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26 12:15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一: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通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

  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二: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课有侧重训练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我教学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同时结合我们五年级组制定的研究课题为《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研究》,为了更好的把自己的教学环节与课题研究巧妙的结合起来,本节课我想培养学生的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我巧妙的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很好的使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启示

  《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3――9自然段。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这时父子有一段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分角色读,然后我参与其中和学生合作朗读。学生读“儿子”说的话,老师读“父亲”说的话。

  二、学启示

  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体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让学生通过深读文本找到不愿意放掉鲈鱼的理由。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体会到这是就是父爱,这就是一种严格的爱,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爱。

  三、悟启示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们会如何做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然后以“德者得也”的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授课完后,反思教学行为,我认为还有些环节做的不够好:对“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这一自学环节,我本来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当时听课老师较多,出入座位不太方便,再加上时间有些紧了,所以我就把这一小组合作的环节当堂课减掉了,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有些赶时间走过长,忽视了学生的深入感悟。这样学生找的理由就不够完整。所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三: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一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先从“启示”人手,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班内交流时,我引导学生先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然后在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最后在鼓励学生把体会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我还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www.guaze.com)。教学中还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如: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针对父亲的态度,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不容争辩”去体会,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从而为学生梳理出了“我”从钓鱼到放鱼这个过程中,心理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于是我运用填空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在无形中体会“诱人的鱼”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学生朗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而且,对于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到位,临时组织语言方面还很欠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尽管存在这么多的不足,但是在这次磨课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我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改进,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味。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的课,和以往我们经历的不太一样吧。板块不多,学生实践活动却不少。尤其第二课时,就两个板块。板块一:补白父亲心理,读写结合;板块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示。第一板块体现文本一大表达特点——心理描写,与第一课时“体会主人公心情变化”一脉相承,旨在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为下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做铺垫;第二板块则紧扣单元目标“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那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结合课堂练习,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综观第二课时,学生思考、说话、写话、小组合作、练习、交流展示、修改完善的时间将近一堂课的2/3。教师充当的则是“组织”和“引导者”。充分凸显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必要的评价,点拨,指导和引领,实现“师退生进”的转变。

  上周一,沈大安老师在华泰讲座时谈到:语文教学一个课改的方向就是课堂主要时间应该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把一堂课设计成学生活动的板块,年级越高,板块就越简约集中。沈老师还建议我们用计时的方法关注课堂上师生活动时间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天的课正是这样做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怎样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学情诊断必不可少!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哪些还有困难?学习的补偿点、提升点又在哪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是学生原有水平的平移,而是着力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走向更高更远处。安静的课堂背后,是学生学习矛盾的不断呈现,有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也有学生间不同学习情况的矛盾,而教师就在组织引导梳理这些矛盾,引导提升,走向明晰……课堂两大板块都遵循着“呈现矛盾——组织梳理——引导提升”的微循环,都是基于学情展开的。下面吗,我结合具体教学环节为大家略举一二。

  “补白心理,读写结合”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借助上节课找到的信息来说父亲的心理活动,是基于学情的。这个过程,能发现学生表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同时先说后写,能有效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指名说,师生评价以后,学生渐渐明晰补白的几个要求,如:理由要充分(可以先说不放的理由,再说放的理由,也可以不放和放的理由交替着来说),要能体现父亲矛盾纠结的心理变化;又如表达要通顺连贯,可以用上恰当的连接词。明确了要求,补白就有了方向,降低了写的难度,学生边写边想,在说的基础上又有提升。写比说更能把握学情,如标点的用法,错别字,有些有特点的表达没有写过,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写后的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我们就在诊断、呈现学情并调整教学。我下去巡视,发现学生写话中有特点,有代表性,其他同学也能学习借鉴的材料上来展示,不但是对他个体的鼓励,更是对全班的示范。当然,学生不同,每次呈现的内容也不一样。试教时,学生有的恰当运用一些连词流畅连贯体现父亲的复杂内心;有的用?!的标点使用来表达纠结,有的适当运用“放还是不放?放还是不放?”“不行!不行!”等反复手法强化内心矛盾,有的还能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理解等。交流后,让学生吸收别人的优点,修改完善自己写的,真正将心理补白落到实处。

  又如“结合课堂作业本联系,理解启示”这个环节。基于对五年级学生的了解,这篇课文深刻的人文内涵他们难以理解,几次试教和今天课堂巡视过程都发现,整个第4题中,“鱼”的理解是个难点,因此我们进行了重点的指导。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了一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间的分享和碰撞,会让他们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毕竟学生的年龄和经历摆在那里,还是难理解的,学生绝大多数写的都是“金钱”、“地位”、“利益”等,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是我们通过正当渠道所得呢?学生陷入了思考,是啊,原来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应在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才行。今天有一位同学非常聪明,她说可能是“营业员多找的钱”、也可能是“老师多给的分数”,这就从另一方面理解了“鱼”的涵义,让理解更加全面了,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豁然开朗,有的说“路上捡到的钱”,有的说“商店里捡到的手机”等等。

  练习第三题的意图是借文中儿子之口检验学生对“启示”的理解,我们的学生往往只能写“谢谢您当年对我的严格教育才有我的今天”“现在我终于明白了34年前您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您让我把那条大鲈鱼放回湖中,让我终身受益”之类留于表面,相对空洞的话语,这是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把“引导学生补充‘启示’内容”作为这题的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和鉴别,理解启示,从而达成预设目标。

  多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那么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也足以让我铭记和成长。之前,也在重视学生,但从未像这样如此高度地关注过。而这堂课上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的,教学要继续往前走,就必须顺应学情,进行教学调整。无意间,这堂课在教我回归教学的本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五: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六: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教学这一课时,我重点抓住文章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让学生悟文、悟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就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应该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着重学习“我”和父亲的对话,并感受“我”和父亲的心理变化。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语文是离不开“读”的,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钓到鱼时,“我”的心情如何?并体会钓到鱼的不容易

  问题二: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三: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学生能通过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读,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并获得道德上的震撼。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俗话说,好的老师已经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相当的重要,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学好这节课,更能够课外自学。然而在这节课中,我更在乎的是让学生去读,去感受,比较忽略的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教师语言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钓到鱼时那种“得意”的心情,我让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给“得意”换一个词?学生说出了很多词语,例如:兴奋、激动不已、高兴……原意是让学生带着自己换上的词语再带着体会读一读,结果说成了:“带着兴奋、激动不已、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是我很不应该错的地方,也说明教学时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学生不可能同时带着这么多种的感情读一个句子。课后,我想我应该让学生先自己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然后再指名学生上来读,读后让他说说他是带着什么心情读的,如果其他学生没有感受到这种读,说明还要进一步指导朗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七: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语感”作为教学重点,把“感悟作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引起感情共鸣”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抓住“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钓到这条鱼容易吗?”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和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顺利,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也很透彻,读的也比较有感情。可是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能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发,但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道理。有位同学就直言不讳的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放掉鲈鱼实在可惜,那么大那么漂亮的鲈鱼,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再说了,放回湖里,那条鲈鱼也有可能会死掉,因为它已经受伤了。”尽管我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关于“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感觉还是课前“备学生”不够深入,现在看来其实“钓鱼”、“放鱼”只需读就完全可以理解,“启示”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而在我的课堂上时间分配就显得不够合理。

  今天看到网上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总结引导出“诱惑”,让学生知道在那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么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怎样?”还引用我们民间的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来让学生理解。现在更加对自己的课堂感到遗憾,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我在课堂上做的还不够,这一点,在复习的时候还必须补上。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八: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在备课时,我就注意到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能正确认读本课中的14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是与非指什么?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法的人;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比较流畅,在课堂融洽的氛围中,我自己认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复习生字词句,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障碍。因为本课中难读难认的字很多,所以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复习重点的词语句子,显得尤为重要。我采用的方法是:认读巩固重点的词语、读通理解难读的句子,由词到句,重点突破。

  2、教给方法,为课文的学习指明了路径。这篇课文很长。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如果句句精读、句句落实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堂课40分钟,时间很有限,那么如何在这仅有的40分钟里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学好呢?这就需要抓重点、突难点,促高效。于是我想出来,给学生提出“品词句,悟情理”这样的一种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在钓鱼的部分、还是在放鱼的过程中、或是在得启示之处,都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学生从“从来”一词中体会到詹姆斯钓到大鲈鱼时惊喜的心理,从“得”上体会到父亲放鱼态度的坚决,从“依依不舍”中体会到詹姆斯放鱼时的委屈、无奈、与留恋等等。关键句如描写鲈鱼大而漂亮的句子,作者的启示,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句,课文就很自然的被串联起来,从而叨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

  3、根据课文的结构,从“钓鱼”“放鱼”“启示”三方面入手学习,环环深入,环环紧扣。五年级属于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应该具备,但学生往往会将概括与复述混为一体,所以,在课堂中,我适时地将概括课文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即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用简短的语言将他们串联起来,就能很好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引导学生一步步从细腻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学习、体会、顿悟。

  4、指导朗读、边读边悟,以督促学。

  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在理解父亲告诫我的一段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那放掉鱼对詹姆斯来说为什么难呢?对于这个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鲈鱼的大和漂亮,以及钓鱼的艰辛,放鱼时的委屈、无奈与不舍,还有父亲态度的坚决。朗读的方式主要有指名读、自由度、示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

  5、资料拓展、指导练笔

  语言训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只是从课文中知道父亲放鱼的原因是因为离捕捞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但对于这仅有的两个小时,就那么重要吗?却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所以,我认为仅凭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遵守道德规则的重要性,是不够的,因此,我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了解到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资料的介绍,当学生真正明白了各个国家为什么设置禁渔期?设置禁渔期的重要性,为了保护鱼类,再说的通俗点,就是为了我们以后有鱼吃啊!了解到这里,教师不用太多的语言,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感情就自然生发了出来,紧接着,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将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学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有情可述了。这样,写话训练在课堂中就自然地生成了。

  5、延伸拓展,指导行为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对待的?”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6、板书提纲挈领,简单明了。

  对于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出示:

  (1)提出文章结构或作者写作思路:钓鱼、放鱼、启示。使学生对文章能总体明朗化,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指明学习方法,学生心中有学法,学习才不会盲目,课堂才会高效。

  (3)体会詹姆斯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感受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并结合课后题,突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难点。

  当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课堂练笔的环节,由于时间安排不当的原因,进行的稍显仓促,给学生思考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努力做得更好。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篇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让孩子既学得懂,又学得有趣呢?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优选组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教学刚开始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少,大多数学生上课不发言,不思考,学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对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的不透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学的内容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