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道理却非常深刻。
开课我就以前两课相联系:第五课和第六课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述说了人们对动物的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七课向我们讲述的确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故事!孩子们听后有些颤动,这句话在他们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展示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和孩子们顺利地学习着。第一课时,我重点指导了几个生字,孩子们的写字效果不是很好。在这方面要急需改善。第二课时,开头和结尾的对比,让孩子们心里有些感触!就此,我将这些感触带到文本中,将人们的行为依依展现出来:请找出小村庄由美丽到一无所有的原因,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孩子们学习、交流时非常地投入,在汇报时能够句子准确,而且朗读的有声有色!
这节课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注意,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这节课我做到了,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趣。
二、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也能互教互学,自己当‘小先生’”。在本课的教学中把学生编排成学习小组,并在学习过程中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每个学生创造各抒已见的机会,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寻找小村庄被洪水冲毁消失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归纳出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后自行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组织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思广义。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在行间巡视,俯下身去跟学生轻声交换意见,与他们平等谈话,共同磋商,并激励他们组组竞争,看哪一组说得好。在全班交流时,鼓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学生沉寂的心活跃起来,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讨论的行列中去。讨论时,每个孩子对问题都有一个基本看法,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就产生争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他们就再回到课文中去,再进行一番钻研,直到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全班交流时,课堂又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达到最佳状态。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在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话所蕴含的道理和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四:
本学期比教学针对我们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及课堂模式决定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重点解决课堂上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及有效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设置、方法指导两个方面的问题。在3月12日,我和三(2)班的新机制教师龙洋洋老师分别主讲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法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和第三自然段感受人们过度砍伐时,我挑选了表现“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四字词语的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村庄的美丽;在读到树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我随机出示了许多工具和家具的图片,学生充分感受到村民对树木过度低效的利用。
二、动画展示法
在学习“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一句时,让图片随之变大,裸露的土地直至布满全屏,形象而直观;在学习“什么都没有了”一句时,随着鼠标的点击,图片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等逐一消失,最后只剩下黑洞洞的背景色,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三、语言描绘法
在读到小村庄美丽的词句时,我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并补充《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森林和《珍珠泉》描写水清澈的句子,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又让学生自由表达“哪些东西都没有了”,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练习了句式表达。
四、语境练习法
在“拓展情境达标训练”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假设说话和一个编公益广告词的练习,在教师创设的各种语境中,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受到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设置上,我选取课文2——4自然段,即寻找小村庄变化的原因的内容,出示学习目标和内容后,让学生按照“朗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感受”的方法学习,并且提示学生可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节课中,不足之处自己感受有这样几点,一是感情朗读还不够,评价方式单一;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不敢大胆交流,特别是学困生,这还需要我今后多加指导,经常训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www.guaze.com)。”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趣。
二、在阅读中感悟。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的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竞被人们破坏成这样,太可惜了。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唉,村民怎么不知道保护环境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机问:“同学们,再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最后,我问:“同学们,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好方法,看着他们一张张真诚的小脸,我相信,有了他们,我们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七: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将本文的主要特点归纳为“言简意赅”,根据这个特点展开了准备工作,在具体执教之后,我从以下几个反面展开反思。
一、中年级的识字教学,“简化”的心理要喊停
学生到了中年级,应该学习的识字方法和技巧都会了,那么是不是已经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新词了,是的,现在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一切不等于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正是由于学生的识字和写字量增加了,所以识字的巩固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葱”的字形、“裸”的读音,“郁”的字义来说都是难点,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仍然做了强调,目的就是加强巩固,让这些难记的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二、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在“泥泞”中走向美好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时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本文的执教中我虽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读,但是我主要进行了默读的训练。在我分析了文本特点“言简意深”之后,我将默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词句是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而默读的特点就是速度比朗读快,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情调了默读的特点“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强调要“在心里读、在脑中思”。虽然刚开始这样的训练,还有点难度,如在课文教学时,我虽然让学生默读课文中三次提到的“锋利的斧头”的句子,但是学生也没有能真正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只要进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默读技巧一定有更多的进步。
三、拓展,在生活中演绎语文的美好
教学的惊喜有时候是在课内,但也还有课外的延伸。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倡议孩子们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做点小事,就在第二天放学后,孩子们通过对环境的调查,觉得家乡的小河受到严重的污染,他们主动做了一个广告牌放到学校旁边的小河边,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和伙伴们清理河边的垃圾。我的心里泛起了喜悦的涟漪。
我想孩子们把我们学习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让语文的精粹浸染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快乐生活,健康学习,我想那么我的语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缺乏环保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小村庄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回顾“美丽的小村庄”,同时出示图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相机问道:小村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们的随意,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在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时,引导学生想一想:都没有了什么?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播放几张被洪水吞没的场面的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
存在不足:1、教师的语言过多,没有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朗读的形式可以再多样些。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篇九:
这节课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趁热打铁:“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再读。
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进行,正是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脉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去实现朗读的多元化,以读促悟,以悟助读。因此,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