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一: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地描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我这堂课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还原感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通过自由辩驳的形式,发现文中母亲“愿意”与“不愿意”两种矛盾心情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写的作用;通过互文阅读的方法,自主建构,感悟“让儿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难点是他们能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我把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为三大板块:一是围绕“残忍吗?”展开讨论,质疑母爱,引发认知冲突;二是通过辨析“愿意吗?”抓住句子,品悟母亲内心;三是再论“残忍吗?”,体会情感变化,感悟母爱真谛。
课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在此选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在预习反馈时,根据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般会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为“儿子生病了,曾作为医生的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他学会了看病。”我设计了“给‘让’换个更恰当的词,并说说理由。”这一问题,从学生提出可换成“要”、“叫”、“教”,再逐个反对,到最后一致确定换成“逼”字最恰当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语言表达与内心感受的关系。我随即抓住文中“母亲‘逼’儿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朗读训练,采用“老师范读、学生点评”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赏析水平,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经过质疑、讨论与补充,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行朗读训练时,自然真情流露,语气、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本文中母亲的矛盾心理贯穿故事的始终,透过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来反映她矛盾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为了突破“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围绕“母亲愿意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这个问题发表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这种打破教学常规的学习方式马上引起了孩子们浓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很快找到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据理力争,思维碰撞不断迸发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文本透露的情感,他们不仅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那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堂课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辩论的时候,可能在准备时间上还不够充分,造成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缺少有力的证据,加上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整个辩论过程学生虽然热情高涨,语言表达却略显苍白。其次,我自己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没能把握好课堂生成点,对一些精彩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这样一闪而过,留下了遗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在拓展思维的同时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争取多向名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1、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www.guaze.com)。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2《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
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三: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四:
在本学期的学校主题性听评课活动中,我们中高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立标课的听课、研讨和辩课活动。并认真准备,尽自己的能力上好达标课。
我所讲授的内容是第12课《学会看病》,围绕着这次研课的主题,我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思考,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基础训练上的一些习题练习的内容融合在课文的学习体验和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二是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出示《剥豆》中的最后一段让学生阅读,倾听这位母亲(作者毕淑敏)的心声,进一步体味她在教育孩子中的良苦用心。三是拓展阅读基础训练上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对这位母亲有更深的认识。四是课后推荐阅读毕淑敏作品《剥豆》、《儿子的创意》和《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自我感觉这几部分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对课文的学习还是有些过细,而影响了拓展阅读的时间,使学生阅读不够充分。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1、大胆取舍,抓好语言训练点。虞大明老师曾说,备课时,老师要将教材“读厚”,也就是读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又要将文本“读薄”,即学会正确取舍文本内容,留下具有最优价值的语言片段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每篇课文可供训练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精选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摒弃那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文章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重点去教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抓好每一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既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又让我们的课堂多出几分悠闲,为引入本外资源余留下足够的空间。
2、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不应该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基于教材,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拓展性阅读,这对于丰富语言积累,激活思维活动,拓展思想眼界等不无裨益。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配套补充阅读(基础训练、课外读物等)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通过举行读书节等由学生作导读小先生向同伴介绍好书,通过简单的介绍,诱发大家的读书欲望。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换阅读,通过故事会、演讲、朗读比赛、答记者问、课本剧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时的课外阅读已不再是教科书姊妹篇的延伸,而是大大深化的教科书的内容。
3、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既定教材,应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必须是精心筛选的,要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4、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量度,坚持适量适度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要控制好,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要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深度。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深度一定要适宜,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难易深浅的程度。课堂学习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五: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从孩子们的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真正体会到了“爱”是鼓励、关心和锻炼。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六: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首先给学生明确本文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
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决定──心软──后悔──忐忑不安——谴责──勇气),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到位,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很欠缺。总体感觉我在交流这个环节中,不敢放手,太过于牵引。以至于没有较好的锻炼到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七:
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明白的,锻炼孩子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似乎有些“残忍”,当然,课文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课文内容首先震撼的是我。对于孩子没病没灾时都舍不得锻炼孩子的家长来说,启迪意义尤其必要。由此,我在思想,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应该怎样从小且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呢?即我们现在的家长怎样做父母才称职合格呢?我在思考着,寻找着,追问着,更在不失时机地学习着,但却收效甚微。本文给了我一些答案和启示,细细忖度,小有震撼焉。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完课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后的感受时,较踊跃,谈得较深刻,明白了课文中母亲的良苦用心,当谈自己的类似经历时,能谈的就聊聊无几,可以看出,学习这篇课文的必要性和时效性。
是的,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地学会自立自强。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八: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因为随机抽选,前面的课文学生没有学过,但学生在第四组课文《钓鱼的启示》中已学会了按人物情感变化这一线索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自学有路可循,他们有能力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母亲的内心世界。从授课的过程来看,是得到印证的。从整体入手,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是该下的功夫。而对每个环节的落实,细节的精化,也必不可少。回头纵观设计理念与授课细节的落实,问题不少。
1、预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干吗,要明确,如角色朗读,从哪里读到哪里,要求明确了,就不会出现学生有把所对话读下来的念头。在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上有点绕,主要还是这个原因。其实,学生已把文章的大意讲出来了,可以不再追问。
2、每一个环节目标的落实要扎实,不能匆忙而过。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也是对自己的磨练?”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回顾母亲情感变化这一线索的重点词语(板书的词语)来深化。
3、到底略读课文该怎么上?不可否认,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更放手,只是在必要时扶学生一把。略读课上要明确要求,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交流讨论,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促进目标的达成。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篇九: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老师,毕淑敏还为她的儿子写过一篇文章呢。一个学生扬起了手上的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一篇好文章。于是,我也全文照读了。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笑笑,时而若有所思。
接下来,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