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一: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没有仅仅停留在徐悲鸿为什么学画,是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怎样这样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上,而是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内容,从徐悲鸿学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物怎样的精神,在一次次不断的追问中,学生的理解一次次的加深,一次次的总结出人物内在的美好品质,正是因为徐悲鸿具有着刻苦努力、吃苦耐劳、顽强毅力、远大抱负、和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他才三年如一日,最终获得了成功,在外国学生面前扬眉吐气,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片段一:
师:“从此,徐悲鸿更加发奋学画……”,在这一句中你认为最关键的词是哪一个?
生:更加
师:“更加”这个词在这里能删去吗?
生:不能。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说明徐悲鸿现在比以前更加发奋努力了。
生:说明徐悲鸿以前就是一个发奋学画的人。
生:说明徐悲鸿被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励志要发奋学画,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
片段二:
师:在这一句中,作者将徐悲鸿比作什么?
生:比作一匹马,一匹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骏马。
师:上课时,老师记得有位同学介绍说,徐悲鸿的马画得特别出色,你现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徐悲鸿画马特别出色呢?
生:因为徐悲鸿特别喜欢马。
生:徐悲鸿就像一匹马。
生:徐悲鸿具有马一样的精神‘
生:徐悲鸿像马一样,不知疲倦,勇往直前地学习画画,他具有马一样的精神。
师:是啊,徐悲鸿就是一匹千里马,在学习画画的征尘上不知疲倦,勇往直前,在他的血液里融入了马的精神,所以,他画的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
片段三:
生:从第五自然段中我还知道徐悲鸿为了画画,放弃了节假日,他真的非常的努力。
师:是啊,就在别人休息度假的时候,徐悲鸿却在……
生:去博物馆临摹绘画大事的画。
师:请你将这段话读出来。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潜心”,你能告诉我徐悲鸿怎样潜心临摹?
生:“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正是因为这样,徐悲鸿的画技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真是个……
生:他真是个努力的人
生:他真是个刻苦的人
生:他真是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生:他真是个令人敬佩的人
师:请你将你感受到的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课文中还知道了徐悲鸿的生活非常清苦。
师:你从那体会到了
生: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生:我这句话中还知道了徐悲鸿每天都是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因为他是“经常每餐”都是这样的。
师:如果让你每天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你觉得这种日子你能过多久?
生:我受不了,这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
生:我也觉得我坚持不了多久,如果一次两次也就忍了,但如果每天每餐都是这样过,那肯定不行。
师:但,徐悲鸿却……引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中的话。为的是……引读课文“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徐悲鸿真是……
生:徐悲鸿真是吃的了苦啊
生:徐悲鸿真是吃苦耐劳啊
生:徐悲鸿宁可苦一些也要画画。
师:因为不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的话就不用只租……引读“一间小阁楼”,“不用”引读“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了。”徐悲鸿是一个……引读“真正的中国人。”
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徐悲鸿的一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事实是什么?生读课文之后都能得出来,那就是徐悲鸿刻苦努力学画的过程,那么在徐悲鸿的眼里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呢?课文正是这样深入进去的,这就是紧抓课文的一个切口。真正的中国人,在教学中,一步步,一层层的剖开来,徐悲鸿用自己的行动折射出的美好品质告诉了我们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也在一步步、一层层的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感动于徐悲鸿的努力,感动于徐悲鸿的清苦生活,感动于徐悲鸿不屈的意志……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学生的感受越深,参与的激情越高,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也布置学生去找找徐悲鸿的材料。课上由骏马图引入徐悲鸿,请学生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生词的情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已经不难了。读到“嫉妒”一词时却卡住了,大部分人把“嫉”读第四声。和谐的读书声戛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这个词上,心里顿时凉意四起。这就是预习的结果吗?连课文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接着就是几个人的小型辩论会,大多数的人一头雾水。对于这个场景我无奈又好笑,我没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对此作出“判决”,我把这个“审判权”留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个“判决”。我说:“我很遗憾,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语的读音,说明你们的预习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希望大家在课后补上漏洞。”
预习不是一样形式作业,在抓量的同时要把好质的关。语文的学习要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字词,是重中之重。虽然词语的书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难事,然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都是从字词入手。词语依然是根本。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三: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颂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
这篇文章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在理解教材之后,根据质疑课题提出的“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和”励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一、在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找到徐悲鸿被外国学生嘲笑后立下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个志向。二、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我以问题“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和“励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为主线,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孩子理解课文。在学习怎样励志学画的部分时,我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且画出自己找到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孩子自己学习绘画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进而体会到徐悲鸿学习绘画的艰辛。体会到徐悲鸿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奋发努力练习绘画,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绘画上,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志向”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力为中国人争光。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学画成功了。这时,我让孩子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自己找到的表现徐悲鸿学习绘画结果的句子,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找到的关键词句。孩子们很容易能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此时,那个外国学生又是什么态度呢?孩子通过阅读课文,能够找到外国学生态度的变化,然后让孩子说说态度有哪些变化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孩子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说出来外国人产生态度变化的原因。此时,回顾整个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他们心里肯定有话想对徐悲鸿先生说,有话想对自己说,在这里我让孩子们自由练习说话。在拓展延伸的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最近河南省博物院有徐悲鸿和法国画家的作品展,如果你对绘画感兴趣,对徐悲鸿感兴趣,就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欣赏画展吧!
这节课后,教研组长王惠老师和窦晶晶老师对本课进行点评。在这一节课中,我能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对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导学生读书要有梯度,有层次,孩子每次读书的体会和感悟应该是不一样的,要从朗读中读出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程度,我需要在指导孩子读书的部分完善教学设计。2、教学要灵活。当孩子答出你没有预想到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灵活应对,根据孩子的回答继续进行教学过程而不能置学生的答案于不顾,独自进行教学,我在调控整个课堂时要增加灵活性,机智应对随机出现的问题。3、在讲“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个比喻句时,我应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在课件出示徐悲鸿先生非常喜欢画马、擅长画马的资料,让孩子们对徐悲鸿画马理解透彻,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明白这个比喻句,进而加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反思我的教学,虽然自己现在已经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上课,但是在课堂灵活调控方面能力还是有欠缺,这正是日后我努力提高的方向,给自己加油!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四: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又是怎么样励志学画的?”“励志学画的结果是怎样呢?”这三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三部分内容将整篇课文串联了起来。
下面我来谈谈对于这篇课文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在内容把握上,我重点强调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刻苦之处”。通过“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来引导学生们感受徐悲鸿学画的刻苦。在这里通过让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来体会,但讲述太多且因为时代的差距没有给学生很好的代入感,学生有些一知半解。一味的强调徐悲鸿的刻苦学画却忽视了他刻苦背后的精神,忽视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而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真正的中国人”没有很好的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应该多注意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我虽然也进行了多次的朗读。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重点强调了那位外国学生很不礼貌的话语“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并分别让同学们多次个读和齐读。经过几次反复朗读,同学们的进步不够明显,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加强锻炼。且总体来说,朗读形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通过轻声默读、自由朗读、快速阅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活动。
最后,在教学意义上,我应该有一个发展性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能让同学们学到什么呢?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课文中的一个总分结构,这与同学们的写作密不可分。但除此以外,对于课文的人文性解读过多,语文课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对于这样一篇人物故事的课文,我应该多注意一些关于人物的形象变化,帮助同学们加强人物写作的能力。
反思我的教学,虽然我现在已经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但在课文重点内容的突破上,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等等诸多方面有所欠缺,这些都是我日后努力提高的方向。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五: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留学生侮辱中国人,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并且最终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无理、傲慢,轻视中国人。)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歧视。通过反复的朗读,重点词语的把握,学生能更好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效果比较显著。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只住一间小阁楼,只一杯水两片面包就可以度过一天。而绘画方面,却付出了大量金钱和精力,为的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进步。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贫寒、学画的决心,从而加深对“励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不可动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六: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我在组内上的第一堂研讨课。上课之先,我深入研读了文本,准备好了教学设计,在组内说课,得到了以吕丹丹老师为代表的四年级组老师们的认可。同时,他们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课后,针对我上课的情况及学生的表现,组内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很快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我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三个重要的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很好地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
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时,我紧紧抓住徐悲鸿的一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事实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得出,那就是徐悲鸿刻苦努力学画的过程,也就是“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以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一步步、一层层地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感动于徐悲鸿的刻苦努力,与自己现在很富裕的生活相比,他们更感动于徐悲鸿清苦的生活,感动于徐悲鸿不屈的意志……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学生的感受越深,参与的激情越高,读起课文来也就越投入。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我似乎感觉到:孩子们也在暗暗地下决心要向徐悲鸿学习,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出色的人。
可见,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自学环节,这样将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这一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学生在表述时还是有点机械。这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够对故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朗读、思索,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语言稍显平淡,没有高度总结全篇,未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注意积累提升。
总之,这次研讨课让我提升了很多。我反复阅读文本,不断钻研,吸取了组内老师们许多宝贵的建议。虽然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有所缺憾,但这些都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推动力,我会继续努力,把每一堂课都上好、上扎实。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七: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学画的故事,他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领学生体悟文中的精髓,使学生更深层次的领悟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徐悲鸿在励志学画时,主要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他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他到底苦不苦,引导学生去体会,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不仅花的时间很多,而是他投入的精力也多。
在品味关键词上,应该着重教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2014-9-23)在班级讲授了一节写人的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颂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文章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层次清楚,按照“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世界”的顺序结构全文,脉络分明。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顺承自然。本文前后都谢了那个外国学生,从嘲笑到道歉,前后照应,突出主题。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在课堂之上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都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时设计教学思路和进行幻灯片的设计,特别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景物、历史事件和美景,在网络中尽可能地搜集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在网络中搜索了很多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的幻灯片。但是,网络中的幻灯片和自己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于是,结合参考书和课文、图片的内容,自己制作幻灯片。幻灯片的设计比较简练,就是呈现出本课的主要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问题,顺承着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在课文的讲授中,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的,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下是不会预习课文的,因此,在课堂之上,还是让他们进行了默读和指读课文,但是还是有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让我难以接受课堂之上学生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几个问题,正好这几个问题是讲解这篇文章的基础,在这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表扬,这样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之上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在这节课中,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学习,而是由这几个问题带动他们自学,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由这个问题展开对文章的讲述,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样在讲述的时候,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课文的理解上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么学画?徐悲鸿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3.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一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4.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别人看不起。在读外国学生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为什么说“你们中国人”而不说“你徐悲鸿”?
(2)“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
6.更加奋发努力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8.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你找出关键词说一说。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9.我们从徐悲鸿的身上学习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样几个问题就把整节的内容梳理的很清晰,学生听的也很明白,而且在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徐悲鸿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人的精神内化到心里。
在课堂之上,表现非常的活跃的就是彭洪超同学,他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我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在这样方面要培养他的优势,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出类拔萃的。2014.9.23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篇九:
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是什么?应该说文章思路比较清晰,所以我想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应该是可以给课文正确分段的,但事实是我的预设错了。课上,我在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让他们试着分段,然后请了几位同学交流,结果都不对,这下我可有点急了:看来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了。着急归着急,课总要上的,我赶紧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他们: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学生没人发言)课文是围绕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方面来写的,如果请你给课文分段,你会怎么分?请再读读课文。片刻之后,同学纷纷举手发言,这下他们都回答对了,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分段试着概括段意,学生说的都非常好。虽然在我的慢慢引导下,这个教学任务完成好了,但我如果在备课时能考虑得更周到些,多从学生角度想想,我想课堂效果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