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一: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二:
本学期,我加进了我校“发展性阅读”课题组。应我们课题组的安排,我上了一节靶向阅读教学研究课。
教学进度已经是7单元的《执著追求》这一主题。这单元的人文目标是对文本的阅读中,让学生感悟人物身上执著追求的品质。表达目标是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等去表现人物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属于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相对第一篇来说要简单些,人文的训练点学生能够感悟得到,表达的训练点有点难,但是只要教师点拨,学生是很快能掌握。所以,我在放学布置了学生的预习后,第二天也没查看学生的预习,直接就带着他们去了上课现场。
也许是老师过高地估计了他们的能力,还是老师那种很在意这次上课的效果,以至自己紧张了也不清楚,还在无形之中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也跟着紧张。平常呢,自己很放松,所以课堂氛围自然就处于轻松之中。学生的思维放得开,课堂比较活跃。这次呢,我在学生说到完全没有这个意思的词时,一般平常都有学生起来反驳,可是这次竟然没有,许是自己的在意,没有像平常那样选择等待,而是情急之下夺口而出“老师不同意”我想平常学生说不到的时候,有时自己也会参这种言,然后说理由,但今天,本来就不正常的情况下,我还这样,学生可能更不知道怎样说了。而在后来,有的学生总是在围着“爱鱼”这个话题说时,我纳闷了,更觉得这个课堂有点怪了。一慌,原先的过程全忘了。课堂不是由老师引着按教学目标去走,所以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失败除了自己的紧张,还有备课不细致。可能是自己觉得这课简单,读文时的理解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没有。这也是自己平常备课的状态,但是,平常自己都还能机智对待,因而能生成一些新东西。可这次,教师自己的紧张也丢失了一次良好的机会。反而功利性极强地去诱导学生:“就这样的语言啊,语文园地上的日积月累呢?”而学生也在老师的强调下赶紧去回忆,所以说出了一些无关的其它词,又让自己更失望。心情因而陷于了恶劣的状态。
本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说人物品质时,语言比较贫乏,说不精准。所以教学中,我先上了“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与学习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四篇课文的主人公身上都透出了“执著追求”这样的一个共同的品质。可是,他们身上还有一些品质,那我们就来看“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看我们今后的阅读中有那些词在感悟中可以用得上。学生在扫清识字障碍后,就开始对它的识记。
学生在第一篇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感悟时,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在试着运用了。本班孩子大部分思维活跃,发言比较积极,感悟还比较到位。虽说第一篇还没上完,学生在感悟中,表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篇课文的背景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些久远。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课还没上完,我也没来得及去纠正。但《鱼游到了纸上》这篇精读课文相对于第一篇课文来说,学生的理解比较容易些。
按老师的想法,学生有了这些积累之后,对于自己的理解表达应该要好得多,谁知,老师在预习时不去强调,学生就不会学以致用。这些,作为学生的失误需要老师指出。
值得自己反思的还有:由于平常上课,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课上到哪里,下课铃声响了,就会稍作总结下课。没上完的内容以后接着上,没有这种靶向教学的高效,这应该算是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了。
所以,自己能有幸参加这个课题,跟着他们成长,才是自己要好好珍惜的机会。所以,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要牢记张老师所培训的要求与指示:只作靶向研究。把原先的那些东西稍作改变,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三: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是四年级上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聋哑青年在西湖的玉泉边认真看鱼、画鱼,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青年的看鱼、画鱼的过程以及周围人的态度,将这位青年写的生动传神,展现了青年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在这节课的讲解中,采用打乱文章顺序的方式,先从青年画鱼着手,在感受周围围观人的状态,之后引导学生反复体会青年“忘我”的境界,最后在体会的基础之上去感受“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我采用播放古筝乐曲配水墨金鱼的图片,创设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在详细品味青年画鱼一部分时,能较好地从文中引导学生体会“工笔素描”和“挥笔速写”这两个美术专业词语的意思,但是在配乐朗读时,对于音乐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疑问的,最好不要使用节奏过强的钢琴曲,还是应该以课文主题去选取音乐,因为在语文课上一切多媒体的使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而不是刻意强加。后面我想通过借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反复感受年轻人刻苦钻研的精神,但是从引语上来看,还是不够严密,毕竟哪怕是在杭州的冬天,鱼缸里的水也是会冻上的,这是讲课时的细节,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值得注意的。
这次讲课,让我发现在讲课的过程中,细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图片或是音乐的搭配,都是要在课前仔细研究和琢磨的,值得以后多加注意。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四:
《鱼游到了纸上》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学画非常刻苦。“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单元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两个: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立足重点段落,抓住人物行为表现体会人物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但是对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关注不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比较有难度的是体会观鱼、画鱼两段话中,作者抓住青年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在多读、读好的基础上,采用片段引入,群文阅读的方法,反三归一,帮助学生既感悟文本意蕴,又领悟表达方法。
总的来说,由于这节课是还原的闫老师的课,所以看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受教的。自始至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把言语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把教课文变成了教语文,有看到的到想到的,让孩子们先在读中感悟体会,再总结方法,最后练笔巩固运用,语言训练点逐层加深,孩子们对这一语言训练点掌握比较牢固。但是整堂课上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比方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够及时,评价语太过单一,由于是还原课,语言没有学到位,由于不是自己的语言,记起来比较困难,以后应好好改进,多学习,能设计出一堂自己的课来,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明天更精彩!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五:
《鱼游到了纸上》写“我”在玉泉公园观鱼,认识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年轻人的敬佩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生字生词,达到感情朗读的基本要求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从而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以上的这些学习目标,学生都基本达成了(www.guaze.com)。这节课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简约内容,突出主线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如同作画,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常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一节课承载太多的东西,结果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停留于表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有舍才有得,我们要舍弃一些枝蔓,一些不一定非要在这节落实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关键点上,有充分的时间展开学习与讨论。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取舍,以课题为切入口,让学生在争辩“画”与“游”之间的差别中,体会到年轻人画技的高超。然后围绕“怎样高超”、“为什么高超”这样一条主线展开教学,三个问题都涵盖了全文的内容,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人物行为品质的语句聚拢到一起,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自己的理解寻找理由......他们满怀探求之心,纷纷埋头于课文的字句之间,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
教学这一课,因为简约,才有灵动、开放的学习空间;因为简约,老师、学生才有静心倾听、仔细辨析的可能;因为简约,师生之间才能有深度的思维碰撞,同学们才可以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进行自主的、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彰显出生命的光泽。有的老师总担心,问题放得开了,怕收不回来,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只要老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把玩教材,教学就可以泰然从容,游刃有余,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大道至简”,语文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预习在前,效益更大
这篇课文大体上用两个课时完成,我花了一个课时让学生进行堂上独立预习,反复的实践证明,这比老师按部就班地用一节课时间教学生字,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等知识点效益要大得多。预习课上,只见学生运用老师平日教给的读书方法,按照预习要求,或轻轻地朗读课文,或静静地阅读思考,或认真地圈画批注,或迅速地进行识记……老师则在巡视了解,进行个别点拨、辅导、激励。这样做,减轻了学生回家预习的负担,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以具体的帮助。有了充分的真正意义上的预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的大脑参与课堂的学习,听课时,目的就会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主动,讨论就会深入,观点就会多元而独特。再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们会欣赏我们班孩子思维活跃,善于倾听,观点独到的原因了。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比较满意,基本上体现了我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运用情况,体现了我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要总结的地方很多,总体说来,展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基本模式以及它的特点所在。具言之:
1.由于在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2.体现了精讲多练,直接表现在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而且读书有目的,有互学,有交流,有合作。
3.由于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比较合理,“自学提示”的恰到好处,这就很好地位学生的“先学”奠定了好的基础,也为“后教”铺平了道路,这样课堂上也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突破“鱼是先游到纸上”还是“先游到心里”这个教学难点的时候比较顺利的。
4.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不足的是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故此,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挖掘得还不够深,在备课的时候许多细节的地方考虑不够,有一种为了读而读的感觉。比如“忘我”这个重点词语,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追问学生:“那他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你把自己当做这个青年,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下这个青年忘我的境界。”这样引导一下,学生会读得更好,也会在课堂中掀起一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另外,不足之处是板书。如果能把“鱼游到了纸上”“先游到了心里”和“忘我”结合起来,以一层一层上楼梯的方式呈现,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的因果关系会更清晰,回顾整篇课文的线索是青年爱鱼到忘我境界,鱼先游到心上,再游到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七:
领着学生学完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启发学生童质思维,学会幸福
在教学青年观察鱼、画鱼的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品读句子,采用多种形式地读,引读、指名读、同桌练习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学品滋味
制定教学目标体现学段特点和要求,符合教学的实际,既不随意拔高,又不随意降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描写青年神态、动作的词语感受青年长期、细致地观察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迁移。”课前活动请一些同学观察鱼,下面的同学观察上去观察的同学。接着从文本中抓住描写青年神态、动作的词语感受青年长期、细致地观察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看学生观察鱼的视频,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写具体。前面的观察、抓词语理解都是为了后面学生的写话做铺垫。教学指向明确,训练集中又有梯度。从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来看,都能立足学段要求来制定目标也都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找活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今天上课的两位老师能以学法决定教法,把教法转化为导法,在导法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追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鱼游到位了纸上》时,提出了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青年观察鱼的句子,读一读,圈出描写青年观鱼的词语。有感受、发现的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作批注。在默读、勾画、批注、交流、朗读,这一过程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注重学法渗透,无疑是落实课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搭桥铺路。
不足之处: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拍摄的视频,如果能更逼真自然些,或许更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语言会更精彩。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八: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想让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内检查交流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落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回归自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文章重点的同时,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我抓住“赏心悦目”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授课中我还特别注重读书的训练,自由读、默读、个人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课堂教学结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比如: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知识上只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此外,对生的能力缺乏自信,总怕孩子们答得不够精彩,有时想帮助他说完整,甚至还有一点点强迫他们说出自己预设答案的味道。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篇九: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
2、学生动口动脑多了些,但动笔几乎没有。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最后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