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800字一:(713字)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二:(740字)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三:(770字)
《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梁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朝代——晋呢?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出世。
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即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九十年,也就是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始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为止。但也有不少史学家以曹丕称帝的220年算起。如果仔细考察三国的历史,还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为科学,因为在魏蜀吴三国形成之前,确有一段形成过程。《三国志》分为魏蜀吴三传,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了三国间的战乱纷争。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从小他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www.guaze.com)。而后汉的乱世则为曹操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智的舞台。有人说他是奸臣,我则认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个英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确实有缺点,他的疑心可能过重,但这恰好衬托出他的谨慎与细心,这是成大事者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刘备确实善于招纳人才,但曹操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赤脚迎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贤才他不会在意身份的悬殊,是绝对的真诚以待。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跟你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还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挖掘。
《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他的历史价值,还应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四:(797字)
一部《三国演义》,激起了我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在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后,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全新的体会。不是原著有些儿戏。
《三国志》才是真正的历史,把我带回了那个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
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那么简单而是把三国时全部的流程讲了出来,适合大人看,里面有些词语我还看不懂只能请字典来帮忙,道理也有点深奥,我其实看不太懂,但略懂一些,三国演义只是靠三国志编出来的小说,而三国志则是正文。
聪明的诸葛亮、忠与刘备的关羽张飞、以德服人的刘备、文武双全的赵云、奸雄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都让我佩服不已。
先说赵云吧,那可叫个猛,从曹操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奔营中,把阿斗从乱军中救出,立了大功最后筋疲力尽,在长板桥与张飞会和。他也是五虎将中最长寿的。
诸葛亮不但计谋多端,且口才超好。骂死王朗便是最好的例证。王朗本想让诸葛亮拱手而败,不战自退。谁知没有说退蜀军,自己反被诸葛亮说的口吐鲜血,最后甚至被诸葛亮骂死,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句古话说得好:"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抱打不平。在课外,我搜索,阅读了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打动了。《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鹏程万里,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英雄。
再来说说蜀国君主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摘自网上)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战略,管理能力,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是我对三国志粗浅的读后了解,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五:(659字)
暑假期间,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这本名著的白话文译文。据说,《三国演义》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创作的。《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大部分,共65篇,记载了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公元280年司马氏重新统一天下的历史。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董卓和吕布两位人物。前者有机会却无能力,后者能征战却无智谋。
董卓是东汉末年残暴至极的大军阀,他曾在一次混战中,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京都的兵权,专断了朝政,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他纵兵专事破坏,老百姓都怕他、反对他。
有勇无谋的吕布也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反复无常,猜忌心重,他会轻易改变对任何人的看法。他投靠过许多人——丁原、董卓、袁绍等人,但他后来都背叛了他们。
吕布使我联想到了同为武将的项羽。项羽和吕布一样,最后都失败了,并且他俩都以能争善战出名——吕布是“三国时期第一武将”,《三国演义》里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而项羽在没有多少根基的情况下,仅用三年就在群雄纷争中建立了霸业,自号“西楚霸王”。不过,项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也有一定的谋略,可吕布却只会为眼前利益“拔剑而起,挺身而出”,做不到“忍小忿而就大谋”,只有“匹夫之勇”。
两人临死之前的表现也不一样。项羽兵败,在乌江边拔剑自刎;吕布被曹操设计活捉后,却千方百计向曹操求情,想保住性命。我认为项羽更有英雄气概。
虽然阅读的是白话文,我还是遇到了一些不懂的字、词,有时我会查字典,但更多时候,我猜测它们的意思,这样,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三国志》中的许多战斗与权谋经常过于激烈、残忍,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