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一:
《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二: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脍炙人口。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读不厌。教学前,我认真钻研了教材,明确了本课理解感悟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对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描写中,看到一个云遮雾罩的庐山,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及其神秘的色彩,从中得到愉悦,受到美的感染。讲授这篇文章,我主要抓住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两大特点分析。
一、谈话导入
庐山风景秀丽,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说起庐山,你们想到了哪些描写庐山的诗句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二、借“画”激趣。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教学第二自然时,我提出了"谁能画出云雾的千姿百态,画出云雾的美"这一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课文的探索中去,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的想法.他们时而朗读,时而与同桌小声讨论,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利用肢体语言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通过绘画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画画时,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由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绘画能力薄弱,画出的云雾不能让人体会到云雾的体态美.如果我能利用多媒体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学生可能会对庐山的云雾留下更美的印象.
三、模仿例文,发挥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然后到文中去找一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而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还有许多变化.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用"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的句式来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
四,抓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这时再进行背诵大背诵,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我还有好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上对时间分配不当,前松后紧;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老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语言不精炼,还需再锤炼。作为一名教师,今后应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辨、争论、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三: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写景文章了,同样了跟第二课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课伊始我首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组图片领略一下景色秀美的庐山,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得享受去感受庐山。本课也出现了许多的生字词,比如说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一泻千里等等一些词语,从字面上孩子也不是能够理解,因为这些词语大多数跟现实生活扯不上多大的关系,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那么死板了记住词语的意思,还又能形象的记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于永正执教的这篇《庐山的云雾》,于老师对于这两个的词语的处理,是运用动作,表演,让孩子形象地去记忆,今天在课堂上,我实施了一下,孩子们都很活跃,看着表演哈哈大笑,有的孩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地配合,大声的说,表演的不好,没有办法,只能让再请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很好,虽然演技有待提高,但是也让全班孩子从他们的表演中领略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我想孩子们肯定记住这样两个词语。
也有不足之处,凡是这样的表演课堂,孩子们都很难收住,这也是我困惑之一。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对各个环节用的时间不匀称,在第二段就花了大多的时间,在补白的地方孩子们都像傻眼了一样,好像就没有办法说出来一样,是不是跟平时的课外阅读有关呢?课外阅读少?还是我本身没有激发的好?或许都有这样的原因吧,还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五:
本课中作者以优美的语言,采用比喻和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节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许多学生并不是经常出去旅游,所以在教学是,我充分做好了课前准备,收集图片,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
上课之前,我已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放手,出示自学要求后让学生自学课文。通过后面的检查,我感觉效果很好,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以后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精讲完课文内容后,配上音乐朗读全文,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升华感情,因此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六: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好后,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并说清分别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象。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通过“随风飘荡”、“四蹄生风”、“漂浮”来体现云雾的动态的美。针对此段中的省略号,我小黑板出示了句式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由于上节课学生观看过多媒体图片,加之平时阅读量比较丰富,因此有的学生讲得非常好。如:刚刚还是星罗棋布的岛屿,一转眼,就成了威武凶猛的巨龙等。最后总结了全文: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积极发言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但是课后想到,我还漏掉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来自己来总结全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指导背诵,只能下节课讲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七: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庐山云雾的美,我采取齐读、自由读、师生互换合作读等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描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时候,通过比较句子,找出能感受变化之快的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段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和变化之多。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头”的“白色绒帽”,“半山”的“玉带”,“山谷”的“茫茫大海”以及“山顶”的“天幕”,更看到了“九天银河”“一缕青烟”“四蹄生风的白马”。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没有及时给出学生相关的图片、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八: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来展开教学的。师生共同学完第一自然段,明白庐山云雾的神秘后,出示自学提示:1、自学1、2自然段,看看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2、仿照2、3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写一段话。
学生开始自学做批注,在有感悟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其次,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先汇报庐山云雾的第一个特点是千姿百态。然后展开具体分析:有的学生说:本段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把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有的说:这段从庐山的山头、山腰、山谷、山峰不同的位置讲述了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有的说:这段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来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的。还有的说:我们组是用画简笔画的方法来学习的,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了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再次,汇报庐山云雾的第二个特点:瞬息万变。有的说:这段把庐山的云雾比作:“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有的学生说:从“刚刚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看出了庐山云雾的变化快。还有的学生对省略号进行了补充,如:刚刚还是一群群绵羊,一转眼,就成了一头威武的狮子。然后,引导学生读出庐山云雾的变化快。最后,升华总结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整堂课,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课堂气氛很活跃。他们主动参与,互相补充。在了解到庐山云雾特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这课教学的一个缺憾是,时间紧,没有准备好相应的课件,写景的文章让学生多看些图片,会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