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一: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小朋友们自身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扮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身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扮演出自身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身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扮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身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在教学本课第二环节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沛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扮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扮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身的阅读感受。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预设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乏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充满童趣,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课文围绕着“小稻秧脱险”的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写小稻秧怎样遇险,第二大部分写小稻秧如何脱险,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首先努力创设学习的情景,采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利用电子白板的气球模板复习词语,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了。然后,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我在执教第一部分:脱险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如“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蛮不讲理”等,采用了读讲议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执教第二部分:脱险的内容时,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对城里的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喷雾器”“除草剂”缺乏感性认识,老师要充分考虑学情,事先准备好实物图片、资料介绍(文本、图片、录像、课件等)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困难。这一部分的教学仍要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www.guaze.com),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再如文中的“纷纷”一词练习说句子时,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如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也会有它的差异。由扶到放,由内而外的课堂延伸显得很自然。
教学的最后,我推荐了两本好书,把课堂推向人文、科学教育的高潮,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人文教育,也使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力图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展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还有遗憾的地方,我在后面的说话练习中,我的引导不够,导致孩子们说得都非常简单。在教学中,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注意引导孩子们能说得更具体,抓住动作和神态来说。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继续关注表达,充分表达,让关注表达成为自己的教学自觉。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三: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再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纷纷“等词,这些词语与全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有助于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因此我不马上解释词义,而是让学生反复的读课文。自读课文四五遍之后,时机成熟。我请一些同学根据自己读书时对课文的理解来跟着老师一块儿表演,用动作表现词语的意思。原来明白的学生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内容,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了。
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在文中的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险的无奈。可见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才实现的。一句话,就是要“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四: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这篇文章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学习些农业科普常识,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谈谈我教这节课的优点:这节课我注重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我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完成的。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的表演,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让一些学生朗读、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让学生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但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衔接不足,过度太长。
2、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间太多,后面用时间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3、让学生表演时台上的学生和台下的学生没有组织协调好,过多的关注台上孩子,对台下大部分学生没有着重安排。教师要关注角色基本特点,如课文中的提示语和语言中的标点符号,没有很好引导孩子学习。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停探索不停学习,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五:
我所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作用。全文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考虑到三年级儿童形象直观思维占优,情景创设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贯穿课堂始终。而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整体感知、读通、读好。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根据题目猜内容,然后带着问题读书,获得初步感知,再让学生读词语进而读词语所在的段落,目的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描写杂草的词语,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很多不多不足:写字时间不足,指导写字时只关注到记字的方法,但没有指导如何写美观,也就是记字方法的传授缺少对书写的指导价值。另外,问题设计值得推敲,指令还要更加明确,增加思考价值。
课后,几位专家的点评也让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以及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产生了思考,为此我将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沉淀!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公开课《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有得有失,具体如下:
成功之处:
1.由于本课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里面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拟人的表达方法,这些都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很乐于表演课文内容,所以孩子们课前知道本节课的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表演,多数学生都作了努力。大家在组内认真读文,精心分工,最后确定角色,大家自导自演的课本剧也就诞生了。因此,课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就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能脱离课本,到台前大胆演绎课文内容,并加上了相关适宜的动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说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好。
2.教师根据课上孩子们的表现能够灵活处理教学,这点较先前也有进步。说实话,在上课前,要预估到孩子们课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我真是说不准。这节课上,当学生谈到小稻秧遇险、脱险时文中写到的词语时,我一方面帮助着孩子们板书,另一方面还不失时机告诉他们,这些就是表演课文的关键地方,大家要引起重视才行。这点强调也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
需改进的地方:
1.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起初展示的方式较单一。为了避免展示小组上台展示时,他们自顾自地展示,下边的同学参与不进来成看客的情况出现,所以我向同学们建议可以将你展示的内容变成问题的形式抛给大家,这样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去思考,但结果并不如愿。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台上的同学问不清楚,台下的同学听不明白,只是傻傻地等待着,教师圆场效果也不佳,总之,我感觉学生的思维不要过多的干预,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2.多一些客观分析,少一些主观猜测。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也是课前临时想出来的,我只是主观感觉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如能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板书出来,这样小稻秧遇险、脱险两部分内容对比就明显一些,这样学生对内容把握也较好些。但关于孩子们平日里写粉笔字太慢也写不好的情况,我丝毫没有顾虑到,所以课上学生板书时出现位置乱安排、板书不认真、内容没写完等情况,这些都归于我事先考虑不周,没有根据学生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的缘故。
每一节公开课都可以让我的教学能力得以历练,我要把握好每次的机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七: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一、在教学时,我将课文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首先,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
二、活动表演,模拟情境。
瑞士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强调“高度活动”的观点,阐明了活动有利于智力开发的科学结论,它的特色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时,我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让一些小朋友上来表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如果说那只是锻炼了一小部分的学生的话,那么后来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展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高超教学境界。
三、注重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做人。
文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喜欢读这些文字,并且读得很有感情。我抓住时机,对人物品格进行了感悟。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因势利导,我相信一颗颗小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三步导学”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当好"导演",为学生搭设“表演”的舞台,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在本课激情导入环节我创设了两个学习的情景:1、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人物呢?2、说话感知课文内容,你能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两个情景的创设使他们整体感知课文,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
二、民主导学,尊重个性体验。
学生学习活动是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节课上,创设学习情景后,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可以说,可以读,可以演,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学习是轻松快乐的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所以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还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检测导结,强化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标上说,“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用动作、形态或者其它方式来创造性地读课文,这是我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中的一次尝试。这节课检测导结环节,我通过:1,复述课文,加进动作谁能够不看书把这个童话故事讲出来呢?2、小组合作,把课文排成课本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就会更加乐意勤奋地学习。在学生眼里,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读和写,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的探索,新的考验,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获得成功的美好经历。
“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我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根植于文本,为学生们创造性学习汲取素材,为学生们创造性理解提供源泉,让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发表创造性的见解;让他们的灵性在创造中得到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篇九:
早上第二节上完这堂课,针对我的教学设计,以及面对这堂课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作了以下的一些还不是很成熟的反思与思考:
一、理解童话句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是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刚开始我在Ppt上呈现了我所归纳的四点科学知识,(1)杂草会与稻秧争营养;(2)稻秧缺少营养会病死的;(3)除草剂可以杀杂草;(4)除去杂草后稻秧可以健康生长。我认为如果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几点可能有点难度,所以老师先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中去找相应的句子。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很能考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而学习任何东西的第一步都需要是理解。在这堂课中,几个学生相继找到了对应的句子,我再顺势一句句指导朗读。对于一个学生围绕“杂草与稻秧争营养”这个科学知识找的句子: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学生对于这句话的朗读不是很有感情,我就相机指导要读出凶一点的样子,在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示范下,他读的一遍比一遍好,这也是我这堂课需要达到的一种朗读的提升目标。
二、初步认识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对话。
这篇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很生动,特别富有个性,所以要理解对话,读好对话,在对话中领会人物的特点很重要。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写作文了,每次作文关于人物对话的部分,有很多学生不是写得平平淡淡,就是写得有点乱,有的甚至读到最后不知道哪句话是哪个人物说的。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我在课堂上抓住“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提示语,再抓住提示语读出感情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这样一个示范,学生对于提示语就有一定的概念,再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划出文中其他的提示语,检验他们是否真学会了。根据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学生能比较正确找出提示语,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追问,从提示语中你能读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当时人物说话的情境。在交流“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这个提示语时,让一个学生做这个抬头看天的动作,她就慢悠悠地抬起头,并没有体现警觉,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让她明白这个词,就试着“求助”其他学生,问他们警觉什么意思,没想到有个同学脱口而出说警惕,我就马上让他来演一演,发现他表情是到位了,可是动作还不够,于是又让另一个同学在他的基础上来演一演,这位学生就演的非常好,头抬起来,迅速地左看看右看看,我其实不知如何总结他的表演,就让大家回过头去再看看他的表演来体会这个“警觉”的意思。同学们看了之后很开心,后来在齐读时也较好地读出了警觉的意思。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启发,当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向学生解释一个词时,可以放手给学生,从学生身上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在这个板块,我花的时间比较多,教学对话有点拖沓,导致接下来本应是重点板块的朗读环节时间不够。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前后变化
怎样判定学生的朗读水平呢?课堂上通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评价,一般也是以口头评价为主,比如真棒,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感觉。这次在张校长指导和我们组内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我呈现了一张朗读打星表,将朗读标准描述出来,并且让学生知道打星依据,从而去点评自己同学的朗读。在根据得星数评价优良时,由于疏忽,星星数没计算正确,导致操作的时候有点问题,还有就是时间不够,有几个同桌没有打好星。最后也是以全班齐读草草收了尾。时间掌控方面还需要好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