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反思篇一:
《池塘边的叫声》是以“朋友”为主题的课文,反应朋友之间的情谊,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和可贵,培养爱朋友、关心朋友、帮助朋友的美德,初步认识应该怎么对待朋友。此堂课是《池塘边的叫声》第二课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这一理念,我将活动、游戏和课件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本课是第二课时,由于在第一课时已经将课文的生字词过关了,所以在这节课上,关键就是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小鱼的有礼貌以及青蛙的乐于助人。我先从指导朗读第一段小鱼遇到青蛙开始进入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小鱼、青蛙的心情,神态引导孩子们读出心中的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分组读、分角色读、师生互读,男女生互读等多种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了几个重点词语:好奇、连连、转了一下、转了两下…并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一方面帮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表演这篇课文,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交流,注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情感交流,体验朋友间的温情与美好。
在最后部分,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两个拓展延伸的内容: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故事?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写下来,然后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拍下来,拿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录下来,给小鱼讲解,”还有的说:“可以把小鱼放进一个带轮的大鱼缸里,推着小鱼到处逛。”……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课中,有时没有照顾到大部分孩子,教学中的临场机智不够灵活,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不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反思篇二:
《池塘边的叫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青蛙和小鱼轻快活泼的对话,展现了朋友间相互关怀的美好境界。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以播放青蛙叫声吸引孩子们注意,激发兴趣,接着出示课题,让孩子们对课题质疑。再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随文识字,接着以“小鱼和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课文,最后再拓展角色,再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在“初读课文,随文识字”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然后以多媒体游戏形式检查孩子们的识字情况。这样给孩子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充分发挥了孩子间的互助。孩子们学习兴致很高。
在课文教学中,我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去读书,用多种形式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www.guaze.com)。孩子们通过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
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青蛙怎样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事情?2、你还有什么办法帮助小鱼?孩子们充分展开了想象,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提升。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反思篇三:
《池塘边的叫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青蛙和小鱼的轻快活泼的对话,展现了朋友间相互关怀的美好境界。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巧用多媒体资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课件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的画面美感、趣味性和直观性都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课件帮助阅读。利用课件展示小鱼和青蛙的对话,学生一目了然。
三、运用声音体会情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情景,在课件制作时,根据教学设计,并配有青蛙的叫声,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课文中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呢。
四、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学生学一学青蛙的叫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丰富多彩的课件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性。注重学生分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朋友间的温情与美好。在回答“还有什么办法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事情”这一问题时,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画下来,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拍下来拿给小鱼看,”有的说“可以把岸上的事情录下来给小鱼看。”还有的说“可以把小鱼放进水缸里,带着小鱼到处观看”……这节课每一个孩子都在进行轻松的学习,学有所获。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旧知识,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经验交流来识字,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语文情景,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融入到了情景之中,在识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提出自学感悟的要求,并严格按照标准来衡量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活动,使小组学习落到了实处。特别是在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时,积极踊跃并且有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进入学生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这样更加亲近。在游戏中识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互相的激发与促进使自己的识字能力得到提高。
在理解课文时,把阅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去读,多种形式去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完全摈弃了过去“满堂问”的形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体验了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了诗句的意境,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讨论交流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了尽情地发挥和展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真切地反映了所见所闻。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自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发散思维:“想一想,小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你还有什么办法帮助小鱼了解岸上的故事?”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表演,是对教材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生极感兴趣的。生生同编,师生同评,其乐融融。此时,老师的角色已经转换,完全是以朋友、伙伴、参与者的姿态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只作适当点拨,只是创设情境,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池塘边的叫声》教学反思篇五:
此堂课结合小专题“小学低段生字音、形、意分层识记策略研究”,重在解决识字方面问题。我所执教的教学班学生整体识字基础较好,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识字教学更需灵活多样,以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此堂课是《池塘边的叫声》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在理解一些字义和表演。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情境中教学法
在识字和朗读教学过程中,简单、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情趣。这时候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首先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池塘边的情景,并由此创设了一个大的故事情节,从而展开教学。无论是字词释义还是朗读指导,大的故事情景都给学生提供了有理学习条件。
2、灵活的“字词义”释义法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比较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原因,灵活的“字词义”释义法尤显关键。本课教学过程中,本人采取“手-口”结合,做动作,想一想等方法进行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释义“打招呼”一词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能带上动作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抽生读)师:真棒!老师看见你不仅用上了手,而且还用上了嘴巴。所以“打招呼”这个词语既有提手旁又有口字旁。谁来读这个词?(抽生读)”。这样学生不仅很感兴趣,而且还达到了理解词义的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读,但是后来学生不由自主的变成了齐读,这时我也没有及时纠正,处理的不够及时到位。还有,教学中的临场机智不够灵活,需要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