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收到很好效果,同学们的学习积极特别高。
这节课开始我就出示各种水果图片,以提问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酸的还是甜的?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然后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就检查预习,课文中的小动物们爱吃酸的还是甜的呢?学生一听,原来老师要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告诉我,刚开始一位学生说得很简单,我赶紧提示“故事写了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结尾怎样?”“谁能说得让我听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经过提示,学生谁能把故事说具体。我又问:"故事说了狐狸、小猴,还说了谁?学生说出了故事里的小动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开始板书,再进一步地追问学生:“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快快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学生读完以后立刻举手,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猴,它很聪明。它没有相信狐狸的话,而是自己去尝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小白兔和松鼠,它们没有主见,只听别人说,没有亲自去尝试。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想自己独吃葡萄,欺骗了大家,它很狡猾。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理由讲得清楚明白,而且能把喜欢的小动物的语言读的声情并茂,课堂效果好。
由此让我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这节课接近尾声,我又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些诱人的水果,让同学们动气笔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教师指导,从颜色、味道、作用等方面进行描写,学生行动快,很快就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描写出来,只有坚持写话训练,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是第一自然段三句话的朗读教学,我在让学生学习“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这第一句话的教学时,主要解决两个重点词语“葡萄”和“狐狸”,我在学习这两个词语时,还让学生学到了一种“猜字”的本领,教学时通过运用联系实际渗透“猜”字的方法,就是运用了“隐藏法”,出示了隐藏了这两个词语的句子,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猜和看前面和后面的词语猜这样具体方法的指导,猜出后,让学生先读词语,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读。
接着下面两句的教学,主要通过作动作朗读体会。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和模糊性,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尤其要重视借助肢体语言之表达方式,以增强学生品味词句的感悟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充满了原生词,对这些词的解释无疑是多余的抑或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借助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在比比划划、手舞足蹈之间心领神会,在传神动作演示中领悟自得,你会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肢体语言比口语更精彩!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做动作朗读体会第二个句子,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小朋友扮演小狐狸,向森林出发,请你把你听到的用你的动作大胆地表现出来,然后,通过看图,再配以我生动有趣的描述,使这令人垂涎三尺的葡萄先在学生脑子里逐渐鲜活起来,学生开始有了一种欲望,有一种兴趣,因为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笑得裂开了嘴巴,这一切当然逃不出我敏锐的眼睛,我适时捕捉:“呀!小狐狸,你怎么笑了呀!”当学生说:“真想吃呀!一定很香!”,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做动作,在做动作时再引导学生想象狐狸当时是怎么想的?就这样,学生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葡萄架的高,体会到狐狸摘葡萄的辛苦,体会到狐狸想吃葡萄的急切心情,于是,我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读这句话吧!即本段的第二个句子,学生做了动作,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心领神会后,朗读得也就更加传神!最后通过做动作朗读体会朗读体会第三个句子,我引导:摘得这么辛苦,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你怎么说的?指着葡萄说一下。到这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葡萄抱怨起来:“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读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直跺脚,有的小朋友直摆手,有的小朋友愁眉苦脸。我就是这样让孩子扮演狐狸通过做动作入情入景体会语言文字的直观形象,从而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起文字内心视像,使语言文字“活”起来了。
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需要一种“动”,好动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去学会欣赏、倾听、专心、安静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静中有动,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动起来,且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在“动”中有所感悟,让课堂成为孩子喜欢的“动感地带”,让童心跳动在课堂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品词赏句,及时捕捉通过肢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生动信息,是一种教育科学,无疑也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当然缺点也有很多,比如,学生很活跃,有的时候纪律很难维持,有的学生在“乱动”,而不是有序地动。自己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篇课文很有教育意义,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也非常适合孩子们演艺童话剧。“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是狐狸在闹笑话,同时教育孩子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的尝试,不要只听别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从而错失良机。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我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从而要孩子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本课我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上第一课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
本课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词、造句,从而巩固生字的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www.guaze.com)。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从读中感知、感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他们初步感知课文,等待学生学完后,又回到文中。从而体会语文的优美及韵味。
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这两个句子去感悟语句的生动、形象、具体。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这两个句子去了解小猴子喜欢吃葡萄和吃葡萄的着急心情。
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动物们说几句话吧!”“小动物们你们又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当然,本堂课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本课开始我以“你喜欢故事中的谁”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小猴子,我就先指导学生学习了有关小猴子的段落,是从课文的中间部分入手。当讲到小松鼠和小兔子吃到了这么甜的葡萄为什么却皱起了眉头时,我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随即便开始了对第一段的学习。这样设计跳跃性较大,学生比较难理解。我觉得可以改成这样的设计,先问问学生“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让学生读读有关句子,便很自然地导入对第一段的学习。
2、教师的语言需要锤炼。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说这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这样问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学生显然无从下手。若把问题换成“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从课文中找有关句子。这样换个问法不仅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而且还不至于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四: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使人受启发的词语和故事”为主题,《酸的和甜的》为最后一课,是一篇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童话,在体裁上具有双重特征。文中8个自然段配有8幅插图,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表演读体验文章内容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我说词语,你做表情。高兴,非常高兴,难过,非常难过。假如你吃了一个很酸的橘子,跟我一起读,酸。假如你吃了一个很甜的糖果,跟我一起读,甜。这样便引入了本课的课题,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课题用了酸的和甜的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阅读的学习,要让学生深入文本,达到学生与本课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葡萄及小动物头饰等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童话世界。使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
不足之处:在这一课的文本解读中,学生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亲自尝试的道理理解到位,但是对于有些专家对于教材的解读——狐狸的酸葡萄心理,我没有合适的渗透,换句话说,我不知道该不该渗透,今后我还要多研究,多思考。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五:
《酸的和甜的》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它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食。这个故事不仅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有意义。这节课我是用两课时来完成的。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阅读的经验不丰富,并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怎样品词品句。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互动反馈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只有用在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尤其是低年级。本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比如课文比较长,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就让孩子自由地读全文;5、6自然段对话比较多,就采取分角色的方法读课文;2、3自然段内容简单只要略处理,就全班齐读。此外还有范读、指读等。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并不觉得枯燥,教学内容也就轻松的完成了。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的有感情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并用适当的语气读出来。而不是按个人的习惯在那里拿腔拿调。因此我设计了第一个按点当狐狸够不到葡萄时让学生选一选:“此时狐狸的心情怎样?”老师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1、失望2、生气3、难过4、其它.因此读之前先要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由于狐狸的心情并不单一,所以老师特意设置了“其它”这个选项。等在后面读时,老师根据学生的读猜一猜学生所要表达的心情,或是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要表达的心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我口表我心”,学会了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年级属于低年段,孩子的阅读经验较少。对于关键词句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帮助。本课我重点抓了“一会儿……一会儿……、迫不及待、连忙、大口大口、硬说”等词语。虽然内容比较多,但由于老师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比如,“一会儿……一会儿……”是在读中感悟;“连忙”是换的词。在这里我设计了第二个按点:比较“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和“小猴子爬上葡萄架。”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抓重点词体会句意,比较句子这种方法也是第一次使用,大部分同学都能发现一个句子中没有“迫不及待”这个词,只有个别同学能够感受到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有“迫不及待”更能体现出小猴子想吃葡萄的急切心情。因此老师设计了三个选项:1、差了一个词,这句话的意思就不同了。2、只是差了一个词,意思没有什么不同。3、虽然差了一个词,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有“迫不及待”能更好的表现出小猴子的急切心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请孩子们分别说说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发现了关键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在后来比较第二组句子:“小猴子听了,吃起葡萄来。”和“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时自己就能说出来第二个句子好,通过“大口大口”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葡萄特别好吃。这个按点的设计让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启发了学生思维,学会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可谓“一按多得”。
总之,第二课时的按点虽然不多,但对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两个按点学生学习到了如何学习语文、怎样品析语文,把学生领进了语文的殿堂。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是最后我设计了演一演的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就放在课外完成了。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篇六: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是课文中狐狸闹的笑话。它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在构思教学设计时,我把目光放在了松鼠、兔子和猴子的不同表现上。但由于我理解理念的偏颇,把狐狸定位在“狡猾,他吃不到葡萄,还不想让别人吃,骗别人说葡萄是酸”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弱化对狐狸的研究,清晰地对比松鼠、兔子与猴子的不同,强化、加深对猴子的印象。这是我在解读教材时的一个错误。
在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时,我也考虑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把揭示文本寓意与学生的想象、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借小兔子和松鼠的嘴说出学生阅读童话的收获、体会;再如,课堂中的那首儿歌,集巩固识字、概述内容、体悟内涵、总结课文为一体。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另外,本课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应图文结合,图与文和谐展现,突出连环画教学的特征。我在处理时,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地一带而过,把图当做了一个初读时的欣赏。失去了图的作用,也失去了童话故事的趣味性。在理解词句上也未把握作者生动、形象的写作特点,指引学生领悟,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
现在想起来,我就像课文中的那里狐狸似的,在新课改语文教学这个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也和文中的小松鼠、小兔子一样,茫然地走过许多弯路,经历了酸酸甜甜。我觉得我更要像文中的小猴子一样,敢于探索,大胆体验,努力去尝试,那样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