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一: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教学伊始,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尽情地欣赏清晨林中小鸟的鸣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中,在理解小鸟和树林的快乐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多幅群鸟图,并配上乐曲《百鸟朝风》,孩子们激发感情。接着,让他们自由地说说,清晨的树林,快活的小鸟,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乐的小鸟,时而低旋,时而高飞;本课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又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小诗《告诉你》,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激动,动情地朗读着。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读、品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学第二课时,为了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护鸟,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在教学中我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如:学习“爱鸟”这部分时,抓住“轻轻地”、“喃喃”等词语,让学生体会父亲对鸟的爱,再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读这段话。对比“我”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父亲却说有鸟,我只闻到草木味,而父亲却闻到鸟味,看出父亲“知鸟”,随后请学生读9—12段,找找还可以从哪儿看出父亲知鸟,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父亲说鸟儿要唱歌的句子,由此一个“爱鸟、知鸟“的父亲形象就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个主题的关键处。我抓住文章的第13自然段——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www.guaze.com)。”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师问:父亲除了快活还有什么?(父亲除了快活还有担心、紧张、伤心……师:担心什么?紧张什么?伤心什么呢?像这样的父亲可能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他爱鸟)。是啊,父亲和鸟就像亲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和谐相处。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本课时,我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对孩子们说:“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头脑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你有没有问题,看谁的问题好?”这样一说,有孩子就开始认真再读课文了,看着学生读得差不多了,我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先写在书上,我下去溜达看了一下,一看,孩子们的问题提了不少,其中有些问题和自己备课时预想的一样。孩子们在大量读书中,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为什么父亲能闻出鸟的味道而我不能?”多好的问题!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引领孩子们开始读课文。我说:“其实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找一找。”一会儿,孩子们划完了,很多孩子举起了手。
“因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什么”
“我觉得父亲对鸟非常了解,所以他才能闻出鸟的味道。”
“那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呢?”
孩子们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就这样,孩子们边交流边朗读,“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恩,还有鸟味。”“听,鸟要唱歌了。”“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由他们自己提出的几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最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了鸟的这个小秘密,会不会去伤害小鸟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鸟类朋友?”孩子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室里热闹了起来。
这节课问题是由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孩子们自己思考解决的,整节课他们兴味盎然,孩子们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这节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自主学习不是一句空话,不能老是领着他们走,放手对他们是一种历练。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四:
《父亲和鸟》一文看似平淡,但语言韵味悠长,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境。记得才参加工作时有位年长的老师曾意味深长地教导我:备课前一定要多读几遍教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后再读教参和教案,这样才会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仔细研读教材,反复地读着,合上书发现留在自己脑海中的只有几句对话和醒目的课题。是啊,何不从课题质疑入手,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读课文呢?
课始,我让孩子们读题质疑,有的孩子很善于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父亲和鸟是什么关系?父亲是怎样的人?这是什么鸟……随后,我选择了最具探讨的一个问题(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我们班的四人合作小组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每组一个成绩优异的,一个能说会道的,一个不太爱发言的,一个书写美观的。能说的带动不说的,会写的当小小记录员,提倡组内推举那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15分钟的交流让教室变得热闹起来,我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时而留意倾听,时而观察组员的表现和配合,时而给予指点。再看看孩子们,有的说得眉飞色舞,有的积极补充,有的静静地听着,我知道大家在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
到了汇报阶段,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真的讨论出了我预设的答案: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父亲是一个了解鸟的人,父亲是一个爱鸟的人。我情不自禁地给予了他们掌声,同时也肯定了这是每个小组智慧的结晶。接着我问道:“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是知鸟、爱鸟的人呢?”有了前面小组合作的铺垫,孩子们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胜过了我课前的某些预设。随后的朗读指导渗透其中,浑然天成,一句句深情的语言,一声声激情的朗读,都让我看到了他们那一颗颗善良的爱心。
本堂课,读、说是很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由读通到读懂,由汇报感悟到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也发现孩子受到学段的限制,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够成熟,个别字词的运用不是很准确,有的孩子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想只要我们继续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这个问题可以慢慢克服。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五:
《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我认真读了好几遍,读时心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位父亲真了不起,对鸟这么了解。同时对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个问题能很顺畅地就把孩子们带进了本单元的主题,“保护动物,珍惜生命”。本来,我将这个问题设计为学习目标,后来,我想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就将这个问题留在质疑环节。
于是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大体能把课文读通以后,我出示了学习目标:1、你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2、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开始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小手便举了起来。
“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恩,还有鸟味。”
“听,鸟要唱歌了。”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父亲是个懂鸟、爱鸟的人,他是鸟的朋友,是鸟类专家。解决了两个学习目标,基本上也理解了课文。我顺势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马上就有孩子举手提出我预设的问题:“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时我顺势引导: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
采用“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顺利地学完了这一课,总感觉还缺点什么,对,就是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读得不够深入。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篇六:
《父亲和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环保”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相融相依之情。本文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体会父亲知鸟爱鸟,不露痕迹地渗透爱鸟护鸟的思想教育。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知鸟爱鸟的感情,增强爱鸟护鸟的意识。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儿童实际,我在检查生字词语时,我又采用课件展示法。用漂亮可爱的卡通游戏来检查他们的识字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使它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习完生字开始学习课文内容,由于课文都是对话,对话里渗透的思想感情学生很难体会,只有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才能逐渐显露。所以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通过朗读课文去感悟情感上面,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完生字后,让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读后的感受。第一遍默读,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接着再让学生标记出“我”和“父亲”的言语,反复阅读,并让学生进行交流:从阅读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哪些话中能体会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让学生反复读出这些话并谈一谈感受,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表明了“我”怎样的心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最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品味词句向语言“内核“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提出“父亲如果是猎人会怎麽样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学生迫切意识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是通过一系列追问让学生感悟到了“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这个主题。显得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刻认识。
整堂课我努力的结合了新课标精神,把准课文中的布疑点,巧妙地运用自主质疑、解疑的探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突破点,找出重点词句,随之相机指导朗读,诱发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语言环境中体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尽量的合理应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总的来说这堂课课我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自渎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希望在我的课中找不到居高临下的感觉,能看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