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24 11:1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一:

  昨天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对于本文的教学,阐述三点体会。

  一、抓点悟情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牵线品读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月亮为线索,引导品读感悟。

  教学开始以中秋节导入,说到中秋节,班上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很多学生将他与重阳节混淆,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下中秋节,重点突出了它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人们常常望月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

  导入课题后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优美的旋律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了上来。接下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

  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

  苏轼的情感变化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上我们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思念、埋怨、宽慰”等,再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画了思维导图,课上画了一会儿,回家让学生进行了完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二: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教学本课,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此后,我诵读了《水调歌头》全篇,学生听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遗憾:

  课备得不够充分。

  由于是开学不久,各项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对一些细节准备不足。譬如: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句子中的省略号本来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锻炼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材料,但在课上却被我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收获:

  给孩子们补充拓展了一些带有月的诗句,带有月的成语,还拓展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我觉得为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内容,也算了拓展性延伸吧。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三:

  《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是一篇“文包诗”类课文,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四: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这类课文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语言生动,故事性强,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通过阅读短文,他们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就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我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如“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能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五: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意的具体表现。苏轼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这首词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查找苏轼的《水调歌头》并抄录。教学时,我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课,让学生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围绕这三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读中品味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通过朗读可以看到并体味到文章的妙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扫清障碍,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逐步理解词意,和学生一起读词、背词、品词,感受本词独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一句,学生读到这儿自然想到这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苏轼也正是由这明月激发起思念亲人的痛楚,触景生情。所以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脑海里仿佛浮现出与弟弟一起生活时的快乐情景。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此时的苏轼看着月光,不由得产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阵感慨后转念又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如同月儿的阴晴圆缺,心里又宽慰了许多,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宽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诵文中的五行诗结束了文章的教学。

  三、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一节课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用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二、对诗句的诵读指导不够好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导中总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做到范读指导,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总之,本节课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六: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词,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不少课文的课后生字,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见过,甚至很熟悉,也早就会读会写。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组成了新的词语,而且是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比如本课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档,变成了意义更为微妙的“宽慰”;“思绪万千”是三年级学的,但是“思绪”变成了“心绪”。学习这些词语必须让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阴”和“合”两字看上去简单,但在本课中组成的词语却很不简单,两词的结构相同,位于词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对仗,意思上也暗合。两个词语的理解对《水调歌头》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我花了不少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七:

  这节课上下来,自己的感受点点碎碎记录如下:

  1、情境设置达成了预期的情感效果。

  2、在内容的理解上的深度还不够!

  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带学生作过多的理解词的内容,只是学生在学文之前的铺垫、知识储备还不够。自己的理解不够细腻。

  (1)、“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俩共同在思念。B、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液。C、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里就需要课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如:苏辙与苏轼的景况以及当时在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还不细致和没有达到效果。

  (2)、“人长久”!从书面上会大致理解为:美好的感情能长留人们心中!其实,这里的长久也代表了苏轼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来,一生都平安。同时,也说明了苏轼认为:兄弟俩只要健康地活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团聚的希望。这里也阐明了他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生活很无奈,但仍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学文需要的背景渗透的不够深入。

  (1)写词背景: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为什么很多人们在平时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写的这样真切?这里,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有关佳节和思念亲人的事例。真切体会思乡、思念之情。否则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时,有些游离。

  A、当在开头让他们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有的学生只说了快乐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则只说了悲伤的事情。其实,如果让一个学生既说他的快乐也说他的悲伤。学生应该能感受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

  4、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载着很多的信息量。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将很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应凝练、经典!

  在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还留下了让我难忘的一个情景:

  在学完全词时,我告诉学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准备将这句话送给谁?或者对谁说呢?有的学生说送给亲人、送给解放军叔叔........

  有位女同学说想送给”王维“。当时,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种惊讶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同学,而后又看看我的反应。

  我立刻问清楚这个王维是谁?她说是诗人”王维“,大家更不解了。都歪着小脑袋等着我解决这个飞来的意外。这时,一位同学大声喊到:王维已经死了。(显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位同学会送一份祝福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我是这样解决的:

  师:你为什么要送给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说着)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两句名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其实,像苏轼这样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人不止王维,还有很多,如李白等。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送给苏轼的弟弟,以及像苏轼这样的人吧,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反思]:其实,这位学生由学本文想到了两点:

  1、王维和苏轼一样留下了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的诗句。

  2、由苏轼的思念之情联系到了去年学过的旧知:王维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时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经典名句。

  我虽然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释,可总感觉,其他学生理解的还不透彻。这个点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应该抓住机会,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引导。

  如果,当时这样说会更好: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愁思。无论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很多人的内心愁苦、无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所以,这几句诗词成了千古名句。他们都以诗词寄托着内心的感受。

  这样小结不仅讲清了,为什么这几句诗词被人们千古吟诵。而且也阐述了作者们留下这些诗词时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八:

  在上这课之前早已备好了课,开学初,就把苏轼几首有名的诗词打印给学生,利用早读课间带领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以前中秋联欢会时学生就学唱过这首歌,所以学生都会唱,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引导学生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给课文分段落时,教参的提示是分为3个段落,而学生自然地把第一小节分为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这样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九: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的展现。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扫除朗读中的“拦路虎”,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了解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体会苏轼中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却与弟弟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明月几时有……”并从文中找出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去读这首完整的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体会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大诗人兄弟间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有许多兄弟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横刀相向。思古观今,苏轼的这种兄长对弟弟的情感值得学习,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这课时,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后同学之间就如兄弟姐妹,从现在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篇十: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