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一:
读《少年王勃》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学完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起点走,每次习作,给学生这个时间。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在习作指导中,我们老师说的太多了,自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好,其实课堂上还有好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老师传递的信号无法打通学生的大脑神经,所以最后还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写。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习作,离不开孩子大脑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我们在每一次习作中,其实也有许多学生是这样的,他们的大脑也是拒绝思考,虽然最后也完成,多是应付之文。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中,我们应该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当然这也课还有着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说,这一课的学习,其实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一种铺垫,为以后建立一个情境,为以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二: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滕王阁序》。质疑:《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课文,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再在配乐朗读中,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轮读检查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有的填“文思如泉”,有的填“胸有成竹”,有的填“笔走如飞”……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将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交流时发现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引导学生分别读第二、第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表现和王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共同总结课文,明白《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领略到少年王勃的才华。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三:
自己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就想寻找一个点,突破这课的教学难点。把什么作为本课的教学点呢,最近在学习写人的文章,《菩萨兵》这一课时写朱德总司令,朱德总司令为民着想,《李广射虎》这一课讲的是李广,李广神勇无比,而《少年王勃》这一课,我准备在王勃才气上做文章,课堂上,我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方式,读通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一处,让你感受到了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并能说明理由(www.guaze.com)。之前我还在担心,四人小组的时候,孩子们不会说,其实做任何一个尝试地时候,都需要大胆,我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随机抽了一组,让他们来说,其中只有两个小朋友能够说出答案,另外两个小朋友在平时的课堂上是不怎么发言的,但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之下,竟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其实每个孩子不是不会说,只是有的时候,哪些成功,能言善道的孩子的光芒遮住了他们,反思,要让每个孩子都融入了整个课堂当中,不能让整个课堂上,总是那几个孩子在唱主角戏。自主合作探究最主要的是能够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能交流出自己的看法,使得整个课堂不是那么地沉闷。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四: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谁都不敢在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随便写文章,怕写得不好遭人耻笑。)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同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3、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从“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4、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从千古传诵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气。)
6、最后,在学生理解王勃很有才气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出类拔萃、后生可畏、笔下生花”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本节课,我抓住“才气”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得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总之,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五: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本课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在上课开始,我直奔重点,将文中的两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词教学结束之后,我又抛出问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一句诗,你们能动笔在文中划出描写这两句诗意思的句子吗?将学生的思维带回到文中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例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在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会用心地去读,自然而然达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在读句子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再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边看着图片,一边再读句子,这样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会更深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六: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后要求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固我把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要采用边引导学生吟诵边发挥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课文所表现出的壮美秋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佳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要求学生不能把句子读破。对于“长”的理解是辽远、辽阔。另外我还加强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迷人的秋景部分。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我再边检查边指导。“凝望”说明王勃已经被江上的美丽秋景深深吸引住了。“天水相连”一句,可以采用末字拖长音,读出一种连绵不断的气势。利用图片、音乐等,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象江水的宽阔,天的辽阔,水天相接伸向远方。
就像《李广射虎》这类的文包诗,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赏景中感悟。适当的时候还可通过范读,借助插图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篇七:
3月25日上午第一节,我听了我组青年教师陈河娟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第二课时,听后感触颇多。
《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陈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她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她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
但我感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相关意境图的出示太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诗句出示后,应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上可能画了哪些景物。在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图,让学生欣赏,图文对照朗读,这样设计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