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一: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阅读本课教学的难点。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二: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叫学生在家收集爬山虎,可以亲眼去看看,走进爬山虎。由于有了课前的布置,上课开始,学生交流你对爬山虎的了解,学生兴趣高,大家积极举手,谈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样子,这就为学生课文奠定基础。
走进课文,学生能抓住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而且概括的很准确。在理解爬山虎叶子的句子时,课件出示,那些没有见过爬山虎的学生一看就明白叶子有什么特点,而且词语找的准,效果很好。学生对于课后问题回家没有学懂的学生,能在学习叶子这部分时提出来,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会预习。当有学生提出没有学懂的问题时,班级有几个平日里爱学习的学生,主动站起来帮助他解答,效果很好。我抓住时机表扬这些能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好学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学习。
对于爬山虎脚的内容,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他们能抓住词语了解爬山虎的颜色、形状,抓句子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感受学生已经有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相信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三: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四: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阅读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自学,然后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我边读边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下爬山虎的脚。并对学生画的脚进行点评,修正。结合文字和图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以及颜色。
在教学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时,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想想用这些动词的好处是什么?然后抓住”巴”字进行理解体会,感受叶爷爷用词准确。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我运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让学生给画面配音,这样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段背会了。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遗憾。
1、教学中学生齐读时有些拉长音,但我为了赶时间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确没有及时纠正孩子们读书拉长音这一现象。以后应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
2、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3、教学中太过于纠结第三段,因此未能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还剩一点没有讲完。
通过这些遗憾,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五:
作为一名正式老师将近一个月,深深感触到,语文教学路漫漫,而我还在起点徘徊。近期,精心准备了《爬山虎的脚》的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重要的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通过学习这一组课文希望学生能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写作观察类文章的方法。
通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不仅教授了学生,我自己也在这堂课上收获颇丰,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上的优点有:
一、教态亲切自然,声音甜美。得益于大学期间的不断的实习和训练,让正式站上讲台的我少了些许紧张和不安,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听到同仁的这份夸奖,我要感谢曾经不断努力的我,也告诫工作中的我仍然要兢兢业业,不断进取。
二、画画与模仿爬山虎的脚成长过程等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要尽可能的将这些优美的东西通过可视的东西展现出来,使其更加直接明了,这堂课我采取了简笔画和模仿的形式,收效颇丰。
三、教学脉络清晰。语文教学也是一个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注重美感、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清晰的意识,所以教学中要脉络清晰。
这堂课中,也暴露出了我的许多缺点和不足:
一、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参与性不高。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谨,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包容多样化的课堂,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做到引导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
二、激励性的语言不够。这一点是我的疏忽,课堂上没有考虑到他们都还是10岁的孩子,需要不断的鼓励和表扬,学会使用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激励语言也是老师的一个重要的素养。
三、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老师在布置一项任务下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和实施情况,有些任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任务完成所要达到的目的。课堂调控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摸索的一个问题,如何调控课堂,是课堂活跃而又有序呢?这首先要教师明确分工,做好提示。这一点上我要继续的摸索。
作为一名新老师,闪光点如星星点点般闪现,缺点也慢慢暴露,能做的唯有“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在教学中成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六:
《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
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还有的说:“我还发现爬山虎的种子了。”……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好像要把自己观察的都统统告诉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学习本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点段,品析交流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语句,然后圈画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这几个词作者用得非常精准,但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让学生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由于我不会绘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爬墙的过程,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肢体动作来教授,把手掌当爬山虎的叶子,手指当茎,通过这种简单实用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么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加点适当实用的形式会让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三、学文品句,学习写作方法
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一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对爬山虎的了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读的少些,对于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语言点训练。今后还要加强训练。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七: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八:
《爬山虎的脚》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读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当时同学们积极举手,有的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的什么样的?”还有的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到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我提出了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2、找一找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爬山虎的脚。3、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此刻,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间教室。在自学汇报时,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以及它的叶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我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间,和同学们共同寻找答案。然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各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组和组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总结。在汇报中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它有脚,能够往高处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顶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诉我们它的脚很能干,所以要写这部分。”有的小组说:“写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等于告诉我们它的脚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还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不可能爬这么高,所以这部分也和脚有关,不能没有。”那为什么要写叶子呢?有的小组说:“正因为爬山虎有脚,所以它的叶子才能铺的那么均匀。”有的小组说:“如果爬山虎没有脚,它的叶子会堆在地上,乱成一团,所以叶子和脚也有关。”还有的小组说:“爬山虎叶子排列那么整齐,铺的那么均匀,都是因为它的脚巴在墙上,叶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脚带给的,所以不能没有这部分。”同学们的回答多么具体,多么的贴切。我听了各组的汇报,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创新的动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学生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的纯真、无瑕。我们教师好比绘画者,恰当的引领能够在这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画面。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前我也准备了课件,可是由于电脑出了的小故障,上课时我就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的茎叶,没想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还小声地说:“哇,老师画得真好!”“我也来画!”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学生的朗读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边读一边画了起来。然后我叫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上描述的,看看他画得对不对,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看来上课时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啊。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