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这篇文章,我在三年级两个班分别执教,二班讲完,在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指导下,又完善了教案,在一班又讲了一次。下面说一下我执教本课的感受。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对于北方的孩子出去游玩也很少去小兴安岭这样的森林地带,应该说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小兴安岭特有的美丽,上课伊始,运用电教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他们看得非常投入,被小兴安岭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于是趁热打铁,谈感受引出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内容的时候,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感受“汇”、“浸”、“千万缕”、“利剑”的用字优美时,学生对这些词语难以抽象想像,运用多媒体,学生在享受美图的同时又理解了课文难以理解的词语,一举两得!
二、学习写法,先教后放,循序渐进。
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写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主要指导教学“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通过找关键词和句子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读出感受、积累语言,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两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法体现“教、扶、放”的原则,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三、抓关键词,以读促悟,读中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教学本课时,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如:在指导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让学生加动作读出小鹿的可爱,在情境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导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让学生读出树木的茂盛,并配上遮天蔽日、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的树木,入情入景的以朗读来体现树木的特点。
四、重视积累,学以致用,提升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示范,所以学习秋天的小兴安岭的时候,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我们校园的秋天,出示图片和文字来仿写片段:“秋天,和变黄了,显得。秋风吹来,落叶。这时候,校园向我们献出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到达学以致用,为本单元的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不足之处:由于两个班的预习情况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二班的孩子预习的时间长,充分,课文朗读的很熟练了,学习起来就轻松一些,课堂比较活跃。一班预习了一次,课文读得次数少,对于文本不是很熟练,学生学习兴趣欠缺一点,而且在课堂展示学生的自学卡,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内容没有完成,拖后了一点时间,又到了下课,学生注意力也分散了。值得思考:教师的课堂语言值得精炼;对于一节的容量还要合理安排;对于学习的指导还要扎实一些。有付出就有回报,今后还要在教学上好好钻研,多参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二: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www.guaze.com)。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加强背诵。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三:
随着我校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大家对高效课堂的模式已逐渐熟悉,但许多困惑依然存在。为了尽快将适合我校的课堂模式确定下来,吴校长、曹校长和教导处同仁、各年级组长不断对高效课堂中的问题反复研讨,最终让我和程晓梅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观摩课。
说实话,给全校语文老师上一节观摩课我还是很有压力的。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时候是闭门造车。虽然课前曾到襄垣参观学习过,两位校长和主任同事都给了很多指导,但学生毕竟是个不确定因素。不过,抱着“解放老师,发展学生”的目的,我觉得即使是失败也值得,因为我希望我的失败会换来更多老师的成功,推动我校高效课堂模式尽快推广。
所以,我义无返顾的进行了准备,最终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节课呈献给了大家。
这篇课文通过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象来反映小兴安岭的美丽。针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首先让小组认领任务: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季节,说说小兴安岭的美从哪里可以看出?然后出示学法指导,明确指出画词画句的方法,展开独学、对学和群学。最后进行展示。总的来说,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小组能分工明确,汇报时大胆、自信,有个人的见解。但是,由于小组汇报时质疑对抗和补充完善没有掌控好,致使在最后时时间紧张,使得小练笔没有完美呈现,仓促完成。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老师困惑的地方:就是老师什么时候喊暂停。后来,我进行了改进,尝试分组同时上台展示,同时针对时间紧这一难题专门求教了张艳霞主任。她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见多识广,对课肯定有独到的见解。果然,旁观者清,张老师指出:由于本文所写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这几段是相似段,所以可以采取利用相似段进行学习的方法,先对第一小组学生汇报评价,总结出“春天”一段的学法,然后归纳出学法:1、读文找出景物2、选出好词好句3、体会用词造句的用法。学习“夏、秋、冬”三段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小组派几个代表展示,这样既教给了学生的方法,又节省了时间。
张老师的指导对我的启发很大,那就是:我们给孩子上完一节课究竟要给孩子留些什么,不是一时的激情澎湃,不是暂时的完成任务,而应该是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高效课堂本着就是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一定会继续实践,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四: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在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情感朗读品味“美”《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创设了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学习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替换抽出,你会用哪一个词?”学生说:“长出。”我马上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呢?”有学生说:“在这里用抽出比较恰当,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有的学生说:“抽出要好,如果一个句子中用两个长出,读起来就比较单调。”通过词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知识延伸创造“美”: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小文章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没有让学生抓住字词的深刻内涵,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的启示不大。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五: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文章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备课时,我想,我如何来上呢?我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及对教参的阅读,又参考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教案,我在本课主要体现“读中感悟”的理念--读中悟情,读中品美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次读的目标我放在学生把课文读通上,让其他学生听听读的同学有哪些音读得不准,哪些地方读得不太通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当我提问学生“初读完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能顺利说出小兴安岭很美丽,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特点也基本能概括出。
(二)品读课文,内化感悟
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解决重、难点的关键。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对文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何让他们深入地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并让他们对各个季节的特点有真切的感受呢?如果是以前,我总习惯自己带着学生读,然后给学生讲,小兴安岭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夏天有什么特点等,结果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不一定能够体会。教这一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小兴安岭最美的季节,多读几遍,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接着,我让学生来汇报。我惊奇地发现,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什么,但通过学生的读,他们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中关键字的意思与作用,领悟了字里行间的感情。其它各段,我也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了教学,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以前,我对这些话的理解不是很深,总觉得老师不讲,学生能读明白吗?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对这些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我们的读,要体现出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学生的每一次读书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关键是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让学生在每一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六: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是一篇写景文章,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在知识教学点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方法主要以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写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如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其他段落,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最后教师总结。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七:
这篇文章虽不算长,但生字、长句、难读句仍较多,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理解、体悟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课程标准》里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年段特点,又要把握长文短教的要义,让学生在初读充分的基础上,从树木切人,以四季贯通,拓宽观景视野,拉近文本距离,在立体的、交互的观景情境中品言、悟情,感受文本优美语言的魅力。
一、解读单元的“语用”专题,运用“美”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人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在关注人文的同时,更要重视“语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质兼美。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值得学习和实践的写法很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全部引导学生去关注到,这时就应该选择最具有文本特色的“语用点”下手,而语用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
从学段的语用要求、《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和课后题的分析,我把这课的语用目标确定为: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并有感情朗读课文。2.欣赏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的描写,并初步学会针对关键词做批注。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各种美景,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读题赏图,初步感知“树美”。
抓住题眼,让学生与文题进行对话:美丽的小兴安岭到底美在哪?
在这样的质疑中,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大饱眼福。在精美的图片中欣赏到祖国美丽的小兴安岭的风光后,我再及时设疑:小兴安岭的美集中体现在哪种景物上,(树)从而梳理出“树”这一条中心线索。
三、走近小兴安岭,品树木之美。
四季树木不同的美。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树木的句子,细细品味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的树木展现出的不同的美:春天的树是一种抽绿的美,夏天的树是一种茂盛的美,秋天的树是一种缤纷的美,冬天的树却是一种积雪的美。
在教小兴安岭春天美时,学生从文中发现“新的枝条”为春天增添了美,此处从“抽出”这个动词入手,利用“抽出宝剑”这一生活动作,对比“抽出”和“长出”,了解并感受“抽出”新枝条的意境和速度。
不足:此处可以出示两个对比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而不是教师直接点拨。
质疑:在小兴安岭冬天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几度的情况下,即使到了春天,天气也不会很暖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此娇嫩的枝条为什么会快速地抽出枝条呢?引导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本想这么问,但是考虑到学生一时不能表达出来,且此处和下面的问话重复,故删去。)
“这抽出的仅仅是新的枝条吗?”这一反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深刻地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渴望、顽强和敬畏。正是这些小生命,让我们品鉴到春天是希望、是生机,从而触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举一反三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举一反三是教学中落实学法指导常用的策略。本课在“四季美景”教学中,扶学“春天”后,放手让学生学习夏、秋、冬三个季节。
不足:在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后,我在这个环节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既然学生写了批注,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读读自己的批注。我在课堂中忽略了学生,直接出示我的想法。
我的课堂过于流畅,学生回答都答到了点上,没有波折,过于流畅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如何在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增量,才是教师需要思考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篇八: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语文课主要学习作者为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习语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来教学。我先是创设一个全班集体坐飞机去小兴安岭旅游的情境引入,在让学生观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后,鼓励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却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结构美。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悟文本,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不同的美。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本质特点。通过教学,我们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生语文的方法,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为今后自己动手写作做好准备。
朗读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进行品味,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充分、有层次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文美,培养语感。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学生发言积极主动,但有些学生还不会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开始随意松懈了,有些随意性乱说话的现象,影响了学习的深入。出现这种现象,我想跟老师激励的方式太单一,在学生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下没有能有效地进行激励,加上平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不够有关。今后我要在工作中,多加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注意激励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