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是开学的第一周,在开学前两天进行了开学第一课和课程纲要的分享。在学生对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开始了第一单元的教学。
第一单元以“自然奇观”为专题,选编的4篇课文以形象的、具体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大到著名景点,小到一片火烧云,可见在大自然得神奇魔力下,这些景色都是绮丽,美妙的。而本单元的课文也正是让学生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在没有真实看到景象的情况下想象出来,并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
《观潮》这篇课文线索和脉络都非常的清晰明了,在第一课时我只是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了作者描写观潮是通过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讲解了几个笔顺易错的字:“鼎”、“贯”以及容易忽视的“薄”的横折。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将预设的安排讲完,在生字部分用的时间太多,在范写易错字时,没有在田字格里范写,当时写的时候不注意,下课后站在教室后看自己的板书,特别不美观,既然是给学生范写,老师都没有做到规范书写,何来引导之说呢?在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潮来时这一部分进行讲解,抓住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个线索进行串联,学生很快找到了几个变化的词语,但是在分析声音的时候,学生会把描写形态变化的句子也读出来,没有区分和辨别,其实也就是基于回答表面问题,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最后,在分析完这一部分后,我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学生们更加直面地感受到了江潮的雄伟、壮观。但是,在课后,我想,是不是可以先让学生学完后,自己描述文字带来的画面,再去观看视频呢?看完视频,是不是就已经限制了学生们想象的画面感呢?也许一个小小环节的设置,已经导致了结果的千差万别。
《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处理,我们都知道只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解决导读问题,基本上这篇课文就把握住了大概,但是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地理专业名词和知识,这不禁让我犯了难,如果细讲这些词语,会偏离重点,不讲学生能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呢?正好,我向给我们培训的杨老师请教了这个问题,她告诉我,略读课文本来就是让老师放手的课文,老师要抓住一个点,不必细扣,而且,如果在课前就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搜集资料解决了地理知识的问题,课堂上还用细扣词语解释吗?这不禁让我豁然开朗,我把本应该在课下做的事情放到了课堂上,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由此可见,预习任务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