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22 14:51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一:

  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后深化主题环节还出现了一个小的失误,最后一个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视频,由于电脑出现了故障没能放出来,这成为我本堂课最大的遗憾。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二:

  2016年3月18日,星期五,第二节课,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触摸春天》的公开课。最开始是比较喜欢这篇文章,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故事,动人的真情,深刻的哲理,但是真要说起教给学生,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显而易见的,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怎么办呢?实践出真知吧!

  课前,为了让学生理解安静,更深入的走进安静,我安排了一次“盲人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并拍摄了照片。从学生反馈的照片来看,这个“盲人体验”并不轻松啊!看得出学生们都体会到了盲人生活的不易,这就为理解文中安静的行为做出了铺垫。安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盲人小女孩,可她却愿意克服生理上的不便,“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说明她热爱春天,热爱生命。

  另外,结合本组课文主题,还让学生设计制作了“热爱生命”的手抄报,也许正因为这样,学生对课文深意的理解不言而喻了。

  因为课文的情境性比较强,似乎只有一个镜头:安静捉住蝴蝶又把它放了。“我”在一旁观看,感受到了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也力求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这一情境之中,顺着事情的发展学习课文,体会语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个别学生对于课文语句的理解仍不够深刻,也是老师引导得不够深入,理解不够,朗读也有所欠缺。可能是课前铺垫过多,老师地理解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也使得课堂教学进展的非常顺利。这也是以后做公开课的禁忌:切忌铺垫过多!

  因为对文中语句的挖掘不够深入,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致使课堂教学提前结束,本是拓展部分的手抄报展示不得不占用更长时间(使语文课的说教意味过浓了些)。

  课后,我反思了许多,这堂课虽然上得很美,很多学生也都有了比较深的感触,但是,也许是课前铺垫过多,也许是个别学生文字敏感性不强,个别学生的个性化体悟较少,受教师的引导过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育讲求“润物细无声”,如何在无形中引领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本身之美,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三: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散文,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八岁的盲童安静用心灵触摸春天。语言简洁,意境隽美。

  课文语言优美但由于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学生对本文的体验不是很到位,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学生体验起来比较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文重点语句在引导学生读的同时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首先让学生带着对春天美的感知来到盲童安静身边,来体会安静为我们创造出的一个个奇迹,在体验盲童的生活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来体验盲童的生活,感受盲童走的流畅,一点都不磕磕绊绊的原因,让孩子感受盲童对春天的热爱。这样层层递进让孩子慢慢走入盲童的内心,感受盲童热爱春天,热爱小生灵,从而升华到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思想,让学生逐步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这一人生主题,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一主题思想,我选取了一些有较大成就的从小残疾的名人事例。比如海伦,和张海迪,残奥会上的中国运动员等。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比较多,有点操之过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的还不够充分,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受的不是很到位。还有在选择盲人事例的时候,应该对他们的生活轨迹做一个视频,效果估计会更好。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四: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教学中,首先,我从课题“触摸”两个字入手,让学生理解“触摸”的意思,并做动作体会眼睛对生活的重要性,引出主人公——盲女孩安静,并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一段。我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盲人吗?学生纷纷描述自己见过的盲人的样子,然后我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分析安静和我们身边的盲人有什么不同。我神秘地告诉他们,安静是一个特别的盲女孩,她创造了奇迹!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并分享他们觉得安静神奇的语句。通过启发、点评、讨论、联系生活、体会词语、指导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安静所创造的奇迹源于她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学生被安静用手、用心来感受美好的春天感动着,顺势我为他们朗读了“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并介绍海伦,让他们在海伦的话里找找她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为什么她会有那样的发现。最后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节课,学生都能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并联系生活体会文章的中心。临近下课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喜欢这个盲女孩安静吗。他们纷纷回答喜欢,并且自发的和安静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班上基础最差的那个女孩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期中考试要到了,我一定把一到四单元的词语盘点默会,还有日积月累也要会背会默!我被她逗乐了,我说,别吹牛,我会检查的!下课后,我打印了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们传阅。

  2014年我参加过官塘驿镇中心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评课的时候,周青老师问我们:“你们不累啊?”我当时很想说:在村小上班,学生基础差,各方面习惯不好,上课能不累吗?今天这节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们也觉得怎么那么快就下课了。这节课,可能是个“偶然”,但是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恰当的引导,适时的鼓励,语文课肯定越来越舒心,学生收获肯定越来越多。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五: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用肢体语言表演,“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做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能够调动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课前交流时,我设置情境,用游戏导入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招果然奏效,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推敲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注重了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从安静身上,感受到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节课,我抓住教学重难点,紧扣“奇迹”,引导学生通过圈点重点词语,指导感情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引导学生使用肢体语言表演,深刻感受奇迹,体会安静的心理感受,体会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但教学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对教材挖掘还不够深。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六:

  《触摸春天》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盲女孩,用她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春天里的蝴蝶,他创造的奇迹令人感动;同时令人感动的是她又放飞了那只蝴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浸润在整篇课文中间,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触摸到安静鲜活的生命。文章写得很美,美文美读应是处理教材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应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引领孩子们徜徉在花园里,流连在安静的内心世界里,习得语言,体会情感。

  一、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

  杜老师是这样导入的:(音乐起)优雅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和着老师的语言,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此时,杜老师话锋一转:可是这么美的春天,安静却看不到,因为她是一个盲童,但她用她的心灵触到了春天。这就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自然就能带着这一好奇心去读课文,去感受那份惊奇。但杜老师的语言还不是特别富有感染力,还不足以把学生吸引到春天里去。

  所以,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要想让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首先是自己感情的投入。

  二、提问要指向教学目标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杜老师抛出了两个问题:“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读课文,当你感觉是‘奇迹’时,请你画下来。”现在反思,不如合二为一这样问:“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的心?”

  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前面的提问是理性的,是教师解读教材内容时的心理过程,杜老师抓住了这两个问题,是有利于她展开教学的,但这样的提问设计只关注了老师的教。“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这不是隔岸观火吗?事不关己,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人为地把学生从文章中拽了出来。“当你感觉是‘奇迹’时,请你画下来。”这样的提问是不是太生硬了?再者,找到“奇迹”是我们的目的吗?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奇迹”背后的感动啊!反思后的提问是感性的,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凭借文本,走入文本,体会文本吗?如果说前两问是一咱分析,是居高临下,那么,后一问是体验,是拾阶而上;前两问关注了老师的教,后一问关注了学生的学。

  这样一想,后面的好多环节都笼罩在“分析”这一思维定势下,我们的学生被老师牵着拖着,忽视了感悟与体验。

  过程1:当学生找出第一处能表现出“奇迹”的地方时,老师这样问:“流畅”是什么意思?你能从哪里看出安静走得很流畅呢?生1:“她在花丛中穿梭”可以看出她走得很流畅;生2:“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说明她走得很流畅。老师又问:安静为什么走得这样流畅呢?生3:因为第二自然段说“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师: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说明什么?生:安静喜欢春天。

  反思老师的提问,我们来看:奇迹----流畅----穿梭、一点也不磕磕绊绊----整天流连----喜欢春天,我们在编着一个接一个的连环套,让学生往里钻,最终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我们本应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触摸到安静的内心,可我们,也许是想牵一发(“奇迹”这个词)而动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也许是想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联系“穿梭、一点儿也不磕磕绊绊”理解“流畅”,联系“整天、流连”理解为什么“流畅”),学生对文本最直接的感受被我们忽略了。

  “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的心呢?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且有广度,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激发。试想全文不就是围绕“感动”行文的吗?盲童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走得很流畅让人惊讶,让人感动----感动盲童对春天的热爱;盲童竟然拢住了蝴蝶,经历着重来没有过的感受,让人感动----感动盲童有生活的权利,并且靠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神奇的灵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体验;安静惊喜之余,放飞了蝴蝶,更让人感动-----感动那颗幼小的心灵竟那样关爱一个小小的生命。

  既然这么令你感动,为什么不美美地读一读呢,读出你的感受,读出那份佩服、喜欢、不忍惊动。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获得了鼓励。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会结合得很完美。

  由此我想,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问题在备课时提出来后,先想一想合不合学生的口味,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不是更容易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说到底,老师的提问是不是高明、有效,关键是有没有理解教材,吃透教材。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七: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对于此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其设计成为两条线索,第一是寻找奇迹即课文的1—5自然段,第二是寻找感动也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采用了整体交付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一开头便出示自学提示:细读课文,找一找安静都创造了那些奇迹,动笔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给学生充足的自学与小组学习的时间。问题交代的清楚明确,自然学生在自学课文的环节中,表现良好,每个小组都能准确的找出安静所创造的奇迹,并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对于安静所创造的奇迹中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中出现的安静放走蝴蝶同样也是奇迹之一,这与我对于本篇课文的设计相左,我将其归结为感动的部分。在课上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但是课后我思考过后认为其实学生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能抓住蝴蝶是奇迹,那么放走蝴蝶当然也是奇迹。如果按照这样的想法来看,次篇课文的教学主线就剩下一条“寻找奇迹”,这会让次篇课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清楚明了,整体交付的问题也会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本节课中,我过分的重视了课文的朗读,并且朗读的形式较为单一,以全班齐读为主。班里的学生在全班齐读的时候出现了拖沓的现象,对于此我虽然发现了,但是并没有进行指正,使得读课文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加长。读课文是为了增加学生与作者共鸣,加强情感体验,有效的阅读才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读文,没有进行引导,使得朗读没有达到计划的目标。所以,不能只是学生一味的朗读,自读,有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读,会使朗读的作用得到大大的提升。例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此处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以读带教的方式,简单的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效果,如果在此处对学生进行引读,由安静过渡到作者,再由作者延伸到我们身边,这样有情感引导层层递进的朗读可以使此段的理解加深,使教学效果更加良好。在课上,最后一段的处理有些潦草,前松后紧,学生自学时间较少,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文本的把握虽然正确,但是却挖掘不深,课堂没有真正的教给学生扶植太多,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八:

  昨天同事出差,请我给她代课,我的任务是上好《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触摸春天》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用自已细腻的内心描写,去评价安静的一举一动,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哲思。但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小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要让学生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整堂课,我紧扣“奇迹”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指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引导他们不忘使用肢体语言来表演,理解重点的词句(穿梭,悄然合拢,张望等),共同跟随作者体验拢住蝴蝶这样一个全新的经历,深刻感受安静创造的这个奇迹,体会安静内心的感受,她对生活,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通过范读、领读、分组读、集体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而且也领悟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内涵,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浸润。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是相当重要的,而不轻易忽略,忽略文章的内涵,忽略学生的思维,更是置观重要的。千万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代替学生思考。只要为学生作好思考的铺垫,积极引导,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这样既抓住了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够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寓的深刻含义。在读中有所悟,再在悟中用情读,同学们学习课文前提出的那些问题迎韧而解。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篇九: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小女孩子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闪光之处:

  1、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迹”这条主线,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为什么会创造这些奇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通过大展示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流畅”感受安静对花园的熟悉,联系上下文“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感受她对春天的热爱,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其次大部分孩子都能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同时我也适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所有孩子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这样,孩子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从而使得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2、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盲人看不到任何东西,他们的世界是黑暗的。可书中却说“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这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挖掘文本中的资源,抓住“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设身处地地从盲女孩安静的角度去思考:她在张望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又如:全班交流中我又一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同学们,闭上眼睛。此刻,你就是盲童安静,现在你就站在花丛中……随着音乐的响起我看到她们个个都屏息凝神,慢慢地伸出双手,慢慢地将手指合拢,细细地感受着……当我在一个学生跟前停下来,问到:安静,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她竟然全然不知我在提问,我感觉大家真的变成了盲童安静,还在那浓郁的花香中流连忘返。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我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其它含义深刻的句子,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重视朗读品味。重点句,重点段多形式赏读,品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展示学生各自的风采。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很注重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中个性飞扬,这其实也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当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后,生生互相用一句句激励人心的温馨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读的成功,读的喜悦,读的快乐。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总感觉自己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充分,在出示课文最后一个段落时,由于字幕的大小没有调整好,导致坐在后排的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重视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置,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盛经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