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反思篇一: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中国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二: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www.guaze.com)。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三:
上周星期二我教学了《有的人》一课,这是一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如果把前几课都上了,学生在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一个怎样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少的人”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可以说不用老师的点播,可我为了上公开课,提前上了这一课。还有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我的板书了,平常觉得自己的粉笔字写的不好看,可也不至于很难看吧!可每次的公开课上,由于心情的紧张,再加之自己基本功的不扎实,板书总是很不规范,给学生起不到示范作用。
今后,要多学习,多练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尤其三笔字。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四:
《有的人》这首诗内涵深刻,学生理解到位有一定难度。我将课堂目标设定为理解鲁迅的奉献精神和学习作者的写诗方法,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在对比朗读的同时体会作者巧妙的对比手法。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诗《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应该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问题。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我有几点想法: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篇当代新诗《有的人》。它是本单元第一篇需要讲读的现代诗。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例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把握教学的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德育)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3、对课的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前后对照的结构。(2)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
二、教材处理学生状况及对策:由于我所教课的班是六年级学习薄弱的一个班级,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通过直观的画面和朗读完成教学的任务,目的也是为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诗歌体会课文。3利用对比辅助背诵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主要还是洋思教学法)
2、教学手段:
1、为更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省时增效。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班级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引导入境(2`)----明确目标(1`)-----指导朗读(10`)-----对比探究(15`)----深入拓展及时总结(13`)------练习提高(4`)-----作业反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在上课一始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在书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品质高尚的人,你现在用一句话或借用一句诗评价一下你从书中认识的品质高尚的人好吗?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可能有的会说李商隐在《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歌颂老师一样有奉献精神的人;还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歌颂宁死不屈流芳百世的英雄气概等等。然后师打出大屏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自画像,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继续看引出新课《有的人》的学习。
2、明确目标。屏幕出现目标,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有的放矢更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包括范读仿读自由读齐读对比读等形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读中培养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4、深入拓展及时总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因此这部分我安排两道拓展练习和四道课堂总结:(1生活鲁迅式的典范你能再举几个事例吗?这样再次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可能举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师补充几个正反方面的人物:李素丽
有人这样说:没有遗憾无法连接人生,没有失败难以迈向成功。因此,我这节课有很多的不足:
1、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学的时间少,熟读背诵不能很好的达标;
2、老师心理压力太大,课讲的不是那么轻松自如;通过本次听课活动,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窄,心理素质是那么的差。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会更加努力。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七: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与我们语文组的研究课题——经典诵读仅仅联系在一起,适时渗透。例如,在教学“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我让学生朗诵鲁迅的《自嘲》;在教学“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时,我向大家介绍鲁迅在散文集《野草》中所表达的情感,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教学第六节时,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春风”、“到处”、“青青”三个词联想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结尾之时,又让学生诵读鲁迅名言。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感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古文化,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可谓一箭双雕之举。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让学生懂得像鲁迅这样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呼吁学生要做真正有价值的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
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对古诗句的理解时,都是老师先出示诗句,然后让学生交流,老师总是舍不得放手。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使课堂变得死板,不活跃。还有教学中设计的一个小练笔:“将第二节至第四节中‘有的人’换成具体的某一类人”,其目的是为了将课文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如果放在课中,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教学时却放在了课后完成。可以说使这一教学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形同虚设。
《有的人》教学反思篇八: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够了。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诗歌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陶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味。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感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有的人》全诗按总分结构来写,充分应用对比、对照、反复的表现手法。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独特的表现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抓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课堂认知。
最后,可以尝试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多一些感悟,少一些理性灌输;多一些欣赏,少一些空洞说教。让诗情充分释放,让美感召唤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