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赶海》教学反思篇二:
一、情境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学生是踏着《大海啊,故乡》的音乐走进教室的,这支歌旋律优美,学生仿佛跟着小作者回到了童年,一起来到大海边赶海。正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我立刻将学生带到学习第二段课文中来,唤起学生对大海的渴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紧扣趣事,再现有趣的场景
文中主要讲了4件有趣的事: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我主要想通过读读、做做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我先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把你的感受用读书告诉我们。因为每个孩子的感受不一样,他们喜欢的事情也各不相同。当学生读完摸海星这一段时,我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海星,主要是想告诉他们海星表面有一层石灰质的刺,所以摸得时候要慢要轻。学生再读这段时就读出了趣味和自己的感受,根据他们的动作立刻引出一个成语“小心翼翼”。学生在读中做中理解了文本,既读出了感受又积累了成语。
三、读中感知,读中悟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每一点体会都鼓励他们用读体现出来,真正做到了读中感知,读中悟趣,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三年级的课文没有那么深奥,大部分课文学生读读就能理解,但要让每个学生读出感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内心,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入其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发挥想象,引导说趣
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插上想象的翅膀,思考:那么多人来到大海边还有的人在干什么呢?海滩上的人们有的……有的……有的……,课文第二段写了几件有趣的事?分别是、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和我们分享分享?这样设计主要是想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学会积累语言。
《赶海》教学反思篇三: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当引导学生学抓螃蟹和捏大虾时我指名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上讲台表演,随着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动作,为课堂增添了活跃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赶海》教学反思篇四:
《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抓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趣”字,让学生感受到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教学时,最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趣”。
我在教学重点段时,紧紧抓住“趣”,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趣,组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赶海的经验,抓重点词句体会有趣情景。
《赶海》一课在运用词语方面非常准确、传神,朗读指导时,也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到“趣“字,我抓住一些主要的动作词和语气词去引导学生,如:“摸呀摸呀”、“嘿、咦、哦”等,从动作上感悟用词的准确性,从语气词中理解意思,体会“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有时为了使朗读更到位,会出示图片让学生边想象边读,使原本空洞的画面变得真实而亲近,学生的朗读自然有画面感。
《赶海》教学反思篇五:
第一次读到《赶海》这篇课文,我就被文中描绘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住了,爱不释手。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精心设计,紧紧围绕“趣”字大做文章,时时,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后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从小组建设上来说,小组建设不成功,只是形式上的小组,小组成员不明确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在组内的职责,任务分工等等都不明确,导致小组学习不充分,交流展示不成功。所以接下来,要在小组建设上下功夫,从基础入手,先培养小组组长,有了得力的组长,小组学习便有了领导,有了组织。
第二,任务安排不合理,这次讲课我把策略性的东西放到了任务中,比如让学生“放声朗读”,这样的话,任务就不清晰,不明确了,而且我在策略方法上限制了学生,让学生去找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分别是哪一个部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权,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批注感受,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我才用了朗读体悟法,但是引导不到位,我只是让学生抓住语气词,读出感受,但忽略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词语,才能走进情境,才会有真情实感,这节课还是太重视形式了,缺乏实质内容。
第四,我们既然在构筑学生课堂,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多做,可是课堂教学中,我还是说得多,学生动手少,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批注感受时,学生没有动手,还是平时练习的少,所以以后应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努力。
第五,自身素质不够,引导不到位,没有把学生引入情景,因为自己没有先走进去,而且,表情太严肃,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深沉。
第六,板书设计过于简单,只呈现了上节课的内容,没有把本节课体现乐趣的东西体现出来,应在完善。
《赶海》教学反思篇六: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趣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文字充满童趣,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激情入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并伴随着PPT自动播放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品读感悟。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便让学生读趣、找趣、品趣、演趣,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敢说、敢评、敢演。
3、学习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方法融入课堂之中,指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读书,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感情。另外读书不仅要注意到叹词、动词等重点词语,还要注意到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4、读写结合,培养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在这篇课文里,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不少,如课文起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首尾呼应”,课文中许多动词用得也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还有描写事物时运用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根据三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和任务,采用读写结合方法,设计了围绕“有的……有的……有的……”小练笔。
二、做得不足的方面:
1、最后的小练笔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说了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我没有挺清楚,没有做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重点段落指导过于详细,以致于教学设计没有完成,后两段的“首尾呼应”没有讲到。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赶海》教学反思篇七:
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限乐趣,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2—5自然段,按活动的时间顺序具体记叙了“我”的一次“赶海”的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运用多媒体,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上课伊始,播放《赶海的小姑娘》这一视频,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将孩子带入情境。这一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产生阅读期待。指导学生交流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趣时,没有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按部就班,而是利用多媒体操作的灵活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使学习变得更容易理解,更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展示螃蟹、大虾、武将等多幅图片。特别是在讲解“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时,在投影左边出示张牙舞爪的大虾图片,右边出示身穿盔甲威风凛凛的武将图片,形象地展现了大虾与武将的相似点。
二、整体把握,重点品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中,牢牢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注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体验赶海的乐趣。
以读为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个人感受、体验,努力做到理解地读,感悟地读,读出味、读出情。
品词析句。《赶海》这篇课文有趣就是文中的“咦”“嘿”等语气词,它不仅蕴涵丰富的情感信息,而且还具有韵律的美感。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感受摸海星、被螃蟹夹、被小虾逗的乐趣。作者所表达出的“开心”“紧张”“恍然大悟”等尽在朗读体验中。
迁移训练。在品读之后,随即出示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恰当运用语气词和动词的妙处。
解读写作特色。在进行字词句段的解读时,也兼顾写作特色的教学,总分结构、动作描写、有详有略、首尾呼应都点到了。这使学生在做设计的课后作业“模仿《赶海》这篇文章写童年趣事”有法可循。
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设计内容较多,中间环节略显拖沓。教师说的过多,引导不够,在讲“抓海星”、“捉螃蟹”和“捏大虾”三个场面的时候面面俱到,使得第三自然段花时间过长。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只将一个场景,后面的场景让学生自己来说,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2.三年级学生,我的课堂用语还是不够贴近学生,语速过快。比如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语言比较活泼,教师语言也应该活泼亲切一些。这点我没有做到,所以前半节课课堂略显沉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自身语言的训练。
《赶海》教学反思篇八: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