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18 10:3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长城》教学反思篇一: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长城》教学反思篇二: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元导入的过程中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个大问题来学习课文: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长城才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对于第二段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版读课文边找出长城的这些够早的具体位置让学生再大屏幕中向他人介绍这些构造,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教师对当时的环境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感受,通过学生的说,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如果能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再进行汇报,学生更能清楚地认识到长城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另外如果再能补充一些资料也能帮助学生具体的理解长城,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

  三,在最后回归课文让学生做一个小导游为中外游客介绍长城时候,我由于自己不放心,一直引导学生往课文内容处说,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于拘谨,没有大胆放手。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长城》教学反思篇三: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十七课的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练习题无法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完成,只能留到课后作为作业。所以说,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和想画面,因为画面和文章有机结合才能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长城》教学反思篇四:

  《长城》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讲的是长城的近景,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追问一:您的这节课从哪些方面培养了孩子的什么能力?

  沟通与协作、动手操作、信息素养、灵活性、创造与革新、想象力好奇心、质疑、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开创精神、分析信息、评估信息、口语表达、主动进取、适应力、书面沟通、以身作则、实践探究。

  以观赏长城图片入手,通过观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课文内容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用“主问题”式提问设计进行教学。紧扣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学习提示,先让学生充分朗读、标画、批注的形式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思维碰撞,资源共享,再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设计,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汇报交流也是口语表达的一个训练点。】通过全班交流,读一读,谈一谈个人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追问二:您的这节课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您在以下四点中某一点的思考和实践?

  1、预习进课堂2、有效课堂评价3、有效合作4、有效展示

  课前生借助预习学案,通过预习,充分识记了生字,明确了课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大意。通过找喜欢的词语与句子,并说明原因,让孩子对文章学习前有了自己的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增强了听课质量。

  用“主问题”式提问设计进行教学,孩子们有所依托,在合作提示下,孩子们有效合作,展示环节也是建立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开展。

  展示过程中,孩子们缺少了抓住词语进行品析理解,在课堂交流中不断的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理解体会文章思想,这个方法不乏好的阅读方式之一,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引导孩子有效思考。

  追问三:您的这节课设置了怎样的多级问题促进学生互动从而发展其高级思维技能和深度思考的习惯?

  本堂课主要是以“主问题”入手使生思考、品析。孩子们在大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段落的朗读,结合图片的观察,使学生总结出了长城的两大特点——长、高大坚固。通过抓词语理解。并引导生合理的想象,使生习得本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顺序。

  追问四:您的这节课总体哪些方面体现了我们提倡的“互动、愉悦、高效、智慧”的课堂愿景?

  预习学案的设计,课堂主问题的设计,通过“品”长、“品”结构,使生在师的引领下,去感受长城的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配乐朗读,情景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反思篇五:

  教死的撑持原料是帮助教死自主教习的主要叙言之一,西席的撑持原料也是西席执行教教的保证,有了好的“支架”便能有效天指导教死教习。为了让教死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还教死供应了教习支架。本人制做了的一个长城网站,让教死操做网上的资源去理解课文的内容。由正本的单杂的通过说话文字理解课文改变成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充分课堂内容,促进教死教习。为了让教死更有效的根究,我还为教死供应了合做根究的教习方法。这些都是为达到教教方针而进止的课堂预设。为了让教死对长城有更深刻的熟悉,我还设念了“教死留言板”,让教死在网长进止交流,揭晓本人概念,将教死的讲与写有机的结合在一同。并且为了查验教死教习的效果,我还设念了一个网上测评,通过网上投票去评价这堂课的教教效果。如许有了原料,手艺,组织方面的充分撑持,也便保证了教教方针的整体实现。

  “题目乃通向理解之门”,这节课枢纽的设念战略便是盘绕着课文中产死的题目去构建课程的。在导进新课时,我让教死欣赏世界上的一些着名建筑,让他们讲出这些着名建筑都在哪个国家,去引出长城。让教死知讲每个国家都邑有标识表记标帜性建筑,而这座建筑经常又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意味,它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实在是在向教死渗出基本题目“标识表记标帜性建筑为甚么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意味?”然后,我又根据课文的中心句“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巨年夜的异景。”这句做者称赞长城的话,提炼出单位题目。末端,教死在课上根究的进程中,通过浏览文本,网上浏览有闭长城的网页,了解了长城事实有多长,长城的建筑构造有甚么特面,长城是如何建造的和长城的历史和长城的肉体与文化,自但是然的处理了内容题目。内容题目理解了正好促进了教死去理解单位题目。但是,仅仅通过一节语文课并没有克没有及让教死实正理解单位的主题,果此,在课后我又安排了教死的实践做业。让教死以小组为单位,操做教死撑持质估中可供参考的网址,更遍及的去汇散有闭长城的资料,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的情势构成做品散,在第两课时进止分享、交流,达到深层次理解题目的目的。

  《长城》是小教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没有光浮现了长城高大坚实与派头雄伟的特面,还称赞了我国古代庖悦耳平易近的勤奋、聪明和实力,抒发了做者的平易近族自年夜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一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读自悟教教法”,操做网络资源,通太小组合做教习,让教死去根究为甚么讲长城是个巨年夜的异景?。在教教进程中,教死教会了操做联络高卑文,结合死活现实的方法理解重面词句,体味做者所表达的怀想感情。并能通过念像和感悟,体味长城是古代庖悦耳平易近心血和聪明的结晶。

  但是,操做计较机与网络教教事实是为了更晴天开展语文教教。语文课还应注重培养栽培提拔教死的语文素养,注重文本的根究,让教死通过说话文字的陶冶与操练培养栽培提拔语感,发展思惟。果此,在教教中我指导教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词析句,体味长城是古代庖悦耳平易近心血与聪明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巨年夜异景,从而激起教死平易近族自年夜感,使教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课上,我让教死结合死活现实和操做联络高卑文的方法理解了“异景”的含义。通过理解“数没有浑”“一吨多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这些词句,体味到劳悦耳平易近建筑长城的吃力,与巨年夜创举。并创设景遇,念象古代庖悦耳平易近在建筑长城的时刻都邑产死甚么事项,去牵动教死的感情,在读中表达对劳悦耳平易近的同情与称赞之情。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上我还把文章内容与网页资料巧妙天结合在一同,指导教死自动参与,通过网上的资源共享和教死的互助教习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感悟中与做者产死共鸣。松松盘绕长城的派头雄伟、高大坚实、它是古代庖悦耳平易近心血与聪明的结晶,三方面内容展开教教,让教死论说本人的概念,读出了本人的感觉。让每位教死在感悟说话文字的同时,受到了肉体上的陶冶与感染。

  我设念的这堂课是网络与语文教教实践相结合,把计较机和互联网做为教、教的对象,有机天结合到授课、教习举止中去,让教死在教习进程中教会教习、教散中做。使教死尝到了教习语文的苦甜,也使我的教教理念有了“质”的奔腾。

  《长城》教学反思篇六: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找到作者浏览完长城后赞叹长城的句子,然后围绕“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展开教学。

  一、长城的长,感受奇迹

  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理解打比方写法的好处,在句子中学生理解了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六千多千米”到底有多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六千多千米”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奇迹

  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利用课本资源和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小组合作,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感受奇迹

  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无数”“一吨多重”“多少”“才”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一吨多重”,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因为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指导学生朗读,我做的还不够。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评价语言贫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把语文课上的精彩!

  《长城》教学反思篇七:

  在设计《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上课伊始,我首先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中心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从哪儿体会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展开品读学习。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课件,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抓中心句,提炼关键问题,读文交流感悟”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地思想教育。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教师对文本挖掘得不够细,对于第二自然段中长城设计巧妙的特点未能真正引导学生理解深透。

  《长城》教学反思篇八:

  期中考试后,备《长城》这课时我把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还是太单一了,学生对于长城的不了解,而我又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感觉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的冲击力不够强烈。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