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19 12:29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也稍欠妥当,应以“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伟人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

  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为什么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

  二是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结合修身课上周恩来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表现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

  ——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同学读――

  师:这更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同学读――-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是直面现状让孩子们在与现实的对话中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从大而言之,对改变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悬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国家影响,军事上受到日本等国家威胁的现状是意义深远的。

  四是结合现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领土问题,这些时事政闻,唤起孩子内心的正义感,增强学生民族意识,调动起学生心中的为祖国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三: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

  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租界内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国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对比从中体会中华不振,并以一个问题: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引入下一个重点段落,这个段落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的不同反应,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同样也是通过对比描写,并让学生站在妇女的角度通过演一演体会她的伤心、悲痛,还有帮着外国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以及围观者的“紧握着拳头”“只能”体会出他们虽然很愤怒,但仍敢怒不敢言,通过一个反问句“谁又能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的形式,体会这个句式更能强烈地表达出国人的情感。从这一系列人的反应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也稍欠妥当,应以“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四:

  一、教材解读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教学思路

  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本课时的教学思路:

  1、紧扣标题,打破顺序,直奔主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接着,重点讲解第三部分内容,通过反复诵读文中周恩来两处以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制造悬念,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使同学们追索:是什么原因迫使周恩来有这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呢?然后,再回过头来学习第一、二部分内容。于是,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华不振”和整个第二部分这一全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索然无味。

  2、朗读对话,理解字词,体会感情

  (1)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部分加以重点指导,再现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神态,同时通过理解词语展示人物的神情,从而达到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2)抓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这些词语,朗读第二部分内容,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恶嘴脸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同学们也知道了周恩来因此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和他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报国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最后请同学们看课后习题中的“阅读链接”,它是周恩来去日本留学时回到母校,给同学们写下的有名诗篇。我让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并和同学们讨论发言,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学习前辈们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4、讲读课文,抓住契机渗透写作常识

  即将总结全文时我说:“同学们,课文写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它们又是用怎样的过渡句连起来的?找到读一读。”让同学们明白写文章时,要注意前后连接,学会承上启下,文章就会顺畅,读者就容易看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五:

  这篇课文讲解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

  回顾整堂课,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但最后一个自然段“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我的处理还不够恰当。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写得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尝试在课堂上领着学生预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留给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第一课时处理字词和理清课文脉络的任务。第二课时抓住主要问题立志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教学。有意识的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在作业布置中特意安排综合性活动任务,搜集有关周恩来的信息,制作手抄报或者讲故事写文章展示活动成果。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尽量少讲要做到精讲。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时,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在朗读中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关注。

  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不够,抓了朗读就放松了写练。在朗读的指导上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有待研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七: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

  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也稍欠妥当,应以“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八:

  语文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阅读教学,一是作文教学。占用时间最长的就是阅读教学,所以说阅读教学是我们的重头戏。那么,阅读教学需要教什么呢?罗主任给我们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任务。

  一、学表达:一二年级学句式,三四年级学段落,五六年级学方法。

  二、学方法: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

  三、学运用:

  1.读说结合。

  2.读写结合。

  3.读读结合。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学习课文就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识字、怎样阅读、怎样写作、怎样交际。如果我们明确了这些,那么我们的语文将再不是人们口中的“学不学都一样”的课程了。

  本月24日我们良王庄乡举行了一次优质课展示活动,我讲了四年级上册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很有幸接受了罗主任的指导,从中我学会了很多,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新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罗主任讲的主要内容是怎样评价一节课,我想换句话也就是说一节好语文课有什么标准。

  首先我们大致看看我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

  (一)看教学目标,教得对。

  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情感上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罗主任肯定了我的教学目标,认为我的教学目标把握的很准确。我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首先确定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应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伟大,树立向周总理学习的志向。这一点是极为明显的,但是仅仅围绕这一点教学,就会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所以我们还要在课文的表达方法上下功夫。这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最显著的地方就是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另外在对比中也更加凸显出周总理的伟大,又和我的情感目标结合在一起。当时在确定下这个目标的时候,我就舒了一口气,自己总算找出了方向。事实证明,我的方向也是对的,所以我建议各位青年老师一定在自己的教学目标上下功夫,在正确的方向上走一米也胜过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两米。

  (二)看教学内容,教得精。

  我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种类型,以前学校老师跟我说我讲课太

  啰嗦的时候,我还把这个问题当做耳旁风,直到罗主任再次跟我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教得不精主要体现在我问题问得太碎。在体会对比写法时,我带领学生学周恩来的部分,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然后看周恩来是怎样回答校长的问题的,并体会周恩来是为祖国,再带领学生学同学们的部分,看同学们是怎么回答校长的问题的,再体会学生是为自己。最后再让学生想把同学们这段删掉行不行,从而引出对比写法。我这样设计问题首先像“画出感触最深的地方”这种问题无效,没有思考价值,另外其他问题问得也太碎了,罗主任告诉我应这样设计:“同样写同学们和周恩来回答校长的问题,周恩来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这个设计就非常精彩,我们要向罗主任学习,提大问题,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看教学环节,教得清。

  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学环节一定要清,教学环节清了,说明这个老师的思路清。我们中段语文教学一般分四步来走:

  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时间在三分钟之内,播放与课堂相关的音乐、视频、图片或用自己充满代入感的语言创设情境。)或复习导入。

  初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精读:品赏重点,言意兼得。(要选准起点,突出重点。一二年级强调词句,三四年级强调段,五六年级强调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备课时坚持以语言训练,语言运用为中心,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进一步树立语用观,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基于教科书,因文而异,突出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文内涵)。(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实践:学习运用,读用结合。将表达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有用的学习。(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读用结合。)

  那么,对于我的这节课,我的教学环节基本上算是比较清楚,也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我的导入,先带领学生复习词语,再带领学生看租界视频,观看图片激情,最后再有感情朗读词语。这样导入,首先占用时间太长,再者就是选取内容的偏差,这些都是第一课时需要讲的内容。在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应采取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的方法:先读词(选准词语,突出重点,教学生不会的,教不会的学生),再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板书上予以显示,比如这篇课文就应首先板书耳闻、目睹、言说这三部分内容,然后在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部分。

  (四)看教学方法,教得活。罗主任强调我们要以读书为主线,读要有目的,要有层次,要有感情。要有目的:在学生与周恩来回答的不同的地方做上标记。要有层次:在此基础上学习对比的写法。要有情感: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得活是我的硬伤,也是许多青年教师的硬伤。我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需要说的每句话,学生需要说的每句话都备出来,这种方法固然可以使教学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但是这种课堂不是生成的课堂,是演的课堂,是死的课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是我要摒弃的自己的缺点。

  (五)看教学素养,教得广。

  主要是看一个老师的板书、语言、多媒体的使用。

  (六)看教学效果,教得实。

  什么叫教得实呢?怎么看得出老师教得实呢?我们要看这节课学生有无变化和发展,我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回答出了他们在情感和写作上的收获,证明我这节课学生还是有收获的。不过,平心而论,自己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还是虚,最终还是应落实在笔头上检验学生的收获。

  通过这次优秀课展示活动,我收获很多,也有幸能在这里同大家分享。我想跟各位青年教师说的是,大家不要怕,一定要努力地走出去,静海小语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我们还年轻,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很正常,也不要不好意思,最宝贵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些错误中积累许多经验。我想,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当自己回头看看过去的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又成长了。各位老师,让我们一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篇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讲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下面说说上课的感受。

  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

  一、品文,感受“中华不振”

  首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划出写“中华不振”的语句,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租界内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国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对比从中体会中华不振。学习第七段,让学生体会那位妇女的可怜及中华不振,从巡警的“不惩处洋人却训斥中国妇女”的做法中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悲及中华不振,从围观者的“拳头和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的表现中体会中华不振。然后抓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这些词语,通过朗读,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恶嘴脸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同学们也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二、读写结合,内化感悟

  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三、拓展文本,报国立志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了幸福的生活而读书。生:为了梦想而读书的。生:为了上大学而读书。生:为了国家更强大而读书。生:为了为国家做贡献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在种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能播放一段当年租界外中国人贫穷流浪、民不聊生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