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篇一: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出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的动态图象情景,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篇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慢慢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
在上次的第8课学习中,我教会了孩子们怎么去概括课文,首先要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然后想一想,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一些什么,结果如何,只要把这些说清楚了,也就能说清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孩子们去学会讲一讲这个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印象中,讲故事就是进行背诵课文。首先,老师要告诉他们背诵课文可不是讲故事。讲故事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怎么讲呢?教会他们方法。提炼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抓住关键词,根据段意和关键词来说一说你的故事。先让学社自由的去说,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
然后指名说一说。刚刚教授了新的方法,孩子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给孩子们时间说,放心地让他们说。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还是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的。只要相信他们,他们就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篇三: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做最科学、合理的选择。学习这篇故事的时候,学生们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很感兴趣,所以朗读时也是情感丰富。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评价一下,你认识了什么样的小猪?什么样的小牛?什么样的小猴?孩子们的答案都出奇的一致:贪吃的小猪、勤劳的小牛、聪明的小猴。这让我有些意外,也很恐慌,现在的孩子对于是非的判断还是那么纯粹,但是我没有急于否定他们,也没有给出什么见解,只是反问了一个问题:看来,大家对小牛、小猴的评价还挺高的,可是小猪真的就是贪吃的小猪吗?这个问题,我放到了第二课时再进行理解。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表面看小猪很贪吃,拿到麦子想到的就是吃,但是他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还知道感谢土地爷爷,慢慢的,学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猪也挺勤劳的;有的学生说:小猪真厉害,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懂礼貌的小猪······课文最后,我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果是你,面对一口袋麦子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大部分孩子做出了和小猴一样的选择,也有和小猪、小牛一样的,不过个别孩子的答案让人惊喜:我会吃一部分、种一部分,这样既及时吃到了美味的食物,也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篇四: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小猪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www.guaze.com)。”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再送它一袋麦子,让它做出更多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这里点点头代表了土地爷爷对小牛的一种认同感。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抚摸这个动作代表了土地爷爷对小猴的一种什么呢?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出示课件,推贤榜和编儿歌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这两个环节来整体回顾一下课文,使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最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创新学生的思想。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篇五:
《三袋麦子》讲了过年的时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最后只剩下半袋麦子,土地爷爷对此“点点头”,认为小牛“节俭”;而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获得了丰收,土地爷爷忍不住“抚摸”小猴,对小猴的聪明、能干给予赞扬。
土地爷爷在拜访中看到了三个小动物的差异,但他宽容地承认贪吃的小猪憨厚可爱;死脑筋的小牛勤俭;做事聪明,但欠科学的小猴能干。他允许、欣赏、享受小动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是赏识教育。
其实,小猪、小牛、小猴三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不同的态度。小猪就像课堂中那些不够聪明,做事无脑,平时勤奋不足,懒惰有余的后进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时学习踏实,老实本分,聪明不足,勤奋有余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资聪慧,思维活跃,聪明有余(或踏实不足)的优等生。平时的我会因为“小猪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评学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为“小牛保存麦子,最后剩下半袋”而教诲学生凡事要动脑筋,不要死脑筋;因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东西,会苦一年”而告诉学生做事要踏实些,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毫无疑问,我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他们更喜欢像土地爷爷这样的老师,因为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小动物),都给予了不同的赏识。
和学生共同学习了《三袋麦子》后,我发现对待学生的不应该是抱怨,更多应是赏识。因为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个孩子的心灵。愿赏识成为每个教师对待孩子的心态,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