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一:
这次我所授的课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在衔接第一课时设疑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围绕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作者什么启示?这些问题,教学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来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但就课堂的实效性而言,我觉得还不是很高,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时间和表达的余地。
课后想想,在教学“种树人的话”这一部分时,如果再对文本内容挖得深一些,以如果种树人有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会怎么样?如果种树人无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又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为后面的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再来理解“作者受到的启示”这部分内容就更容易了。
总之,因为我在上课经验方面不足,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活,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我还得在成长。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二:
我教《桃花心木》时,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1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联系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者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里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这样,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就会被社会淘汰。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三: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以为种树人让“数目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朗读与理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是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体,应该架起一座帮助学生感悟、走进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有两句包含深刻含义的句子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深挖,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多度,一度为主,读中悟情,一度带动理解,带动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进了作者生活实际情景,仿佛也有开始质疑到了最后的深深感悟。
二、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鼓励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是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设计依下列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数目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4、学生能通过数目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教官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伤害的风雨的事例,量相对比,最好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路,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资历、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繁殖,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三、体会做人的道理
文章最后,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现出生机勃勃。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你会想······
假如你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你会想······
假如你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你会想······
假如你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你会想······
通过交流,学生感悟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比如有的要谢谢种树人的不定期浇水,是自己忍耐了干旱,以前怨恨过,怨恨种树人那么狠心,不顾他们的死活,现在知道了,因为正因为他的狠心,才让自己能提过那么多次的干旱,才长得那么高大优雅。有的高阶刚出土的小桃花心木苗要独立成长,不要养成依赖的心······学生的交流表达着对种树人的感激之情,也透露着自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同时这种口语交际,让学生的思维开拓,无论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提高。
上完这堂课后,洗洗琢磨,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做的欠缺: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了要让他留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技巧,从语速、语调等方面有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容。
评价语言没有特色。尤其是鼓励性的语言少,因此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气氛,导致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到最佳状态当众,因此感觉是生不能同步,有些脱节了。
学无止境,无论是“教”还是“血”都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四:
《桃花心木》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时,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然后在读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很快找到种树人的话,回答了我的问题。并且能加上自己的感悟,我随机板书。接下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找到我听了种树人的话受到了什么启示,理解不确定的意思,理解独立自主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确定因素,你会怎样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然后反复读文。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二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写法。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学生反复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五: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的作品清新优美,文笔流畅,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在选中课文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很难确定教学内容,面面具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想过之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借事喻理的写法和拓展阅读两方面上。揭示借事喻理的写法时,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奇怪”重点一词的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写种树人是如何的奇怪。二是通过阅读种树人的话,理解种树人这样做的道理,也就是文章要喻的理。而且在明理是,重点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去说。拓展阅读文章《和时间赛跑》既是对借事喻理写法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对课外文章阅读的一个牵引,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借事喻理写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由于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课后说,说中悟,所以在指导朗读方面处理得很不妥当,没有很好的去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在揭示做人的道理时,引导读的句子没有起到升华的作用,只是简单,重复的机械的读。记得一位名师说过:现在的课文都是白话文,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没有必要去细分析,还是读得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读课文时,我们还是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而这也是这节课自己处理的最不妥的地方。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六: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整节课我的整体设计意图:教学本课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蓝本,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难以相信——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非常感动”,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然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我”的心理变化。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层层深入的体会种树人的话,体会“我”从中悟出的道理。整节课我觉得有几处比较满意:
一、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我重点抓住三个问题:种树人是怎么种树的?为什么这么种?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的设计,当学生已经懂得了种树人的一番良苦用后,我顺势提出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适当加入点评,使学生充满自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
四、对于写法的指导,虽然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因为有了之前的拓展延伸,借物喻人也就水到而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大树,才能长成栋梁”等道理,听着学生的感悟,我觉得学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更深地体会了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也一定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由于课堂调控不当,也有很多失误。就课堂的实效性而言,我觉得还不是很高,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时间和表达的余地。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特别关注差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深,对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认识比较肤浅;很多时候放手不够,教师讲得话偏多。
总之,因为自己在上课经验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活,是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我还在继续成长。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七: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我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在第十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么做?然后让学生理解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理解“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做到独立自主。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八: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认识变化的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忍不住——非常感动。另一条是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不确定——不定时,不定量,补树苗。这样引领学生随着作者去感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方法,聆听浇水的道理.展开类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整节课我觉得有几处比较满意:
一、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适时的评价起到了激励和点拨的作用。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每个学生的回答后适当加入点评,从写法上,阅读方式上,字词理解上都给予明确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思维积极,课堂里涌动着一种积极创造的氛围。
四、把写法渗透到阅读中。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最后我想出借助谈话引出《白杨》课文,由此及彼,让学生既学会阅读方法中的相关联想,又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写法指导。并在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这里面“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各指什么?
这个问题引得学生再一次陷入了认真的思考,最后,一名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很少的养分”指生活中有限的有利条件,“巨大的能量”指的是克服困难的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大树,才能长成栋梁”等道理,听着学生的感悟,我觉得学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更深地体会了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也一定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师不必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由于课堂调控不当,也有很多失误。如:小组合作效率不高;朗读指导不到位;有两个环节“探究感悟”“拓展练习”没能按照预设完成等。今后我还要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九: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编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科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教给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树人的哪些举动让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很快在读课文中找出答案。这一部分本预计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种树的目的所在,为下文理解育人道理做铺垫,但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反复朗读,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给下文的理解造成障碍。
接下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找到我听了种树人的话受到了什么启示,理解“不确定”的意思,理解独立自主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确定因素?然后反复读文。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三、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然后再扩展,回顾以前学习的文章,说说文章是什么物喻人的。学生谈到了《白杨》谈到了《梅花魂》,并且能够说出文中喻人的道理。由此,说明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真正含义。
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分清轻重缓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设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篇十: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可以蕴涵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在给学生讲授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这篇优美的散文时,也让我茅塞顿开,一个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怎样做到传道授业?
作者从观察育树人育树的道理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树木要成为参天的大树,必须自己寻找水源,扎根泥土,奋力拼搏,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人要成为栋梁之才,必须历经生活的磨练,独立自主,奋发图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也从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对学生不敢放手,扶的太多,甚至包办代替,学生产生依赖,读书不愿动脑筋。上完这篇课文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小练笔,让学生写自己的读后感,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少同学对文中蕴含的道理感悟很深。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自己也得反思。特别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感到现在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读书没兴趣,真正用心读书,走进作者内心,品味文章,好多学生做不到。当我看到好多孩子并不是快乐阅读,而是被动的读书,也反思我们教学方法。为了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规定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做阅读记录卡。现在的孩子在家宠爱过度,依赖心强,独立性、自觉性差,好多家长也没有关注孩子的阅读。所以校内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我们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觉得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生活的能力,这样将来孩子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有创造性的思维。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创新怎么能前进?我们教师担负着民族的重任,人才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我们的确任重而道远,工作压力很大。对授之以渔,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付出自己许多艰辛的劳动,教师职业不只是我们谋生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