有做好。又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之感。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因对文本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的,就是一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呈现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在处理教学板块的衔接及教学内容的逻辑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次,是高估了自己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而恰恰这篇文章的语言在朗读方面又十分吃功夫,它不象一般景物描写的那么单一,情感也较容易把握。这必须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要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老师读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另外,教学内容设置过多,主次也不够分明。由于设置问题较多,所以总有赶时间的痕迹,没有真正展现学体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无论怎样,只有真正实践和体验后的所得,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感触和价值的。虽是盲人摸象,或许最开始摸到了鼻子和腿,也或许摸到了耳朵和尾巴。但是,要想摸遍大象的全部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想,这需要的只是时间、坚持和毅力的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对文章的赏析离不开学生的反复朗读,在“领悟文章情感”和“品味文章的妙处”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精彩段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阅读,如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再加上学生对人物语言的模仿,又有师生的共同点评,更让课堂增添了不少光彩。反复朗读却不单调乏味,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那种含蓄深沉的父爱。我想朗读可能比较费时一些,但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值得一提的是,在品味含蓄深情的语言时,教师配乐范读了“爸爸病床前的叮嘱”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这是爸爸对自己的女儿小英子的临终遗言,爸爸说的话语重心长,感情深沉真挚,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再加上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背景乐,使在场的人为之动容,学生完全融入到那浓浓的父爱中去了。
同时,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学习知识、体悟情感,更重要的是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以致用。在最后“爸爸,我想对你说……”这一个环节,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到启示,获得教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而且,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了《城南旧事》这部影片,感觉效果不错,对英子的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六: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父亲的形象;让学生抓住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讲课之前呢,我们先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同学们看了《城南旧事》的电影,我觉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理解父亲这一形象的时候,我没有让同学复述故事情节:有一天,下大雨,英子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但仍坚持要她上学,第一次破例花钱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给她送到了学校,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虽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环节,所以我觉得如果有这一环节,会更好一些。
这一篇课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很认真地备课了,但是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仍然有些衔接不当。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篇七:
一直以来,老师想得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质疑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