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一:
成功之处:
学生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良好,还有就是朗读课文也可以。
不足之处:
1.忽视了对朗读的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但是我总是忽略这个教学环节。教学的时候,我直接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去了解为什么人们把客家民居说成“奇葩”。我是给学生时间朗读了,但是,真的不会刻意去指导他们朗读。
尤其是,了解傣家竹楼时,真的应该指导他们读文的。因为傣家竹楼环境乃是绿的世界,只有美美地读出来才明白傣家竹楼那“树满寨花满园”的样子。如此一来,语文课的味道就淡了。
改进措施:
知识迁移不够。这又是我教学当中致命的弱点。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时候我总是忘这个环节。也许自身的能力有限,真的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知识时候,却心有余力不足了。看样子以后我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可以啊!
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二: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观看其他地方民居的幻灯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总结的非常到位,很快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六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我让孩子们汇报自学的成果并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表现的很积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我又让同学们欣赏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幻灯片,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各具特色民居的鲜明特点。
回顾课堂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知识迁移做的不够,没有从课内走到课外,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用本节可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是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多运用多媒体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三: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展现了客家的民居及傣家的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是课文中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这篇文章的重难点是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接着我出示讨论题: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
然后我和孩子们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但是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没有我预期的好。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四: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由学生参照课前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自学提示的要求,初步体会内容。
在教学中,我却遇到了问题“学生无论怎样也无法概括到位”,进而我进行引导,谁知不觉中又变成了我为主导;其次,在让学生自己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调动自身的知识记忆库,能找到一些说明方法的例子,可当某些关键句、含有众多知识点的句子需要我多问个为什么的时候,都集体哑言了。很明显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学期践行“以知识点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尝试中,面对自读课可真是左右为难,既不可深讲,一言堂,充分放手给学生,又要知识点落实到位。毕竟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事。
在本课的第二篇文章《傣家竹楼》,我完全是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借鉴上一课的表格,或者自定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征,并从中找到相关的表达方法来谈你的学习收获。这算是充分的放手了,也似乎都符合教参中对自读文的训练要求。可怎么也不踏实,因为在学生的汇报中还是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漏洞,譬如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概括的不到位;表达方法感悟不深。那么由于充分给予自学时间,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再去纠正,铃声已响。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五:
《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本课篇幅比较长,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梳理和总结。学生读文时带着目标去读: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学习时带着方法去学习:可以从民居的位置、成因、结构、材料、文化特征去概括总结。
学生的汇报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效果显著,但是不善于总结民居的文化特征,于是我以讲述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什么是民居所体现的文化。在介绍客家民居时我拿出打印好的八卦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客家民居的布局,再通过课外补充资料,让学生体会民居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客家民居的文化产生尊重与敬畏。
我发现本班有不少蒙古族的孩子,在课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吗?你了解自己民族的民居特色吗?有一个孩子绘声绘色讲述起蒙古包,也同本文的介绍一样,位置、材料、成因、吃住方式......于是借着他的介绍我这样收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居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内蒙的蒙古包。在座的许多同学包括老师都和佳俊同学一样都是蒙古族,今天,虽然我们没有穿民族服饰,没有使用民族语言,没有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策马奔腾,但是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那份挚爱之情,一定要永葆热度!”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六: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习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客家民居》这部分的学习。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度上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接着让孩子们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重点体味课文第二段。《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七: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介绍的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而本课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结合本课的内容、写作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知道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知道两种民居的特点;再重点浏览《客家民居》的内容,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梳理民居特色,领悟说明方法,并知道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填写好表格。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客家民居》的学习,总结出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让学生用这些说明方法仿写一处建筑或一件物品、一种水果等,读写结合,学用结合。然后提出要求,让同学们根据我们学习第一篇文章的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下去自主完成对《傣家竹楼》的学习。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欣赏民居邮票及其他民居的简单介绍。
整堂课我根据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生参与面较广,发言积极,但毕竟是说明文,所以亮点不够突出。通过小练笔的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特征的顺序来谋篇,但具体到每个特征,还是无法恰当的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将其写具体。究其原因,对于民居知识性上的缺乏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习作时思维上的局限,教师指导不够也是另一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很好地展示学生小练笔,匆匆就过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抓好重点环节的落实,使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八: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习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给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默读下面的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2、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这两个问题很简单,课堂上学生都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少了点什么,整个课堂比较松散,自我感觉不够紧凑,课堂气氛不够热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自己认为
1、教学之初没有抓住关键字词,
在教学《客家民居》的时候没有抓住关键字“奇葩”。如果能让学生说说“奇葩”是什么意思,客家民居奇在哪里?那么不但在课堂上理解了词语,而且在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上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这样的课堂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上朗读指导不够
这堂课上我基本上没有让学生朗读,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只是点点头,问问同学们:“他找的对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对朗读属于一笔带过。这是我应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极力改变的一个重要问题。
3、对文本的拓展不够
这篇文章的课题是《各具特色的民居》,什么是各具特色?课文只是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风格的民居,这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民居,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例如土家吊脚楼、皖南民居、蒙古包、北京四合院等等,最好能图片出示其他民居,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各具特色”,也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篇九: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第一篇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教学中,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先是让学生观看其他地方民居的照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理清说明顺序。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课件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www.guaze.com)。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课文上完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全班的共同讨论下,同学们最后概括出,相同点是都从地点、环境、建筑形式、房间功能、建造目的等方面介绍,不同点是客家民居详细介绍了民俗文化,而傣家竹楼则更详细地介绍热闹的介绍过程。
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得多,读的少,讨论时间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