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反思篇一:
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从两者的关系来看,“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训练”与“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于是在进行《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教学时,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段。一下子课堂热闹开了,有的孩子找来了好朋友一起读,有的带上了丰富、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还有的干脆站起来,请同学们听他读。那一张张小脸上洋溢“小魔术”的得意和自信。而当我让孩子们讲清喜欢的原因时,更是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老师,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我特别怕蛇、熊这些动物,我觉得冬天一到,他们都藏起来了,我特别高兴。所以一读到这儿我就特别高兴!”
“老师,一到夏天,我经常玩的满身都是土,一回到家妈妈就要说我,下雪了,我身上再也看不见那些土了,所以我喜欢冬天,喜欢这一段!
“老师,雪花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前几天我总是咳嗽,妈妈说是因为空气中有许多灰尘,可下雪了,空气就新鲜了,我也觉得嗓子舒服多了!”
这一段段精彩的发言,并不在我的意料之内,可当它出现时,我想这都归功于前面充分的读书感悟,才有了这意外的收获。
当他们读得,说得神采飞扬时,我问他们:“那你们能照着课文的样子,让这个魔术师再把冬天变一变?”孩子们那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想象都出来了……这时候,课堂上已经是人声鼎沸,每一个孩子都急于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充分的感悟,神奇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而这成功的收效,不正是来源于课堂上充分的读书感悟吗?
课后,我久久地回味着孩子们的发言,回味着这节课:教师通过朗读、说话、想象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更让我感觉到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训练”与“感悟”并重,才能练出语文学习的灵性和情趣,练出学习语文的滋味和价值。
《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反思篇二:
在第一次执教课文《冬天是个魔术师》时,我用“魔术师”这个词语进入开课,引出冬天。认读课题,指导书空“冬”。在初读课文时,采用听读识字、自读拼拼音识字、同桌互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把握。再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板书。重点教学1——2自然段,随文识字,解决重点词语。
在学习“他呼的一吹时,”我提问:“冬天是用什么变魔术?”希望学生通过知道冬天用嘴轻轻一吹,就能变出神奇的魔术,同时指导“呼、吹”都有口字旁,与“口”有关。但学生总是找不出,所以在此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在1—2段字词教学时,随文识字不够落实,伍老师和茹老师在评课时给予了指导意见,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句子,理解词语,再落实到字,使随文识字更加落实。在初读课文时,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标。初读的最后一步,要让学生有一次齐读,教师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另外,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应该让教学环节呈现得更清晰,每一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清楚,并努力达成。通过这堂课,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体会到了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会用心地去教,用心地去做。
在经过茹老师帮我重新理清教案,同年级组的老师帮我提出意见修改之后,我第二次执教课文《冬天是个魔术师》时,用改“冬天”这个主题导入课文,请学生说说喜欢冬天吗?冬天是什么样?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欣赏冬天的美丽画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对“冬天”的美丽景象充满幻想和喜爱。配上一段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也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学习的美好!一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他们在看了冬天的这段美丽景象以后,在谈到自己看后的感受时,说的特别好。“我觉得冬天太美了!”“冬天真神奇!”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看得出他们很喜欢冬天。我再顺势引入“冬天还会变魔术呢,想了解吗?”指导课题,认读生字并书空“冬”。我运用了儿歌“宽宽折文像天空,雪花片片往下落”教孩子们学会记忆冬字的方法。
在初读时,先由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识字。再请学生自读,提醒他们课文有拼音,可以拼拼音认字。学生自读完后,针对他们没有读准的字音,进行全班正音。同桌读文,互相帮助,互相检测。最后全班齐读,比赛谁读得好。在齐读之后,我请学生归纳课文大意,开始学习课文1——2自然段。在指导“他呼的一吹”时,引导学生做动作。提问:“用什么吹?”认读“吹”。再问“怎么吹?”指导“呼”,它们都有口字旁,与嘴巴有关。学生学习比上一次顺利。我明白了,在教学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情况,再做出设计。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手做动作来体会“飘”,从而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两次的教学,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用心研究学生的学情,多向茹老师请教,向同年级组的老师学习,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