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27 13:3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课前,我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除了出示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我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与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没有真正地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由于长征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学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

  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领会诗的内容。通过咬文嚼字,揣摩语言,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生动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多读多悟。

  教学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指导,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读中悟情,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三:

  执教《七律·长征》这一课,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首联展开,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红军长征,在当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由于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他们很难仅仅凭借这56个文字去揣摩诗人的情怀。为了填补学生的认识空白,我在课前就组织学生阅读长征的相关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然而,仅仅凭借文字的描述,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浅显的认识层次,为使学生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在课上,读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时候,我又播放了一段“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当看到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泸定桥那仅剩的几根铁锁上攀爬着,被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掉下大渡河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被深深震撼了。再来看看这一“寒”字,学生顿悟了:那是从心底而生的一种惊险、悲壮!另外,那配合诗内容的图片:险峻的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我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我通过课件,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回味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让精华浓缩在40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总而言之,整节课,课堂、教材、学生,我是深记于心的,重点、难点我也是紧拽于手的,并使其贯穿于始终,层层深入地隐于每个问题和活动之中。我的个性及要求是:找准起点,把准尺度,精炼语言,挖出深度,靓出激情。因为在我心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对课堂评价的根本尺度。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四:

  《长征》这篇课文,对于今天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红军长征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感受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在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也可以向家长进行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上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了解了长征中红军战士历尽的艰难险阻,然后结合诗句中的重点事例,配合自己积累的小故事深入理解课文,最后指导感情朗读。三个环节下来,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解决得比较透彻。

  “情”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如何让学生悟出诗情是难点。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万水千山”,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此外,我给学生充分地讨论时间,让学生分组议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查资料等能用自己的话出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当时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效果特好!

  这节课朗读是一个亮点。首先,读的目的、层次明确,由通读到精读直至品读、背读,学生由读得不流利到流利最后生发情感,达到熟读成诵,这符合阅读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引读、范读、背读、齐读等等,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五: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六:

  成功之处:

  1.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

  2.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不足之处:

  1.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措施:

  1.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

  2.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七:

  《长征》这首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这是一首七律诗,它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我首先以《长征》歌曲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提问式来让学生回忆学习诗歌应掌握哪些知识,为后面的朗读打下基础。

  接着,我引导让学生默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意,体会感情。然后,让学生谈谈长征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含义。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同时,我还引用第二句诗中的“万水千山”把学生导入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千山”和“万水”的代表,学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诗句,再谈谈“五岭”和“乌蒙”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注意“逶迤”“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让他们说出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五岭和乌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自己观看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最后,让学感情朗读。

  在教第五、第六句诗时,我让学生用学第三、第四句诗的方法来学习,先找出重点词,理解重点词,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体会,由于学生知道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所以也就能体会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最后两句诗是整首诗的总结,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感情后,再让他们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带笑容来朗读。

  在引导学生学习整首诗歌的过程中,我用的是讲授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意在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的。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八: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九: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这组教材是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长征艰难历程的概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迅速捕捉文本有效信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通过这一堂汇报课,我终于明白了何谓磨课。当然我最大的收获也来源于磨课的过程。

  刚开始,我按照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好了教案,因为自认为这份教案没有什么亮点,所以在交给师傅周老师审阅时心里也颇为惶恐。周老师收看了我的教案以后,给我恢复了这么一句话:“教案只是你上课的思路,最重要的还在于课堂上的呈现。”这让我恍然大悟,于是我开始改变重点,着力于探究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呈现方式。

  我首先在另一个班级试讲了这一课,周老师听我讲完以后对我做了一些肯定,也提了很多建议。周老师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彻彻底底地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理念的滞后以及课堂语言过于生硬。

  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应该把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于自己的课堂,但是在此之前,自己一直是沾沾自喜地走着传统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在生字词的处理上,我不能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学习字词,而是使这些语言文字与文本脱节,这样学生就无法获得深刻的感悟。周老师建议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资料的搜集及生字词学习的任务,在课堂上重点理解几个字词,在理解的过程中与诗歌内容、诗人情感、朗读语调相结合。于是,我又赶紧对教学设计做了相关的修改。

  以前在大学时练习讲课,同学和老师都告诉我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抑扬顿挫,语调没有起伏。虽然知道自己有这些不足,但是我一直都没能突破。这次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后,我才明白抑扬顿挫是不同于感情充沛的,这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语感,在处理不同语句时会有不同的轻重缓急。另外,变书面语为口语,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上的语言带有更多的生活元素,会显得妙趣横生。

  语言文字的学习最主要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把握内容,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前几天有幸去深圳参加培训,在听《九色鹿》这堂课时,周益民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让我很感动:“把心放进故事去感悟”。是啊,我们能够让学生反复去诵读,但是他们真的把心放进故事了吗?所以在训练学生朗读时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把文字这颗种子送进学生的心灵。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获得感性的认识,老师在课堂上适时作相关的背景补充,并通过齐读、分组读、指明读、师生配合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探索诗句情感,读出感情。当然,在课堂结束前我还发现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的,如“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腾细浪”没有读出轻缓的语气;“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尽开颜”三字没有读出欣喜的心情,学生在朗读时统一用“磅礴”的气势去读,没有关注到每句诗的情感差异,这可能也与教师没有反复强调有关。

  自己的课堂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完善的,如:学生回答不够积极,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情感升华不够到位等等,只有关注到自己的不足,才有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往后的日子,我应该坚持做教学反思,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多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多关注课堂的生成而不只是追求教学设计的完美等等,一步一步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十:

  大家好,我就我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进行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课堂高效起来,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生课下自己搜集关于长征基本的信息和长征中发生的故事,让生简要介绍,初步了解感知长征途中的艰难。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及红军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前我就想,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就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初步感知了长征的艰难。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下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课下就查阅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讲课时让一名同学讲给孩子们听,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后一句,我播放了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让学生们从录像中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九死一生的惊险悲壮。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最后我配乐范读诗歌后,应让孩子们也跟音乐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语气不够到位。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不应把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写的黑板上,这样浪费了不少课堂时间,应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小组讨论交流。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