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一: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恐龙》和《海底世界》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结构很清晰,内容比较有趣,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感兴趣。《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传说,以故事形式展现,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第七单元的其他课文不同,这是一篇语言文字都很美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有点无从下手。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其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但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确实让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让我觉得有章可循。我没法上出薛老师的味道,但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
一、从词语入手,感受字词的运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ABB式的词语,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喷喷”“傻乎乎”等。这种类型的词语让人读着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这个词,它体现了槐花之多。而“白生生”呢,则体现了槐花之白。又如“傻乎乎”一词,显得孩子的可爱,与“傻”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如“小小子”一词,它是比较特别的,指的是可爱的小男孩。可见文中的用词是十分恰当的。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
二、以朗读入情,吟诵语言的美。文中有很多比喻句,相似却不相同,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将槐花比作瑞雪初降,比作玉雕的球,比作姑娘的小辫子。这三个比喻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对槐花进行描述。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写比喻句也好,写作文也好,要有自己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
三、借重点字体会语言之精炼。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薛老师抓住“飘”和“塞”两个动词。“飘”字是形容小姑娘体态轻盈,身心愉悦。“塞”字则体现了小男孩的大大咧咧,自由自在。这两个字用的巧妙,而且没有更适合的了,非得这两个字不可,这就是语言的精炼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基本上抓住了这几个点来展开教学。我感觉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朗读感悟时,有些拖沓,导致感受重点词部分时间就少了很多,只能大概地讲讲,没能讲透。时间分配上有些不合理。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二: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充”。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跑来了……”的地方让孩子们发挥想象,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拓展、丰富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教学,学生能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让我也认识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如在教师自身的语言上,有时比较啰嗦,不够简练;文本开发上不够深刻:如,在学生对文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进行补充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文本整齐的语言去叙述自己想像的内容,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
槐花开了,花开声掠过学生的心头,学生闻到了香,更感受了那儿的花美,人更美;《槐乡五月》教学之花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开放过,花开有痕,让我尝试了用心教学的乐趣,更让我对教学有了一丝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三: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了五月槐乡的槐花多、美、香,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槐花飘香”的感觉。
槐花之多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学生对“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并不是很能理解,于是我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山洼坡岗”。学生明白整座山都开满了槐花,槐花真多呀!不仅如此,再读一读,“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不是一座山,而是很多很多的山,学生更惊讶于槐花之多!
槐花之美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此处描写了两种形态的槐花,不同的槐花有着不同的美,“玉雕的圆球”写出了槐花的质感,“披散的小辫儿”写出了槐花的动感。当然槐花的形态不止于此,于是,我出示更多的图片,引导学生仿照着写,感受槐花之美。
槐花之香
“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个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这几句是正面写槐花的香,“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作者直接用还有“香”字的词语来写,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花的香之浓!关键是一个“浸”字,又把这种香味提高了一个层次!当然课文中还有从反面烘托槐花之香的,如小蜜蜂忙着来采蜜,孩子们也来采槐花,只有香味浓烈才能吸引他们。
虽然课文中多角度写出了“槐花飘香”的特点,教师也能很有层次地进行教学(www.guaze.com)。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无力。学生虽然能感受到槐花的多、美、香,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说不出什么。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难道三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就这么差吗?最终,我总结出几条原因:一、还不能真正感受到事物的美,只是人云亦云;二、积累不够,想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三、缺乏锻炼,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以至于学生不善于表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此还需多加努力。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四: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五月十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以及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教学时借助画面、音乐和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带入迷人的槐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不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通过多层次的阅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沉入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由此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中心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整篇课文分成两个部分。那么将重点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说槐乡飘香的季节。让孩子们自己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读,之后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抓住“白茫茫”一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答道,读出了槐花的多、白,引出下文,从哪些词当中,你还能读出槐花的多和白?借机理解“坡坡岗岗”“山山洼洼”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借机理解,水到渠成。便于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白和多,感受槐花的香味,这类文章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要学生读,她定能有所感悟,老师只需要进行引导即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五: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段,描绘了槐乡五月到处盛开着洋槐花的美好景象。第二段,设想中走进槐乡的小朋友定会闻香沉醉,受到热情接待的情景,第三段叙写孩子们用槐花装点自己。最后一节总写五月是槐花瓢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作者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
一、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抓住槐花的香和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为主线,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且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如教学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时,我问学生能否交换词语顺序,并让学生体会,有的学生认为是闻的先后顺序不同,有的认为闻的香味浓烈与否,在学生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体会出课文的表达之美。
二、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读读,品品,悟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朗读、品悟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句,我启发学生啪啪啪是谁的声音?(孩子们的脚步声)孩子们干什么去呀?(采摘槐花)孩子们可真……(勤劳)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真快乐!孩子们多高兴!)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激励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平等的交流,教师的评价也应充满着对学生的激励。上课伊始,我请学生朗读一句话,那位学生已是感情丰富,显然已经进入上课情境中了,当我请她的同桌再读时,他(后来听说他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却一个词一个词的读,我及时的帮助了他,让他愉快地读完了整句话,他高兴地坐下,整堂课很投入,很专注,相信这堂课,他也肯定收获颇多。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作用。
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半部分花的时间稍微多了点,在引导学生体会槐花为什么这么多时,还应有效借助多媒体,设计更为合理些。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六:
《槐乡五月》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教学本课,我试图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对于这样一篇诗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的方式各不相同。通过个性化的自主阅读,学生自行体会槐花多、白、香、美的特点,品位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不同的感受。
其次,课文诗一样的语言,直接激发了孩子感情朗读的欲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让孩子静心朗读体味,让自主体味后再朗读,进一步读出诗的韵律和意境。
最后个性想象“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其实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槐花开放的远景和特写镜头,让孩子描述。孩子充满诗意的想象,是对槐花之美的再创造,是对课文文字的进一步理解和提升。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七:
《槐乡五月》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本文的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
一、抓一句而动全篇。
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一中心句为表达主线,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理清文章的脉络与主要内容,便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但城市学生对从未见过槐花,要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出示一张张槐花的图片,再由图到文,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三、写法的迁移。
作者是怎样把花写得如此美丽生动,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也是按照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总结出这样的写作方法,对于写作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很有必要。并且让学生尝试去写一种自己熟悉的花,课后布置了写一种花的作业,做到了说练结合。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八: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乡孩子的快乐,一方面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如,指名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等,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从美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但在朗读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齐读时由于语速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感的充分体现。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教学中我也注重抓关键字、词、句,从关键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概念。例如我先让学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课文的内容,做到抓一句而带动全篇,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还有在教学“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香的词语,然后理解“清香、醇香、浓香……”感受槐花香味越来越香,越来越浓,并通过朗读体会,还有“浸”字更是体现了香味到处都是。学生通过对关键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九: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五月槐乡的热爱,对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本课时主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孩子感悟槐乡五月的景美人更美。通过教学,我有一点体会。
一、课件的制作必须与文本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有效的课堂效率。在引导学生欣赏盛开的槐花的形态美的时候,我特将网上搜索的有关槐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因为有了形象的感知,学生对槐花的美的感悟有了依据。他们凭借图片,回忆着,想象着。由此,我展开说话训练:在我眼中,槐花像-------。课件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学生的发言丰富多彩。他们眼中的槐花有的形似蝴蝶,有的状如葡萄,有的雪白如霜,有的清香四溢,学生答案个个精彩。
二、为了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还必须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例如,在品味孩子的热情与好客时,因为我个人水平的有限,未能自己制作出相关的环节,所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时显得单薄,学生感悟停留在文本上,未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语言也缺乏生动。由此,在今后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还必须勤于学习,多加尝试,才能逐步得到课堂的最优化。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篇十: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媒介,加大教学密度,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将课堂内容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综合起来,我尽量做到了:
1、美图为媒,体会意境。
鉴于儿童偏于感性认识的特点,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课堂伊始我运用多媒体配乐展示一组槐花图片,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与文本相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把孩子引领进对新知的自觉感悟中。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非常有效地给学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唤起,对美丽的槐乡赞不绝口,急切地想表达自己对槐花的欣赏。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水到渠成,使整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2、读、品、悟结合,拓展思维,丰厚语言积淀。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是我整节课的一个“切入口”,通过这个切入口,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五月是个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最快乐的季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形象、情境创设、抓关键词朗读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借助色彩鲜明的幻灯课件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在“‘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部分教学中,为了感受如诗般的语言,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改变原文的句式,以诗句的形式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文本细读中,我扣住“浸”“飘”“熏醉”“塞”等这样的关键性词语引发学生想象。我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创设情景表演,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文字不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它已被学生内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在情境对话中进行语言的表达与训练。
3、善用空白,拓展学生思维
另外,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作者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利用这一点,我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原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4、拓展延伸,表达槐乡美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文本的介绍是有限的,学生对课文的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眼界需要拓宽,对这热闹的槐花节更需要通过视听感觉去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年级学生的语言需要模仿,在前文诗句的描写上是一个训练的点,此处设计重在激发学生的语言再创作,思维的碰撞在创作中闪现火花。
5、推荐阅读,激发探究意识。
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将文本延伸到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槐乡的孩子》,将语言的积累由课内转向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可能由于课堂密度较大,对有些地方的处理还不够扎实,比如在处理从“小姑娘飘到哪里”中体会到什么时,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差错,教师的引导费时费力;还有在让学生发现诗句形式与原文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时,很多孩子只是就内容方面发现不同,可能是三年级学生对这种形式还不够了解、熟悉吧,我在引导时目标性也不强,较为散漫,教的不够实。诸多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步得到完善,力争做到扎实、高效,在多媒体音效与图片的催化下,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