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学反思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时间:2016-11-12 11:2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一:

  卖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教学后,我觉得有些可以反思一下。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的词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枓。我有意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外,我还提前在板报上提出了中非友谊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讲一讲非洲大瀑布给自已留下的印象,中非人民有过怎样的交往。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

  注重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我在这课的教学中的又一个成功做法。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重视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词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突尼亚大瀑布,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课前我在黑板报上登了这些资料,起到了帮助,有的学生在课外也搜到了一些,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会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的心情。为少年真诚地赠送木雕作好铺垫。

  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那个少年当时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爸爸、妈妈说过,那条铁路是中国人帮我们修的,那个电站也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最好朋友。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夸夸这位黑人少年,让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总是在缺憾中进步。这节课的最大缺憾有两点:在学生找不齐与“遗憾”相关的句子时,我没能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准确找到句子。在学生有一部分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时,我显得无计可施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二:

  一、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这一课中,出现了一个中心词“遗憾”,这里有“我”的遗憾,也有少年的“遗憾”。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少年的遗憾,整个教学我也是紧紧抓住“遗憾”这一个词语展开的。在回顾好旧知后,我直接让学生去找出在“我”遗憾的同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最后当少年时候还带着遗憾呢?沿着这条思路,联系上下文,通过少年言行走进少年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质疑问难,有效拓展

  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读这篇课文,学生的对非洲人民的友谊无法理解。所以当学生读到少年猜测道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马上提问:“在这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有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的游人,少年为什么偏偏猜我是中国人呢?学生就大胆地进行了种种猜测,看得出少年对中国的熟悉,无形中为后面的拓展资料做了铺垫,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到“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马上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马上产生疑问:少年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偏偏对我是中国人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呢?这样,我就顺势出示有关中国无私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友谊,对少年的遗憾得到更深的理解,层层推进,学生们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三:

  效率就是生命,高效课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重点要求。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我一直在实践,一直在实践中反思,有以下一些体会:

  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所以,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的40分钟才更为有效。学习这课时,学生在独学时,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即:学生在独学中了解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感受到美、知道了木雕是非常有名的工艺品,明白课文内容写“我”想买木雕因木雕沉重路途遥远而放弃,而小男最后却送了一个“我”打算买的一模一样的木雕,表现了少年的美好心灵。

  其次,学生收获了没有——这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在学习本课中,学生在群学中各抒己见,纷纷发现自己的意见,学生是有收获的。

  再次,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本课中,理解“我”的遗憾与少年的遗憾,及两处描写木雕“沉甸甸”的句子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我”的遗憾是因为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能将自己喜欢的非洲的工艺品带回国留作纪念而遗憾;而少年的遗憾不仅是因为没有卖出自己的工艺品,最重要的是因为不希望“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因为我们是非洲人民的朋友,这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学生在群学的讨论中难点迎刃而解。对于少年说“我们是朋友”的理解通过资料补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最后是品读感悟。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对此类蕴涵深刻含义故事,以读为主要凭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www.guaze.com)。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理解了课文内容,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品读感悟进一步升华了感情,这正是高效课堂的意义所在。

  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作为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字词教学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更不能放弃字词教学。学生只有扎扎实实了掌握了语言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课文在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很多是直接表现,因此我告诉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写,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课后让积累下来,相信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在这一节课上,我觉得上得很轻松,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轻松的,也是快乐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要创建的高效快乐课堂吧!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四: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先让学生认读,再通过多媒体出示瀑布和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阅读中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语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而且还学会了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重视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接下来就让学生通过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送木雕部分,运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好文章,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背景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预习本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通过了解这些资料,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于买木雕的少年为什么要送我木雕这个问题不再使一个难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读写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五: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主要讲了“我”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旅游,看中一个象墩子,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专门跑来为我送上一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体现了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一、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这一课中,出现了一个中心词“遗憾”,这里有“我”的遗憾,也有少年的“遗憾”。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少年的遗憾,整个教学我也是紧紧抓住“遗憾”这一个词语展开的。在回顾好旧知后,我直接让学生去找出在“我”遗憾的同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最后当少年时候还带着遗憾呢?沿着这条思路,联系上下文,通过少年言行走进少年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质疑问难,有效拓展

  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读这篇课文,学生的对非洲人民的友谊无法理解。所以当学生读到少年猜测道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马上提问:“在这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有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的游人,少年为什么偏偏猜我是中国人呢?学生就大胆地进行了种种猜测,看得出少年对中国的熟悉,无形中为后面的拓展资料做了铺垫,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到“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马上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马上产生疑问:少年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偏偏对我是中国人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呢?这样,我就顺势出示有关中国无私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友谊,对少年的遗憾得到更深的理解,层层推进,学生们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以读带写,流露真情

  在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时,我引导学生找描写非洲少年言行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学生抓住了关键的句子和“小、一模一样、连连摆手、不要钱”等关键词,通过个别读,齐读让学生们在读中体会少年送木雕的原因,感悟少年的真诚和友好以及懂得知恩图报的美好心灵。读到这里,学生们也情到深处。我马上抓住这个良机,设置一个小练笔:真情赞美,夸夸这个黑人少年。有的是这样写道:“黑人少年,你真善良,为了不想让那位夫人不留下遗憾,特地为她送上一个小象墩,真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有的这样写到“你真好,为了感谢中国人,还送给了夫人一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好让她带上飞机,让她如愿以偿。在你身上有一种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让他们体会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友好。

  预设往往是美好的,但是整堂课教学下来,有很多地方还不到位,比如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欠佳,对于有的学生的回答应变教学机智不够,看来需要在平时多钻研、学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的词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枓。我有意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注重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我在这课的教学中的又一个成功做法。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重视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词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突尼亚大瀑布,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课前我在黑板报上登了这些资料,起到了帮助,有的学生在课外也搜到了一些,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会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的心情。为少年真诚地赠送木雕作好铺垫。

  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那个少年当时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爸爸、妈妈说过,那条铁路是中国人帮我们修的,那个电站也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最好朋友。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夸夸这位黑人少年,让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总是在缺憾中进步。这节课的最大缺憾有两点:在学生找不齐与“遗憾”相关的句子时,我没能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准确找到句子。在学生有一部分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时,我显得无计可施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七:

  今天要教学《卖木雕的少年》,课前和雷老师讨论了一下。雷老师已经上了这课。她说:“黑人少年怎么知道我是中国人,他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应该是上学的年龄,怎么会在这里卖木雕呢?”这个问题问下去后,孩子们猜测不到为什么?然后补充了非洲人民穷苦的生活状况。他们看到非洲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缺医少药,疾病缠身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后,了解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情况。接着介绍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非洲的支援,派去医疗队,给非洲人民建了39所医院,39所学校,还帮助他们修建了坦赞铁路,并有中国人为了修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等。通过对比孩子明白了,因为中国人的帮助,非洲人民都知道,包括这位少年,于是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上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目标,做了这样的设计。目标一是积累文中11个四字词语。目标二理解非洲少年对中国游客的情谊。于是我这样做:

  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11个四字词语,让孩子们读一读,结合图片分别理解:第一组词是描写大瀑布的;第二组词是描写木雕的;第三组是描写人物的。孩子们很快的掌握并了解了课文的前半部分的内容。

  其次,我让孩子们读一读描写我和黑人少年第一次关于木雕的接触,从“爱不释手”这个词读出“我”对木雕喜爱,从黑人少年的两次劝我购买,读出他希望我能带回一个木雕工艺品。

  再次,以“您是中国人吧?”这一问题,导出,黑人少年为什么认为我是中国人,他为什么对中国人感兴趣?孩子们此时愣住了。于是顺水推舟作了开头黑雷老师讨论的话题。果真孩子们很快的就体会到了中非人民非同一般的友谊。

  最后升华体验。少年送我的象墩和我自己看到的象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能回答,形状一样,但是大小一样。那我早上那么喜欢,为什么不买个缩小版的呢?”应该是没有吧!“那现在为什么又有了?也许是这个少年赶制出来的。出示练习:黑人少年为了能赶制小象墩,也许();也许();也许()……此时孩子们就思如泉涌。有的说:黑人少年为了这个雕刻小象墩,也许(手被刻刀割到,鲜血直流也顾不上粘个创可贴);也许(有很多的游客要买其他的木雕工艺品,黑人少年都没有顾得上招揽生意);也许(为了赶快完成小象墩的雕刻,黑人少年都忘记了吃晚饭);也许(黑人少年手都很酸了,都顾不上休息);也许……,孩子们说了很多非常合理的分析。

  相信此时,孩子们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对中非人民的友谊已经不用再老师多费口舌了。

  今天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还是比较满意的,觉得孩子们真正的都在课堂里,自己也似乎上得特别的投入。

  有待该进的地方是:学生在读了描写了木雕工艺品的句子后,可以让大家说说:朋友们的推荐木雕工艺品,是否真如他们所说。这样对于木雕的栩栩如生和“我”的爱不释手能有更深入的解读。

  投入的上一篇课文,感觉真好。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