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教学反思篇一: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二是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我在学习完课文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是谁的功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但是,我们身边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以自己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的对。父母的教育也成问题,娇宠子女。学习此文后,我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向克莱蒂学习,做个宽容他人,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吵》教学反思篇二:
《争吵》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重归于好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小学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今天是我上的第三次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课文内容,第二节课主要讲生字词。
在第一节上课的时候,因为这一课和我前面讲的课的类型不同,对教案也没有做到烂熟于心,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底气不足,还是会紧张,以至于说话有些磕磕绊绊。而且上课时我的声音可能有点小,对同学们有些不懂的地方引导的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同学们的表现不太积极。对于时间上,这一节课课堂上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拖延了些时间,加上对教案熟悉程度不够,使得本来想在这一节课上完成的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本来是想将课文内容处理完的,结果进行到要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就打下课铃了,当时脑子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在结尾引到下一节课就生硬的草草的下课了。
在下午的第二节课上,我想要同学们根据所学的这篇课文,讲一件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并想一想以后要怎么做。但是可能他们并不想要说太多自己做过的不好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想要举手回答,所以我让他们小组讨论,一是想要延长他们思考的时间,二是想要活跃一下气氛。可是这一环节进行的时间有些过长了,使得后来同学们已经远离了主题,开始乱了。后来请孔令举和孙正宇同学表演完他们的情景剧时,孔凡琪他们那一组也是想要上台表演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他们上来,也忘记了和他们解释,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了,我觉得我当时没有处理好这一件事。在学习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的时候,直接就显示的是这几个字,没有出示它们所在的词语,可能同学们直接接受起来会有些困难,下一次我会注意让同学们先通过课文中的词语来学习这些字,让他们的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时候,是同学们指出哪里我说了哪里,没有做到把一个字要注意的点直接说完,再进行下一个字的学习,这一点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除去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我还有好多方面需要继续学习、改进。
1.对学生评价不够,有时候就只是一带而过,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是我自己在评价,没有让同学来评价、借鉴和学习。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对于今天有些同学没有预习好这一现象也没有做出批评。
2.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
3.小组讨论时间设置过长,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致使学生后来写生字的时间不够。
4.在朗读感悟环节做的不好,往往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应该有的感情去读。
总体来讲,这节课是顺利讲完了。对于以上这些方面,我还要多多注意,继续努力,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争吵》教学反思篇三:
《争吵》一课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大人和孩子不同,在大人眼中豪不起眼的小事,在学生心中却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我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老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告状,课文在人文主题方面,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友谊,懂得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小磨擦。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述,细致地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的知错却没有勇气认错的矛盾心态,“我”对往事的回忆,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父亲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这是课文的精髓,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www.guaze.com)。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争吵》教学反思篇四: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我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我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博莱克他走得这么好,肯定平时付出了比别人多一些的汗水。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他平时练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脚都碰流血了”;“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下雨天,他还在坚持地练习。”……我再进一步追问:“假如我是博莱克,你想对我说什么?”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的理解和说话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讨论时矛盾的心理。我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2—9自然段,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觉得为难呢?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我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队员们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拖儿童队员后腿,不让他去又怕伤害他的自尊心。真是左右为难!”学生体会的不错。
在理解了“这些小伙子”和“这个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后,我拓展延伸,先出示残疾人的图片,配上伤感的音乐,再加上我动情的说词,最后问:“同学们,此时,你能对他们说一句鼓励的话吗?”学生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要放弃。”“我们不要歧视他们,要帮助他们。”……最后我让学生拿出练习本,写一写“你想对博莱克说些什么?检阅完后,博莱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样说写结合,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残疾人的生活不易,及需要我们的尊重与关爱,感情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词语理解和积累中,新课标强调的是联系上下文来感悟。可是我在教学中处理得过于机械,没有让学生带进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次,在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时,除了体会儿童队员的犹豫和矛盾心理,明白下这个决定是多么不容易之外,还应抓住“羡慕”这个词,感受其他队会羡慕儿童队员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羡慕我们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羡慕我们尊重关心残疾人。”“羡慕我们爱团结友爱”……让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上等等”。同时,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评价,尽管从多角度着手,但形式仍然过于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如果在以上环节中,能处理得更妥善些,相信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突出发展性。在学完了这课之后,学生感悟得不错,表达的不错,可是实际行动能内化成他们行为的动力吗?我一直在思索着。
《争吵》教学反思篇五:
争吵一文节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本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争吵的故事,写了两人争吵的前因后果,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告诉我们朋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宽容,体谅,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知错就改,勇于向对方承认错误。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的重点是我的心理变化和父亲所说的话。对于我的心理变化,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那些重点句子,要让同学起来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以便加深对我的心理变化的理解。对于父亲所说的话,更要重点理解,要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除了课文这个情景之外,要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学习课文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办。我觉得除了教学建议里的情感目标之外,可以加上一个自我批评,现在的孩子正缺乏这种能力和态度,这与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关。在讲课过程中,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还有欠缺,对教学实践的把握有待加强
《争吵》教学反思篇六:
近期工作室组织第一轮课例打磨,基于此,我在我们班执教了三年级下册《争吵》一课。在执教过程中,我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再加上工作室同伴们的深入评析,我总结了如下问题:一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字词部分占用时间太多,导致最后感情升华部分草草结束,没有指导到位;二是合作学习部分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导致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三是反馈目标环节,两道“评测练习”,不能很好地反馈本课的学习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重新备课,并在三年级二班再次讲了这一课。
因为课文篇幅比较长,这次,课前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了充分朗读和预习。再加上环节安排上进行了改动。这第二次上课,我感觉课堂环节紧凑了,课堂效果好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我认为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学有所获”。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作了如下改动:
一、字词在预习环节解决,课上以汇报检查为主,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关注后进生的掌握;
二、考虑到本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自主思考就能解决问题,没有进行合作交流的必要,于是把合作环节去掉;
三、反馈目标环节,去掉“评测练习”,再次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掌握目标达成度。
《争吵》教学反思篇七: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课文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字迹也看不清,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他原谅。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接下去的语文课,我让孩子们结合实际,写一件你以前与同学发生争吵的事情,仔细回想一下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听了,有的低头深思,有的迅速拿出笔和纸,认真地写了起来……
学以致用,将语文教学与具体实践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不遇到类似事情,即使同学们课堂上朗读的再好,理解课文再透彻,也可能随着下课铃声的敲响孩子学习暂告结束。然而,正是班内的突发事件,激发了我的灵感。因此,依据新课标与实践结合进行有机教学,应该是我们勇于探索的方式之一。
《争吵》教学反思篇八:
《争吵》这一课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在区教育局李敏主任来视导新教师的上课情况时,我恰好上到这一课,于是也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安排,我给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呈现了我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提高了识字的趣味性。中国的汉字很特殊,不仅有偏旁部首,还有读音字义,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读了又记记了又读,学生的印象一定并不深刻,长此以往还会打消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因此我花心思在“巧记”上下功夫。比如这节课就遇到了“拨”和“拔”两个特别容易混淆的字,我利用这两个汉字的字义和字形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拨”字中间的这一撇就好像地上的草,草长高了我们就得用手拨开它才能发现地上藏着的小秘密;而“拔”字中间为什么没有一撇呢?因为我们都把草拔走了!这样一来,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就不知不觉地把这两个字记住了。
2、注重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呢?我通过让学生找到文章的六个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把这六个要素串联成一、两句通顺的话,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原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难。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节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1、没有更好地把握住中年段的教学目标,四年级的重点应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本课识字教学花费的时间太长。2、在教给学生“要素串联法”时还应照顾到优等生的发散思维,不应仅仅让学生围绕着老师给的填空题打转,可以在后面补充一点: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或句式,请把它介绍给老师和同学。
总之,这节课让我看清了以后探索的方向,更使我深深明白:教学是一棵大树,课标就是它稳固的根基,没根基的树苗是永远也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争吵》教学反思篇九:
《争吵》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重点描述“我”的心理变化,旨在让学生懂得在相处中要互相宽容、团结有爱。
这一课我讲了三个课时,只有第二课时令我满意。开始上课前,我跟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激起了他们的上课情绪,在这节课,我能放得开的跟学生一起学习,感觉很好,即使中间有地方处理的不好,有些地方浪费了时间。
综合这三个课时,我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①上课前漏掉了让学生自由朗读的环节,以至指名读时,效果不是很好。
②对课件和教案不熟悉,造成了脱节的现象。
③对生字词的准备上不够充分,没有想到当大家都不会时,我该怎么帮助他们。
④讲课调理有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没有针对性。
⑤在讲到需要着重体会的句子时,处理不当,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体会。
⑥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己的体态和语言过于死板。
以上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努力做到对课件和教案完全熟悉,积攒自己的语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多下功夫。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