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散步》教学反思

时间:2016-12-07 11:58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散步》教学反思篇一: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散步》教学反思篇二:

  2008年我参加市创新课讲课比赛,讲课篇目是莫怀戚的《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有感而发,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悟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不断的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会来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的开始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我用歌曲《让爱住我家》塑造浓浓的爱的氛围,然后亲切又似随意地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过与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吧?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热烈气氛。由于有了浓浓的爱的感情作铺垫,又有切入课文的问题的激发,学生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神情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解决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与之前自己试讲时直接导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在拓展“亲情是什么”的时候,我结合课文内容给与了一个小的提示:“亲情是散步时的大手牵小手,亲情是有分歧时的相互理解、宽容。”这样就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亲情环绕的氛围,启发学生回忆、感受父母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在回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感而发的,写出了好多的优美的语句。

  二、以教带学,以学定教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做到二者的和谐,我们必须防止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淡化教师的首席地位,学生毕竟知识、能力达不到,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播,做到“以教带学,以学定教”“以教带学”和“以教代学”的关系说到底是“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的关系。“以教带学”可以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兴趣,学有压力,学有所获。“以教代学”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学生什么也学不到的。教师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带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发展智能。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学生在分析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只是分析出了第一个层面的主题——生命是美好的,是勃发的,这时我就提示他们看一下这些景物生长的季节,一提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还有生命的坚韧,生命的顽强,刚刚经过了严冬的洗礼,就又展示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可见生命是非常顽强的,坚韧的。在拓展迁移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责任只是停留在对自己的小家庭,而没有想到对大家——国家,因此需要教师的点播,引导,逐渐意识到不仅仅对小家要进到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同样要进到自己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更要教师的适当的点播,这样才能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不足之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但是我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时候重点放在感受文中的主题上,忽视了对朗读的作用,只是在开始的时候听录音范读了一下,现在想想如果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的话,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刻了,感悟更深了。而且在开始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音乐只是响起了一小部分就不得不停下来了,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准备好,以免出现准备不充分的现象。

  《散步》教学反思篇三: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初二年级的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同时,在教学思路上,还可作以下修改: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散步》教学反思篇四:

  三年前在学校公开教学《散步》,感觉很好,大家反映也不错,三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那一课,感觉那节课上得很空,只是个花架子,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教会学生。于是,我重新定目标,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换个思路,斗胆尝试,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这次教学《散步》,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展示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我大刀阔斧,把三年前教学这课的思路全部打乱,重新调整。首先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这一环节让学生一人一段轮读课文,一是为了让学生亲近文本,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二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二环节:赏析人物形象。目的想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语言,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这点做得很不理想,也许这应该是这节课的缺憾之一。如果能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行充分地语言赏读,同时把环境描写的文段和许多精美句子穿插进去,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另外,整节课,感觉自己没有很投入地融入课堂,心有一种游离在课外的感觉,或许这样的状态和这段时间里很多始料不及的事情有关,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始被调动了起来,而我自己的情绪却下来了。这应该是这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课前曾经想过课堂是否引用配乐朗读?是否需要插入相关的视频或煽动学生感情的某些画面?由于太拘泥于“永威教学模式”,也或许是自己本来的理念就认为这些与文本无关紧要的东西还是不要的好,于是这些想法最终都被自己否定。现在反思还应该归咎于自己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精华。

  应该说,有失也有得。首先,在开课之初的导课,我结合当时情景,自然联系课文主题:“来到实验中学,我感到有点陌生,但当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淳朴可爱的笑脸,像灿烂的花儿一样,我顿时油然而生了一种家的感觉。家,对每个人而言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一家人一起散步,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就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步》。

  其次,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是我每讲一课都很重视的语言。学习指导一与学习指导二之间的过渡语是:“和谐的家庭也免不了会有矛盾,关键看怎么解决,那么在这一家四口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是怎么解决的?矛盾的解决是谁起了决定作用呢?(我)那么“我”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下边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有关“我”的内容,并批注自己的理解。”学习指导二与学习指导三之间的过渡语是:“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人退让一步,更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只有这样,家庭才显和谐。所以文中的四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篇文章的人美,环境也美,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最后升华主题部分,我联系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文章主题作了诠释,又联系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这样让学生理解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就很浅显。然后自然进入拓展环节:真情告白:说说自己家的和美事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美,并感受亲情。

  再者,结束语也是自己为这节课精心设计了的:同学们,《散步》这篇文章即是一篇蕴藏丰富的精美散文,又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更是一次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三者之间构成的轨迹上的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教师寄语):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想对大家说:亲情不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所能全部领悟的,它需要我们用一生来感悟,绝不是无条件的索取,它应该是每个人用尽一生的付出才能体会的。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生活在和谐美满,幸福快乐的家庭!这里小有遗憾的一点是,由于紧张中间稍有搁车。

  纵观这节课,有失也有得。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遗憾还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尽管领导没说什么,但我清晰地意识到,校长的“不错,不错”或许是一种因宽容而产生的夸奖,伊或许有失望之后的应付之词。但我分明觉察到自己因失败带来的伤痛(www.guaze.com)。后来的那张“一等奖”的荣誉证书也应该包含着鼓励和同情的赞扬吧。但不管怎么说,我还能认识到,一个土八路出身的不算年轻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断实践、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学习,这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唯一出路。如果认为自己的课还真的不错,那才是真的错了。

  除了那节课本身存在的问题,应当反思的还有很多,但过去的毕竟都已过去,一种归零起步的愿望和无法挽回的遗憾经常会在这段日子里不断袭击着这颗惭愧而委屈的内心。我知道,很长的时间里,我将面临这种惭愧和遗憾,一并还有随之而生的默默努力的决心。记忆中,那种无法释怀的情绪仿佛已定格。

  《散步》教学反思篇五:

  乍一看,这是一篇特别简单的课文,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关系,因为太简单,所以觉得没有什么是好讲的。但是真正开始上课了,我才发现,原来需要他们知道的内容那么多。

  按照教学设计,这一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上完。第一课时:第一步,拉家常,跟同学们聊一聊到了新学校之后对家的思念,回忆“温暖”的气氛,导入课文。第二步:理清文章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分析标题,你认为什么样的题目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旨,让大家讨论,后点评。

  第二课时则是品味语言和拓展部分。上课之前复习上节课内容,之后自选文句,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文句在人物表现方面的作用进行点评,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最后进行一个拓展,以小见大的手法,分析席慕蓉的《贝壳》和另一位网络作家《牵着母亲过马路》,两篇文章,对“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结束了。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学们相互之间不熟悉,对老师也很陌生,上课的时候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互动,从他们的眼神和下面小声的议论中,可以听到他们的想法和答案,可是,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第一课时说标题部分,都不愿意起来说,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再对大家的题目进行分析,效果还不错。其中有几个同学想的题目表较好,超出了我的预期,比如:夕阳下的一家人、温馨的小路等。到最后大家甚至都觉得他们自己取的题目比较好,反而没有办法说服他们“散步”这个题目本身的作用。仔细想一想,也没有必要,就告诉他们,我尊重他们的观点,更珍惜他们自我思考的能力,希望以后继续发扬。

  第二课时的时候,分析语言时,同学们还不熟,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看着他们欲言又止的脸,只能让他们说几个字,然后我再帮他们组织。这个时候,小学和中学答题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出来,这也就提醒我在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提问尽量简洁、明确,逐步转变,给他们一个过渡的时间。最后的以小见大拓展内容,大家也是心里懂,嘴上说不出,所以我在最后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并让大家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从作业情况来看,完成情况不是特别理想,有五个左右的同学没用弄懂,写偏题了。

  本节课的缺漏:最后一段的分析不是很到位,没有分析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代与代的传承;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没有分析到,讲题时重点讲一讲。

  《散步》教学反思篇六: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亲情,拥抱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章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文章,这样的后果看似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却因缺少文章的细读而成为一幅无血无肉的空骨架。“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本文我着重引导学生精心地朗读、品味课文,从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来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尤其是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的品析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并对其它阅读的方法逐一做了讲解及应用。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最终表达出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谈论法、读与说(读与写)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简单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实际,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再到发表自己的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堂课对学生还是受用的。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学习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教学设计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工程中严格落实,才能使课堂成为真正意义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厚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篇七: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一)紧紧突出我们的小专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5个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到最后的美读5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同时注意每个环节的层递性,即读的层递性,开始配乐朗读课文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蕴;品读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景物的优美;研读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为有感情地朗读做铺垫;更为突出的是“美读”这一环节,学生已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融入到课文《散步》中的一家人之中了、学生的朗读已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停顿、轻重、缓急,语气,叮当有声,错落有致,真正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通过这几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设计朗读课型,应以训练朗读为要素,其中心视点应放在“教学思路”上,要做到教学思路明晰,就要有好的切入点,有了好的切入点,就有了步骤清晰的课堂教学。在《散步》一课的设计上,我以“选择”为切入点,设计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通过设计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的人物情感和景物优美。在“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围绕“选择”这个切入点先抛出问题“散步到了岔路口,一家人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三步“读”课文。第一步,默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揣摩人物心理。第二步,学生放声自读,感悟人物情感。第三步,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三种形式的读实际上促进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了人物情感和心理。接着,教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选择的只是一条路吗?‘我’还选择了什么?”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主旨,进而引导学生采取最恰当的朗读来反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最后的美读环节是在品读、研读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围绕“选择”这个切如点循序渐进地读课文过程中,学生确实读懂了。他们此时的朗读与刚开课时整体感知的读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这个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虽然,这节课有设计合理之处,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让我再重新设计,我会注意以下环节:

  首先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

  如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如果我此时能进行示范朗读,会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会更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是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得投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散步》一文不仅文质兼美,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而且语言具有层次美,节奏美,很适合朗读。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也因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尤其是最后的美读环节,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放声朗读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只读了四位同学,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时间进行展示,给学生留下了遗憾。如果让我再进行设计,我一定将这个环节的时间放的更充分,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更为丑小鸭们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散步》教学反思篇八: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读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首先,我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动手查阅工具书弄清读音。让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结果,找人改错,领读,齐读。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在这一环节学生对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理解很有难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不足之处是,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散步》教学反思篇九:

  《散步》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者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感悟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本人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注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的丰富经验,尽量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努力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有一定的学习的自主性,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结合课题组开展的《导学案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策略,确定以教会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亲情为教学的基本方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文章朴实的亲情美、和谐的人情美和含蓄的人性美。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是采用朗读感悟法,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诵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最终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采取问题导学,创设学习的情境,“同学们,你有和家人散步的经历吗?”“有”。全班同学满脸灿烂的回答。那么,给你留下感受又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层层波澜,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积极交流的热烈气氛,有了学生再现自己陪同家人散步感受的感情体验,又有问题的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研讨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再次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学生积极汇报交流。例如有的同学用深沉缓慢的语气朗读着“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语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语气、停顿、读好“蹲”“背”“也”“慢慢的”“稳稳的”等词语,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作者承上启下的使命感,体验中年人的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义不容辞的人性美。

  这堂课上,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讨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解决散步中出现的分歧呢?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发言踊跃,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给予了肯定。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汇报,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次数,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导学案设置问题导学的重要性。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的好即教得好”。提问得好,就是让问题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导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我们的学生真正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掌握科学的、有效的、的学习方法,养成预习,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散步》教学反思篇十: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