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篇一:(872)字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婉转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催人泪下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气势高昂、感情悲壮。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只是高一,我的一个朋友因为看这本书而落泪,也是因为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读罢此书,让人不禁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漂泊他乡。
或许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能体会到他们几代人纠结的心酸与无奈,也会因此而留下心痛的泪水……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篇二:(896)字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作者霍达以爱情为线索,以一种似隐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令人深入文中。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医院中,《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炽烈的诗句脱口而出:“请让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已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剩下的只是在清醒的状态中等待死亡。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爱情不是同情,更不是感激之情。所以韩子奇和碧玉的结合是痛苦的,更是韩子奇和梁冰玉寻找爱情的最大障碍。而梁冰玉凭着“一个活着的人,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信仰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现实永远是现实,梁冰玉艰难的爱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她告诉人们的是:“我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死而无憾……天地间有一个人理解我,爱着我,我满足了……”行者总要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不知暮年回来的梁冰玉在荒园中连自己女儿的坟墓都找不到时有没有悲哀、后悔。在书中作者没有出现争取自由的正面描写,但所有人物的奋斗、挣扎,无不是在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去爱,自由地去生活。付出了,努力了,有的人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没有,更多的人有了阶段性的自由,某一方面的自由。而对于美的描写,则是全方位的。人物美,心灵美,环境美等等。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名句也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并不是人间处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需要这样的意境。还有对玉的栩栩如生地描绘,对博雅宅庭院的绘画,甚至严教授在《让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的朗诵中合眼而去的叙述,无不让人有一种美的震撼。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如果我们用爱、自由和美来抗拒暴雨、抗拒狂风、抗拒霜刀雪剑,我们就有了必胜的信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篇三:(840)字
“薄云在夜空中流动,隐隐现出朦胧的月亮。那是半璧下弦月,清清的,淡淡的,弓部的轮廓清晰可见,弦部已是一片迷蒙,渐渐溶进天空。月半已过,盈满的玉轮匆匆地度过了大放光明的短暂时刻,迅速地亏损了,像被潮水一点一点地浸没……”就像凄美的描写,没有永远圆润或永远亏损的月,盈亏、浮沉,才是真正的历史。
意境
也不是荧幕,也不是幻影,它就那样真真切切地来了,就像它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交错复杂的故事,也许编年体才能使这本历史般的故事有个头绪——
20世纪30年代,玉坊的老匠人梁亦清接受了云游四方的穆斯林儿童韩子奇。
几年以后,梁亦清倒在了日夜劳累中,韩子奇“投奔”梁老板的竞争对手。
3年以后,韩子奇学成归来,与梁亦清的女儿成家立业,接手那个名叫“奇珍斋”的玉坊。
1940年左右,经过韩子奇的努力经营,奇珍斋的玉器博览会轰动全北京,韩子奇一举成为富豪。但因为抗日战乱迁往英国。
1950年左右,韩子奇回国,除了带走的少量玉,奇珍斋被留守的妻子变卖一空,使韩子奇回到了工薪阶层。
1960年左右,韩子奇的儿子韩天星成为印钞厂工人,女儿韩新月在北大读书。
几年后,韩新月因心脏病逝世。
1970年左右,文化大革命爆发,韩子奇家族衰亡。
特色
原来,编年体的历史也是那么枯燥乏味。原书的感染力不是茶,热水不能泡出它的香味,不是音乐,一曲听毕不能讲出它的道理,也许它是一个婴儿,一个幼苗,只有在它身边,看着它成长,才能了解它。
成长是长久的,此书洋洋洒洒六百多页,为什么它又是那样充实?感情充斥着它!师徒之情,师生情怀,亲情,友情,兄弟情……
我们还没有意志坚定到可以至始至终作为旁观者,一不小心就落入它的世界里,它又是那么真实,我们似乎生活在那里。
历史
它获得无数的品评,它留下了太多的空白。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对人民的影响力》,可以理解为《现代版红楼梦》,可以理解为《史记·韩氏家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环境描写锦集》……
它久久不放开读者,无论多长时间没有和它交流,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月下的“博雅”老宅……
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篇四:(739)字
看《穆斯林的葬礼》,在看的过程中就猜想作者应该是本书中的谁更合适呢?是新月?是冰玉?起先猜应该是新月,书中描写新月和老师的恋情很是委婉细腻,后有感觉应该是冰玉更是合适,因为新月以前的事情,韩子奇和冰玉在国外的生活描写得也很详细,这应该是后来的新月所难以杜撰的,作者霍达应该是个女士吧,也许她根本就不是书中的一个人物,我只是瞎猜想罢了。
更是这个有着原型元素的故事,看完后最感慨的就是亲人之间的恩怨,很使人感觉累,那些爱恨交加的亲情,剪不断理还乱,璧玉好心办坏事地搅了儿子的婚姻,为循规蹈矩去阻挠新月的爱情,看似可悲,其实是璧玉可怜,老公对自己没有爱情可言,自己忍辱一辈子,实在可怜可叹。如果当初她豁达,放了韩子奇,成全他和妹妹,虽是自己苦一辈子,也不会这样即苦了自己,也苦了韩奇和冰玉一辈子。看来婚姻该放手时要放手的,当然,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三从四德的旧时女子,她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璧玉其实也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子呢。
冰玉是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韩子奇是个很有钻劲的苦命孤儿,对玉很有见地,同时也是很有责任感的男人;
新月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孩,太接近完美,所以结局也就太令人惋惜。
择几段书中的话,感觉很有意思:
1,钱财是人的血脉,有钱,人才能在人前直起腰来,没有钱,人的那点精气神儿立时就垮了,脑袋就耷拉下来了。甭管新社会旧社会,谁也不能离了钱,谁也不能喝西北风过日子。
2,沙蒙。亨特的商店力求使商品尽快地流通,待价而沽的奇货一旦遇有良机便及时出手,不像韩子奇那样痴迷于收藏,这样,资金的积累就急剧增长,相比之下,韩子奇就显得“迂腐”了。
3,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只是欺骗人的享受。
4,而人一旦把该明白的都弄明白了,生命也就懈怠了,他再往前奔,还奔什么呢?奔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