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读后感800字篇一:(834)字
《孔雀东南飞》,我先看的译文。我看下来,认为这文章写得太有感觉了,于是翻书去找原文,才发现这竟然是1500年前的一篇叙事诗。惊讶之。
问题1,貌似直接搬祥林嫂那个就行了,所以想说说第2个。本文的环境是封建礼教下约束下的社会氛围,这就决定了本文以悲剧收场的命运。我觉得非要站在现在的立场上,给他们找一个出路,并不能还原故事的本意,完全是画蛇添足。我觉得之所以以死殉情的行为,感动了读者,是因为,从这种誓死抗争的举动里,能完整地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礼教舒服的深恶痛绝。焦刘二人对爱的向往与执着,能超越当时的风气,着实难得可贵。死能将这种弱势的,摇摆的感情得到超脱与永存,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文章中并没有太多地着墨与如何与腐朽抗争,隐约中更具表现力。将焦刘二人对世态的无奈之情,对命运的迷茫之情,对选择的无助之情,浓缩在几句哀而不伤的对话中,言简而意赅。或者又介于诗的载体,使整篇文章平实而又有活力,节奏舒缓而紧凑。我对诗的感觉就是让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流露,让自己瞬间的情感凝为永久。文章的主旨和色彩,并不需要在创作时刻意去调和,因为这种感情流露的方式,形散却完整。我喜欢这种真切和自由,即使真的没水平,但真的是我。
孔雀,这种鸟,是在开屏时才被人们了解了它们的美丽。焦刘之间的爱,也是在舍弃了物质的约束后,才能在意识领域得到开屏。枫叶的飘零,刺鸟的悲鸣,没有人会阻止这些残酷的美丽发生,可偏偏到了人这自称最完美的生物上就不符合伦理道德了吗?我想,被质疑的是达成美丽的方法吧?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人们会瞻前顾后,费尽脑汁地算计,然后折中多得到些,少失掉些。但这样得到的美丽,不是纯粹的,不是被传颂的。那些被人们所记得的,正是那些不收物质约束而追逐到的成绩。牺牲是惨烈的,也正是这些惨烈的牺牲才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这种献身精神,而不是早已被污浊的躯壳。不知是哪时哪刻,错误的概念变得根深蒂固。寻找出路等同于逃避,我羡慕他们能勇敢的面对。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俳徊。
勿惜来时路,方能永相随。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800字篇二:(928)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无人名为焦仲卿妻作》。题下有个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势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吃人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美丽、聪明善良、懂礼貌、坚贞不屈,忠于爱情的劳动妇女。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她与焦仲卿相亲相爱,情深似海,是世上少有的好妻子;她上敬公婆,下伴小姑,是世上少有的好媳妇,她的心地善良的如同菩萨,她干活勤劳的如同牛马。但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女子,竟然被焦母视为眼中钉,一定要逼着儿子把她休弃。她面对刁蛮的婆婆的迫害,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自请“遣归”;而对权势富贵的逼诱,她心如明镜,不为所动,佯装许偌而暗作死计。这都说明了他性格刚强而具有反抗精神。但她又富有人情味,无论是告别阿母,辞别小姑,还是离别仲卿,语语真情,句句真切,感人至深,显示了她待人以诚的善良的内心世界。
诗中另一个形象是焦仲卿,他的性格较软弱,面对焦母的训斥,他“长跪告”,面对焦母的大怒,他亦“默无声”,甚至在焦母的淫威下违心地遣还兰芝并幻想“还必当迎娶”。但他始终忠于与兰芝的爱情,始则向母亲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决心,继则向兰芝表明“誓天不相负”、“我独向黄泉”的心迹,最后“自挂东南枝”,实践自己与兰芝的誓言,表示了自己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兰芝和仲卿的死,是以鲜血和生命对封建礼教,对封建家长制提出的抗议,是在最高最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悲剧的本质。
焦母与刘兄是两个封建家长的典型,他们共同特点是自私残忍,冷酷无情,但性格有别,表现各异。焦母专横凶狠,而刘兄贪财势利。前者往往盛气凌人、声色俱厉,大发淫威,百般挑刺,故意刁难而不近人情;后者贪慕权势,艳慕富贵,性情粗暴,不惜以自己的妹妹作交易换取个人的好处。他们两个都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化身,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