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上完《花的勇气》,当我看到孩子午间传给我的课堂练笔时,我不禁被感动了。孩子们融学习能力与情感体验,写下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虽然这篇略读课文我花了一节多的时间,因孩子们的进步,是值得的。
回顾自己这篇课文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还是比较流畅的。
1.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板书
把板书设计成“一朵花”,根据这朵花的内容,孩子们根据板书内容,概括课文只要内容有了凭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学习了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梳理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这是文章作者非常精巧别致的构思,找出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问题之一。通过默读,孩子们找出了文中表现作者感受的词语“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这是串起文章的一条线索,在导读过程中,补白心情,填写出文中蕴藏的“吃惊”一词,再次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更完整。学习了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聚焦几处语言优美的句子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文章出现了好多拟人修辞手法,好些精妙的词语,引导赏析,领会遣词造句,增强语感成了本课教学又一个主要任务。通过朗读、通过提词、通过交流,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4.体会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这个学习目标的达成,首先是对句子的理解“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是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一是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二是感悟,花的勇气是因为它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那人呢?应该不怕风雨,不怕困难,有勇气就有希望。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生命的勇气(孩子们谈了学习特长舞蹈啊,游泳啊,练琴时遇到的困难,作业时、考试时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四是拓展认识,积累语言,花的勇气是…种子的勇气是….。
5.串联一组课文提升认识。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个由说到写的练习。那便是开头的这首诗,我给孩子们一个开头,没想到,这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孩子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串联起来就是一首美妙的诗《生命是什么》。
一课一得,我一直希望做到这一点。如果说遗憾的话,那就是这节课上带给他们的阅读推荐不够.,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看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欣赏他的文笔与作品。我想点拨是必要的。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冯骥才先生写的《维也纳三个画面》中的一个画面,我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一课时完成。第一次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不难理解,通过多读课文,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这节课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呢?说来惭愧,我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在我们校长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每段都有可供语言训练的点。基于它是一课时要完成文章,不可能每段都教。我选择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个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而前三个画面中对应地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于是就抓住这条主线设计了今天这样一节课。
这篇课文的教学,训练点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标都达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缩句练习,及体会“非……不可”这组关联词,第二自然段的当堂背诵优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学会用各种好词形容盛开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话的作者写法,这些基本目标的顺利完成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
但在这节课中,我犯了一个常识性的毛病,就是忽视了讲解法运用。以前讲解法是传统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都忽视这种方法,就怕被人评论成“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导学习法,自读自悟法,引导读书法等等。但我认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理解力还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www.guaze.com)。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老师就可以运用讲解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一些有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完成把“辽阔”一词换成四个字词语的练习时,学生一下没有想到,不会回答,当时我也有些慌乱,就选择让孩子回家去想这种做法。而过后,我就在想,其实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什么我不在课堂上就当场教给孩子一些跟“辽阔”意思相近的词语呢?比如“无边无际”“一望无际”等,再让他们把词放到句子中去读,去体会,这样孩子们不也能学到新的知识?显然,这比让他们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多地去运用了。
我想一节好的课,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只有空架子,而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去引导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使之成为言语的主人。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三: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失望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花藏在草下
惊奇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心头怦然一震花的勇气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通过反复诵读“心头砰然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了解这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让他们明白花都有如此的勇气,我们更应该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你有勇气就会有希望。谈到激情处我顺势让学生课后写一篇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感受,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效果很好。
遗憾的是课文较长,含义较深,一节课内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读赏析,积累运用。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四: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五:
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四月上旬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我选择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花的勇气》。它与《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我这次教学设计的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次阅读教学中,我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在读书中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我在这个理念引领下,认真执教了《花的勇气》。我在执教这一课时,课前巧设铺垫;课中充分运用教学略读课的方法,抓住作者情感变化,扶放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课后,回归单元主题,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一、课前巧设铺垫,为突破重难点搭桥铺路
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只要知识丰富,想问题就会想得深远。如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考虑到乡下孩子积累的词语不丰富,于是课前让学生比赛积累描写花的四字词语,为课中学习“花躲草下”部分“作者为什么不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小花呢?”作了一个铺垫,为学生学习文中表达搭好了桥,铺好了路。
二、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快乐而自觉地行为。在上课的起始环节,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勇气吗?那勇气是什么呢?我们人有勇气,你们听说过花儿也有勇气吗?著名作家冯骥才就写了这样一篇散文《花的勇气》。你们想读一读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开始交流。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这样,学习课文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从阅读提示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导读提示,接着抽学生读要求。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课的学习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再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
四、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略读课文的学习,以学生自读为主,但也要进行充分的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花躲草下”和“花开原野”两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学生深入了文本,入境入情的朗读,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会读得一次比一次更好,一遍比一遍感悟得更深。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这样,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从突破重点着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略读课文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抓重点句段的方法,围绕焦点问题集中自学。通过集中讨论,交流,让同学们取长补短。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划出写作者“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自学完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知道了作者有这样的情感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作者的感受,从而突破了重点。
教学本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没在缺憾的课不是一堂真实的课,教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课中的下列不足。
1.课文较长,含义较深,一节课内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品读赏析。教学中,学生在读“失望”部分时,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学生对作者的失望之情感受不深。老师完全可抓住文中“泛滥”“寂寞”“泛味”等词引导学生体会。
2.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去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老师可在学完这一课后总结时,点明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课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情感变化来写自己在维也纳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多加以运用。
3.《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学。然而我在教学中处理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时,用时过多,方法上略得不够。这个地方虽然是重点,但可以少用点时间,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总之,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拓宽学生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并且学会阅读。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花心思,当好阅读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一定会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做到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去进行阅读。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学习,让我的课堂教学泛发出勃勃生机。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六:
在上《花的勇气》一课我由盲童安静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触摸春天;温迪一家人用眼睛延续光明,用爱心延续生命;墙角的小瓜苗,奋力求生的飞蛾对生命的渴求。引入:在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又对生命有怎样的追求呢?
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涨。接着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这就是那群处在人生花季的花朵,他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七:
《花的勇气》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里感受。
一、课前导入:春天来了,看到满目的鲜花,你会想起平时积累的哪些词句呢?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春天到来,大地万紫千红的美丽画面。“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等描写春天的词语以及优美句子再次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感人场面。)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因为();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学生边读边想,走到课文情景中去,走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对话,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八: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教师本打算要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也许预习透彻吧,直奔主题说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他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两次作者看到花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谈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惊喜——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九: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张老师这方面要比我好。我没讲的第二课时,是我的痛处。
课后对本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篇十: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存在的不足:
1.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只有一小部分能反应过来,学生显得良莠不齐。教学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没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感受。
2.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由于时间有限,只让几个同学读了,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