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800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时间:2017-06-22 09:3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821字)

先前听他人提起杨绛的《我们仨》,说是情节真实感人,后又听说这是杨先生她自己的真实经历,不免有些好奇。带着自己的这点小心思,我阅读了《我们仨》这本书。

读完《我们仨》,我感慨连连,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可以形容此时心情或所表达的词。我想说真的是真实才最打动人,杨先生整本书里并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可她所记下的每一笔都触动到了我们的心尖,为之一颤。虽然这不是我们所经历的,但读到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我们各个年龄阶层都会深陷其中的力量。明明是她个人的感情,却像是连同着我们的经脉,控制着我们的呼吸,跟她一起回忆,感受着她的伤和痛。

让我感受最深的却还是前两部的“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它讲述了杨先生的梦。起先我并没有很明白杨先生为什么会在她的叙述中说她有一个梦,一个很长很沉的梦。这个梦穿插在她的现实中,让我百思不解。却在后来我懂了,她确实做了一个又长又沉的梦,伴随着凄凉和哀痛,很长的时间她才清醒过来。因为她终于承认了这就是事实,这场梦就是现实,无论她怎么逃避,现实中是那样的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被迫着去接受。

在读这两部时,我流泪了,不由自主的、一发不可收拾的。我不明白为何眼泪可以这样毫无征兆地流出来,但却好似有明白。我只知道当我看到杨先生被迫接受她的女儿、她的丈夫,她在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时,我会非常的揪心,不知是我还是为她。

我知道杨先生她很坚强,在我读“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中,我感受了她对两个亲人的深切思念,虽然完全是记叙着他们从前的点点滴滴,但从她那每一处都细节入微的言词中,我能体味到她一个人的思念和寂寞。这并不是常人能体会到的孤寂感,就像有人说的:只有真正失去的人才会感受到的痛,才会更加想念和珍惜的他们往昔的伤感。

其实我想,杨先生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她最宝贵的的幸福和快乐都将留存在她的脑海内、回忆里以及这本书中。

此外,他也提醒了我一个事实——珍惜眼前人。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847字)

在轻轻的音乐声中,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杨绛先生2003年为怀念终生伴侣钱钟书以及爱女钱媛而写的《我们仨》。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一句晦涩的句子,杨先生用多见朴素偶发俏皮、多带空灵偶尔凝重、多藏细腻偶得大气的笔触,写出一个学者家庭的单纯和温馨。而我,更愿意用“贵族”和“贵族家庭”来形容这家人。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

这一家三口,都是纯纯粹粹的学者,不管顺境逆境,不管位高位低,不管是国外求学的苦学生,还是后来工资高待遇好的“老先生”,或者文革中被拔出来的白旗生活,只要能让他们可读书,有书读,一切荣辱都是可以应付的。他们永远葆有内心的执着,永远有一份让他们淡定自如的坚守,那就是知识。

这一家三口,生活上极为简单简朴,但对大自然一直有“探险”的天真。父母女儿均与人为善,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驯良温和,但却有自己的原则,就是不攀权富贵,不仗势欺人。即使文革结束后,乔木同志与他们一家成为至交,经常没事跑到他们家和两位老先生聊天。“可是我们和他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们却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可以随便来,我们决不能随便去,除非是接我们去。我们只能“来而不往”。我们受到庇护,心上感激。但钟书能为报答的,只不过为他润色几个文字而已。钟书感到惭愧。”面对官衔的委任,钱先生经常“力辞得免”,实在推辞不掉,做一段时间再以“尸位素餐、心不得安”为由辞职。杨先生也是一直在清华“兼任”的散工,她却因为可以逃掉各种各样的会议而自得其乐,因为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看书。

这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简简单单的事情都能生出许多的乐趣,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有一颗最贴近大自然的安静的心。他们相互间嬉戏的言词和文字,都像是蝴蝶般能动飞舞,使平凡的生活变得斑斓和美丽。

我无法用文字再转述了,如果有机会还是请大家买来看看,相信这本被重印了35次、发行量超过82万册的朴素小书,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岁月静好。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三:(859字)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有人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面对苦难,人生的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过往云烟……

总之,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对待教师这个职业不但需要有勤恳、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升华。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对待工作要忠诚,要自信。忠诚就是工作时真诚负责,尊重学生。工作时对自己要自信。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中的理想变成现实。自信使我们决心更坚定,自信使我们意志更坚强,它给我们思想以力量,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我们立刻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四:(806字)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五:(829字)

花了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杨先生的《我们仨》,有许多的想法,感觉若不记录,似乎随着时间流逝,我害怕忘掉。

初中的时候,就学过杨先生的《杨桃》,回忆起来,真真切切的都给忘了。但,我确是一直关注着她的。杨先生的一些文章经常发表在各类杂志上,偏我最爱看,在《读者》上就观摩不少。大抵是去年夏天,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她所写的《我们仨》节选,我被插图中的三口之家所吸引,更被文中娓娓道来的记事所感动。

似乎是拖了很久,今年我才算是认认真真的看完全书。合书之时,我感觉到的不是畅快,更多的是失散的伤感,我不愿意这样一个温馨幸福的仨人只剩下杨先生一人于世。我很心疼她,突然联想到,我们仨,我们家。

杨先生家是“我们仨”,我们家也是“我们仨”——我,爸爸,妈妈。杨先生唤她女儿“圆圆”“阿媛”,我妈妈唤我“铭铭儿”;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也许就如书记写的一样,内心的矛盾,希望孩子多学知识,但日夜思潮时涌。我不曾问过妈妈,是否就如杨先生思念“阿媛”一样的思念过我,但我想,那一定是存在的,是有的。在杨先生眼里钱钟

书是唯有懂得的人才能理解,因为她觉得他们都是不善言辞的。毫无疑问,他们的学问,学术让我们为之折服,但是从点点滴滴的文字记录中,人格魅力的展现在我看来是最为珍贵的。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国家。国外求学颠沛于异地,就如同我在外上学一样,其中的滋味,亦是能感知一二的。此时此刻,多么想依偎在父母身旁,听父母的唠叨,也许以后是件奢侈的事情。可是,在书里的“阿媛”是如此的听话,以至于让人感觉她是“顺顺利利”长大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一家人,就像是朋友一样,谁都离不开谁,谁也不愿意离开谁。可是,我却不是这样的。青春期的叛逆,让我爸爸妈妈没少为我担心,害怕我走了歪路。我自然是不如“阿媛”,不如她懂事让父母省心。但,现在,我却是和杨先生感受一样,不愿意离开,不愿意分离。

人生都一响,忍把浮事,换做温情家样。人可能没有下半辈子。但,这辈子,我的心围绕于那,我的家。

我们仨,也要执手相伴。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