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教学反思篇一: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我先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语句,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由于,这的教学处理得当,后面的那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在让学生讲述身边有关“尊严”的实例时,他们却有些牵强,讲的不是很到位。
因此,在总结全文时,我又讲了一个《嗟来之食》的故事,这对理解“尊严”有益处。同时,我还把孟子的几句名言写在黑板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这样,加深对“尊严”的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尊严》教学反思篇二:
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难道语文教学仅仅是让学生读文章,品感情吗?那么课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如何体现呢?执教了《尊严》一课,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
工具性指语言文字是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掌握这项本领呢?那么就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人文性即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悟出了哪些道理,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上应该怎样去做。语文课应该着重体现这两点。
《尊严》这课,我自认为的闪光点是文道结合的一个体现。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年轻人的内心。在学生感悟后我设计一个练习,让学生也用上动作、神态描写写一句话,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让其他人猜到所写之人的内心世界。虽然课上时间较短,但回答问题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彩。从学生的神态、动作中我感受到学生真切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能运用到以后的习作当中去。
不足之处:1、对文本的朗读不够,过于注意分析,忽略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2、缺少当堂写话,锻炼学生写的能力。
3、本节课显的前松后紧,我的过渡语有些多,占用了学生说的时间。
《尊严》教学反思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上这课时,我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力图让孩子们进行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组织孩子们紧紧围绕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紧扣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们谈体会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提醒“他不吃因为还不是很饿吧?”孩子们一听纷纷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来反驳。从而学会联系全文来读书并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读出哈墨的自尊。这种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更充分的让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
课文教学的最后,我又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例: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我引导孩子们理解这种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尊严!也是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孩子们纷纷议论哈默就是美国版的“朱自清”!不能说尊严换来的是死亡,而是应该纠正为:真正有尊严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生命、会对尊严、会对人生产生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尊严》教学反思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上这课时,我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力图让孩子们进行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组织孩子们紧紧围绕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紧扣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们谈体会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提醒“他不吃因为还不是很饿吧?”孩子们一听纷纷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来反驳。从而学会联系全文来读书并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读出哈墨的自尊。这种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更充分的让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
另外,在理解杰克逊大叔语言时,我抓住了“富翁”与“尊严”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句话,此时,孩子们课文已学完,对一开始的“不是很理解尊严,此时已有了新的认识,再问学生你又如何理解大叔对哈墨的评价的话,加深了理解,说的很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课堂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有关尊严的事例,再次体会尊严,从而在生活上能以此约束自己,树立自己的尊严。
《尊严》教学反思篇五:
《尊严》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他逃难到沃尔逊的时候,不肯接受镇长施舍的食物,非要干活换取食物,于是镇长让他捶背换取了食物,最后他留在了镇长的庄园里,并娶了镇长的女儿,并成为石油大王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纯杜撰的故事。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作者是一位中国人,当时我就有些疑虑,外国人的故事为何要中国人来写呢?于是我在网上查了哈默的资料。哈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他让父亲的公司起死回生,因此,在他的生命旅程里根本不存在“逃难”这一说。不管故事的真伪如何,教学设计还是要以教材为蓝本。
由于上次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心不在焉,于是今天上课之前我给孩子们打预防针,什么上课要认真听讲啊,什么要积极举手发言啊,什么要开动脑筋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一定会好好上课的。
其实,今天上课之后,我就发现了几个小萝卜头又分神了,叫他们朗读课文,他们就环顾四周眼睛一闪一闪的;叫他们思考问题,他们就摇头晃脑无所事事;叫他们默读课文点画批注,他们就浑水摸鱼为所欲为……总之,这些孩子的心思根本没在课堂上。虽然只几个孩子这样,我也不管今天的课堂上有多少教师听课,我还是温和委婉地告诉那些了孩子们该收心了。从没用过这一招,效果不错。看来,孩子们还是说话算话的,只是年龄太小,而我的课堂吸引力不够,因此他们才走神的。其实当孩子对课堂没兴趣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从自己反思,而不能一味责怪孩子。
总的来说,今天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细节处理比较粗糙。当然这些问题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在情理之中的。备课匆忙,准备不够,这是上课的大忌。听课教师说的很含蓄,说课文挖掘得不深。的确是这样,有几处教学设计了,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偏偏掉了那个环节。后来想来,还是自己对教材领悟得不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胸有成竹。比如讲哈默一定要做了事才吃东西的那个句子,做了事再吃和吃了再做事有什么区别?我心里都是迷糊的。我一直认为,做事再吃和吃了做事性质是一样的,这当然是我的偏执造成的,我认为这有些故弄玄虚。
准备了几天的课上完了,都觉得有那么多遗憾,都有那么多的问题,我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一般都是毛毛草草看过教材,然后设计教案就上,这些课里该有多少问题啊。我们常说要提高课时效率,要为孩子们减负,而这样随意的课堂如何高效啊,我们愧对孩子啊!
《尊严》教学反思篇六:
法国著名文学家卢梭曾说“没一个正直的人都应维护自己的尊严。”怎样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呢?课文中的哈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稀饭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翁”,而在中国和苏联,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就是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在年轻时曾逃难来到一个叫沃尔逊的小镇上,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急需食物,即使这样,他也不忘自己的尊严,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严,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十分喜欢《尊严》这篇文章,课文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极深的人生哲理,读后令人深思。课文叙述了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尊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读了它可能只能悟到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吃自己的劳动赚来的就是尊严。而我们则不一样。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
我先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语句,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从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我读出了他们很累;有的说读出了他们很饿;有的说读出了他们缺乏营养,急需食物……我问:从那些语句,你看出他们确实急需食物?孩子们立即找到了后面的动作描写。我说,是啊,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因此课文中用了一个非常确切的词来形容------显然。到这,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应该说很到位。此时我又节外生枝了一点,如此饱受饥饿的逃难人,此时就在我们眼前,对于我们每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能理解吗?学生一致认为能。此时,我把话锋一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年轻人,学生读出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我写下“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请大家注意,年轻人与其他逃难的人一样的缺乏健康,营养,食物。可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拒绝了。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由于,这里教学处理得当,后面的那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上这课时,我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力图让孩子们进行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组织孩子们紧紧围绕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紧扣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们谈体会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提醒“他不吃因为还不是很饿吧?”孩子们一听纷纷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来反驳。从而学会联系全文来读书并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读出哈墨的自尊。这种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更充分的让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
《尊严》教学反思篇七: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上,来体会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杰克逊大叔尊重他人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我在课堂中,抓住课题“尊严”一词,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学生自觉地到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而老师则可以把他们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梳理。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对话中,分成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几类逐一朗读品味,各抒己见,进而理解和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观点、做法。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为了突出语文味,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三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入了解人物。但由于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比较肤浅,回答时都比较单一,我又为学生提供句式,如学习第二处对话时,选择关联词“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说说哈默的想法,第三处,用“哈默觉得,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说话,这样既提高了说话能力,也对挖掘人物有所帮助。在学习杰克逊大叔时,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杰克逊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想()”,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也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一举两得。
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语言也差不多,其实“尊严”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这点的引导上还不到位。
《尊严》教学反思篇八:
《尊严》这篇文章,用朴实的言语,借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揭示了极深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骨气,活得有尊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课文叙述了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哈默,他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他凭借辛勤劳动获取酬劳,不乞哀告怜的硬汉个性获得杰克逊大叔的赏识,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尊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亿万财富乃至一切。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读了它可能只能悟到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吃自己的劳动赚来的就是尊严,体会不到他身上突显的铮铮铁骨之气。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
我先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语句,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从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两个词中体会出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出了他们很累;有的说体会出了他们很饿;有的说体会出了他们缺乏营养,急需食物……我问:从那些语句,你看出他们确实急需食物?孩子们立即找到了后面的动作描写“他们拿起食物狼吞虎咽吃起来”。我说,是啊,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因此课文中用了一个非常确切的词来形容------显然。到这,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应该说很到位。此时我又节外生枝了一点,如此饱受饥饿的逃难人,此时就在我们眼前,对于我们每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能理解吗?学生一致认为能。此时,我把话锋一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年轻人,学生读出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我写下“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请大家注意,年轻人与其他逃难的人一样的缺乏健康,营养,食物。可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拒绝了。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有骨气,有尊严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由于这里教学处理得当,后面的那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上这课时,我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力图让孩子们进行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组织孩子们紧紧围绕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紧扣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们谈体会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提醒“他不吃因为还不是很饿吧?”孩子们一听纷纷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来反驳。从而学会联系全文来读书并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读出哈墨的自尊。这种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更充分的让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
教学的最后,我又列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例,引导孩子们理解这种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尊严!也是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孩子们纷纷议论哈默就是美国版的“朱自清”!不能说尊严换来的是死亡,而是应该纠正为:真正有尊严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生命、会对尊严、会对人生产生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尊严》教学反思篇九: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叫哈默,他宁可挨饿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的赏识,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宣扬的是哈默以坚强的毅力所坚守的“用劳动换取报酬”的信念。哈默的行为孩子们不难理解。而对尊严的捍卫,正是现实社会所缺失的。有心未必能做成好事,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别人需要的是什么。前不久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从乡下进城读书,在公交车上,听到旁边座位一孩子吵着要喝可乐,妈妈不同意,想着法子哄孩子。年轻人家在农村,从来没喝过可乐,这次来的途中爸爸硬是给他买了易拉罐装的可乐。他拿出可乐罐,想要打开来喝,添,拧,摇。。。。。他用尽一切办法,就是没法打开,羞红了脸,偷偷地又把饮料收起来。”宝宝,我们喝可乐吧。“”我们先把这上面的环提起来,用手指勾住,用力一拉,就打开了。你试试。“耳旁传来年轻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年轻人用同样的方法,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没有直接的交流,没有手把手教,却用一种最温暖的方式帮助了他人,给别人留下了尊严。这个年轻人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一场景。
关于尊严的事例,生活中还有很多,那些身患残疾,却凭着自己的努力,练就一身本领,在街头卖唱卖艺的人,也跟哈默一样,不食嗟来之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而我们,要做的是按他们希望的方式给他们留下尊严,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施舍与同情!
《尊严》教学反思篇十: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有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下了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的。在设计上我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让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自然而贴切。当学生读完这句话时,他们并不是很理解,随之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呢?请学生画一画,并把读书的感受写出来。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也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我做到了几个“充分”,一个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二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读书体会、对问题看法的机会;三是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整堂课下来,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