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上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广场的视频和照片,通过生活的经验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在学生的冲突中揭示课题,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学生感到新奇,很想知道下一步学习什么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非常熟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先想想),再模拟操作验证想象的正确与否(再操作),最后再想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从而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遗憾:
课前准备不充分,在导入课题时,忽略了天安门广场以什么为观察点。
课堂启示:
新课程的理念,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通过拍摄,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随时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二:
课文第四小节这样写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段话对我们这代人和上一辈人来说,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每当看到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图片和听到他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啦!”的话时,禁不住有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感觉。而这一幕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已激不起他们的情绪来。他们对毛主主席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对动画人物的熟悉。
因此,今天在上《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我尽量用通俗简单的口吻特意对学生讲述了一些中国的近代史,讲到旧社会人民倍受压迫,是毛主席等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然后领导中国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在1949年的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因此,天安门广场对于我们新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同不般的意义……
听了我的介绍,同学们读起这段课文时很认真,感情充沛了许多。
课文学完了,我又告诉学生,今年的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将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阅兵仪式,希望大家能在这一天观看。大家听了,兴奋之情溢于外表,纷纷说一定观看。
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面的扩大,学生们能对毛主席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像我们和上一代人一样产生深深的敬意。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三: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文章。曾经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诶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写天安门广场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分别用“----”和波浪线画出。
学生交流后,我相机引导它们完成课后练习4。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读写结合,学习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学校建筑。
上完后,我很不满意。学生似乎只是在上了一节地理课,对“雄伟壮观”并没有感觉,也同样无法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布局谋篇之美。
于是,我修改了程序,在第二个环节后,添加了一个内容。首先,我出示2-3自然段的三组词语。
(1)红墙黄瓦蓝天白云金光闪闪
(2)雕梁画栋汉白玉盘龙花纹
(3)横跨挺拔矗立巍峨壮丽遥遥相对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列,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www.guaze.com)。根据学生思考讨论情况,相机“奖励”欣赏相关图片。这样,学生也许能真正潜入文本,静心琢磨那色彩的磅礴大气,那建筑的精美绝伦,以及广场的宽广。当然,他们还会收获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
之后,我再让学生带着思考与体会,带着体验与情感来朗读。
我想对自己说,别舍不得课堂时间,只有充分的阅读与必要的指导,才能真正让教材发挥语言训练与审美的效用。每一篇教材,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体会思考。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四:
翻阅学生的作文本,深感语文教学的不尽人意。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比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二三自然段介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表面看这两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实是非常准确、简练、规范,可谓字字珠玑、要言不烦。
课堂上我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学生有的说“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四字词语用得好——词简意丰,文采斐然。有的说“蓝天白云”映衬着“汉白玉华表”非常美丽——“华表”是什么东西?看看书本插图,大体知道即可。结合课文后面的习题,我在黑板上画起了“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北端”是“天安门”,“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何谓“遥遥相对”?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图就一目了然了。
画好示意图后请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终于有一个学生说出“方向”这个词语。我板书“方位顺序”,解释“方位”就是“方向与位置”。对于“方位顺序”这样的词汇,学生可能是首次接触。可是他们应该明白:“顺序”是语言表达的要领,说话写文章都该“有条不紊”,否则就是“杂乱无章”。举例:写文章介绍我们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顺序”来写作。——用“写作”的视野看“阅读”,这也是“读写结合”。
不足之处:对写作知识的渗透只是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缺少“实战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口述”,也可以“随堂练笔”。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天安门广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通过上述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的一些照片拍摄的地点,但由于学生对天安门广场不太熟悉,又没有身临其境观察的机会,让学生根据不熟悉的场所拍照片来进行判断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利用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判断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减缓知识的难度和坡度,同时把本节课的重点从观察、判断与推理等活动中揭示出来。随后天安门广场和试一试的两道题巩固了这节课的重点。接下来的一组游览活动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创设了模拟的情境,利用摄相头观察小船游览的路线,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判断画面的先后顺序。这样很巧妙的解决了难点。最后,通过一组画图、判断游戏,在画中积累生活经验、在判断中巩固重、难点。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又一个升华。
其次,在课堂上,我更重视“学会方法比知道答案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整节课孩子们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观察、思考、判断、交流和探索。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掌握观察方法。同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自尊心、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用激励性的语言、有趣的活动、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品尝着收获的喜悦。
由于本课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尽量注意如课前导入的环节,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的角度有关,为下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另外,其实本课知识点并不难,所以我在思考怎样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那里就变得丰富起来!所以我设计了多个讨论环节,并肯定每种答案都是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观察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取性。部分小组在遇到有争议的时候能利用实物模拟,很直观,在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最后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准确的判断出拍摄地点及拍摄的先后顺序。并且体验到了学会观察、学习。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六: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共同特点:一、景观方位清楚;二、语言优美。但本文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没去过天安门广场,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第一自然段中“最宽广、最壮观”,这一表现天安门广场特点的词语,我引导学生找一找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些建筑物的?学生通过“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的学习,能真切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在朗读时,也能加以表现。
二、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热闹气氛。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学生: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表达,画出了“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的天安门广场。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对天安门的方位,以及文中“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等词语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对天安门城楼的壮观、纪念碑的高大、人民大会堂的巍峨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安门广场(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材分析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的知识是在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是承接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到发展空间观念的深化。学好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面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及观察范围的变化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面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比较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空间观念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课前教师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亲自体验。课上导入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课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我力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上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直接进行空间想像较难,教师适时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来进行空间想像,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先看一看,再想一想、做一做,最后还要想一想,很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交流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八: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讲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宽广美丽,是闻名世界的最大、最美丽的广场。教学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中,使学生从课文以天安门广场的介绍与描绘中,知道中外闻名的天安门广场上都有什么,从而为北京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感到自豪,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组,使文章有形有色,如: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巍峨壮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翩翩起舞等。同时还进行了对偶的运用:如“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节奏强烈。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不仅壮观,而且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如红日冉冉上升,日益富强,日益伟大,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教学时要注意“咬文嚼字”,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固定短语及成语、长句,然后让学生交流预习中已经攻克的词语,接着,运用大量的画面让学生对天安门广场景物有直观的了解,借助形象理解词语。“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这一句,我让学生回忆王勃的诗句,并学会在句中找对子,感受句子的节奏美,感受节日的喜庆与隆重。
攻克了这些难点,学生才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广场的壮观和美丽,庄严和辽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篇九:
04年的暑假曾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是旅游的第一站。上这课等于带着孩子们重游广场一番。课前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并把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带来的资料放在班级的“知识角”,让孩子们对天安门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这三个字的含义,对天安门产生向往。课堂上当我绘声绘色地把当年旅游的所见所闻介绍给他们的时候,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我告诉他们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时,孩子们不住地惊叹。
课文的二三两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及人民大会堂。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再想想这有什么建筑物。科学课上孩子们已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较熟悉了,所以讲解完毕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完成课后习题4。只有个别学生读了“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不知哪个在东,哪个在西。我让这些学生反复读句子,最后解决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还好,答案是他们自己读出来的。
本课所描绘的意境挺美的,但仅靠文中的文字介绍,学生的感悟是不会太真切。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画面学生并不陌生,只要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课文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天安门城楼的雄伟壮丽,我引导学生回忆电视上看到过天安门城楼。学生通过回忆,基本能把自己印象中的天安门城楼详细地描述下来。在讲到天安门城楼的升旗仪式时,我让孩子们回忆上课前特地布置他们看的有关升旗仪式的画面,学生体会到它的庄严,隆重。再让学生联系每个星期一学校的升旗仪式,找出差距。(学校的升旗仪式学生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又上成政治课了。)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我特意带去了去北京旅游时的留影,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照片的范围毕竟太小了,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广场上建筑物的位置,我让学生分组带来了一些纸盒,学生事前很纳闷:带纸盒做什么呢?我只是笑着说“保密,到时你们就知道了。”钓足了学生的胃口。等到上课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让他们用纸盒代表广场的建筑物,摆出来,就说明读懂了,否则,就没懂。这一教学法,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还能学不好吗?我们作老师的,千万要记住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