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一:(897字)
上大学时就曾在校园里每一个报刊亭的书架上与这本书擦身而过,但一直只是看看封皮,并且从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感觉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到上海也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工作让我变得有了成年人的气质。内心还是觉得空白,没有知识的武装我总有种不安,于是便开始买书看书,喜欢日本青春文学,总感觉日本人能写到我心灵深处自己不敢表达的某种情怀。而小七说这些只是在还我年轻时欠下的债,建议我看看雨果的作品,我直接说我怕我看不懂,她说硬着头皮看,看完之后你的人生观都会变。我买了但还是没看。
豆瓣友邻将他自己的小说电子版发给我,我在里面发现了《追风筝的人》便看了起来,用了十几天才看完,这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赎罪、并包含有太多民族色彩的故事。这本书情感太真实,把孩童的内心表达到了极致,在我看来这就应该是作者的自传,因为太真切。
为了得到父亲的夸奖而努力,为了让父亲只爱自己的妒忌,这一切写的太真实。这本书让人感动的点一个是仆人孩子哈桑对主人的忠诚,阿米尔结婚之后对自己年少背叛的救赎。而在我看到小说最后百分之十的部分我哭了,我没办法想想一个孩子对阿米尔请求时的心里,我不是富家孩子,我不曾有过仆人,所以我没法真切感受大人们的情感,而在索拉博身上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寻求帮助,无奈恳求时的状态,我太能理解了。那种原本以为是救命稻草却发现也要被背叛时那种无助,伤心,甚至是恨。
在豆瓣上看了很多书评,大家都有写到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是个自私的人,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直到现在我也想不被别人打扰,被麻烦,那样我会选择远离。所以我总能在索拉博身上找到隐约的雷同。
在看友邻书评时有看到一个人写到小说结局的安排独具匠心。阿米尔喜欢的女子,在结婚前告诉他关于自己过去的事情,问他还能不能接受她。阿米尔回答说“当然”,看到这里,我的喉头一阵哽咽。一个人,得要经历多少苦难与折磨,才能慢慢将棱角抹去,丢掉执拗与自私,学会忍耐,学会平静地接受遗憾,接受不完美。成长的得与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里如果没有看到这个人这样写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这可能就是阅历不够,思想还没那么深刻吧。
总觉的急不得,有些东西现在你不知道答案,那么十年后你在回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二:(824字)
虽然我不很喜欢这个结局,但我只能默默地接受它。它似乎就是唯一,在作者本人看来,这大概就是我们在经历了大喜大悲,经历了忠诚与欺骗之后的不二选择。因为在亲情、友谊、宗教、战争等等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元素像坦克的履带一样毫不留情地轧过我们的胸膛时,即使是对于那种只可以将灾难置之度外而高枕无忧的生活,幸福与灾难的真实感来得也太过猛烈,记忆就像我们真的亲身经历过一般。生活必须这样,哪怕我不喜欢。只要生命存在,生活就得继续。
当哈桑死时,我感到出乎意料地惊讶。这样的情节是不是太残忍了,对于读者,对于阿米尔?阿米尔的思绪,不断地重复着过去的回忆,那记忆因为光阴地流逝变得像影子一样黯淡,边缘就像狰狞的锯齿。历史不容重复,历史不容改变。孩子的心里只有波光粼粼的记忆像海面一样,既不在乎历史,也不在乎未来。如果哈桑活着,如果阿米尔与他终于见了面,不管作者再让他们经历怎样的艰难,那都只能算作结束了。忠诚。悔恨。勇敢。救赎。
可以说,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极好。拉辛汗是一位恰到好处的角色。阿米尔与索拉雅的相识与结合,在故事的发展中极为重要,尽管如此,它却没有以喧宾夺主的方式阻碍了救赎这一深刻主题的发展。因为婚姻是阿富汗人与阿富汗人的婚姻,结合是普什图人与普什图人的结合,身处异国,心怀故乡,真切的民族认同感只是对主题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小说在浅浅的爱情之上,更像一部有着历史深层刻画的政治史诗。让血脉继续流淌。这让我有一点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礼》。惟安拉是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
两次大规模的地区战争,和连绵不断的内战,使这块历史悠久的古波斯土地从时代的幕后,被搬到了台前,却是以一种令人怜悯令人可惜的形象。就像同样闻名遐迩的布拉格广场,当年明月不再,一时间统治它的不是杜布切克,而是勃列日涅夫。不同的是,沧海桑田,捷克有过哈维尔,而Hosseini的小说问世尚近,阿富汗的黎明依旧不见。
此外,作者似乎见识甚广。我刚朦朦胧胧地晓得“男人强暴男人”是怎么一回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三:(899字)
呼呼~~追风筝的人这部书在我手机放了好久,我下的时候听很多人说是挺好的一本书,但看过几眼之后觉得好像不是很好看,就拖拖拉拉,无聊时看一点点,于是一本书就这样被我啃下来了。
追风筝,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开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孩子们会尽全力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
一般来说,这只是这些孩子们之间的一场比赛,可是对阿尔米来说,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而不是鄙弃的眼光。
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却选择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哈里发”,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四:(896字)
文章语言简单、朴素、流淌。阿米尔,一个从小懦弱的、被别人保护的人。为了赎罪,为了小时候犯下的错,为了对哈桑被同龄人欺负而见死不救的后悔,为了心中那一个还有点良知和善良,20几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生长了10几年的地方,寻找一个“风筝”,让自己重新做一次好人机会的“风筝”。
我呢?迷茫的度过了24个年头,读书——为家人而读,工作——为了让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人生短短数十栽,不就是为钱而奔波、忙碌。
在阅读期间,我对亲情感触很大,我很不孝,因为自己的无能、懦弱、没勇气,只能有限的减少他们的负担。亲爱的爸爸妈妈,自从10月1号回家后,我已经有两个月没回去看你们了,以后不管再忙、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我会固定常回家看看你们的。虽然我不能给你们减轻负担,可是我不能剥夺父母看看女儿的机会。因为我不想让自己后悔。阿米尔,他就是因为自己做了后悔的事,不安中带着愧疚,不快中带着恐惧,活了20几年。
文学,一句句简单文字的构成,让我在24个年头后才意识到它是如此伟大。伟大的可以净化我的心灵,它可以让我感受另一种人生,另一种让我领悟人生哲理的文字,它更让我觉得生活可以如此精彩,更加让我感悟到原来时间不只是看电视就可以度过的www.guaze.com。以前,我浪费太多的时光,现在的我是要为自己的人生打造一座有滋有味有生气的城堡而努力、加油。还有,更为我的家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多么美好的字眼,这是多多少少个女孩子希望从另一伴给自己的承诺。然而,就是这句千千万万的人想听的话,哈桑——一位忠心的仆人,对自己的主人无怨无悔的付出,那么的不求回报,这种精神,恐怕雷锋叔叔也要对你甘拜下风。与其说可怜、同情你,可能你对自己的所为心甘情愿。是啊,只要自己不后悔,管别人怎么说呢,做自己想做、愿意做的事,人生已无憾。
追风筝的人,那些拼命地追,他们笑着,咧着嘴,喘着气,奔跑在风筝的后面,追逐着,追逐着,直到追到那只风筝。人不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前进着,为了梦想向前努力奔跑着。
就像“革命进行曲”一样,“前进,前进,前进进”。每天前进一小步,成功一大步。成功并非一日所能成,冰冻非一日之寒,水滴非一滴就能穿石,日积月累的经验总能成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五:(835字)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张老师把高考比喻成公交车,错过了一次公交车,就只能等下一趟公交了,你却永远赶不上前面公交车;如果这个公交车是最后一班,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坐上公交车,所以整个高中,我都以赶公交车的心态对待学习,丝毫不敢松懈.
坐上公交车进了大学,没有老师的叮咛,没有父母的监督,我早已经迷失在大学的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生活,这样过了四年,虽然在别人的眼里,我仍然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入党拿奖学金,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知道,我有多么迷茫.
这种迷茫伴随我了很多年,但是因为幸运,因为有一个好老公,幸福掩盖了这种迷茫,幸福使我忘记了这种迷茫.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才会偶然记得这个迷茫,时刻感觉到恐惧.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追风筝的人>,里面内容讲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原来哈桑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兄弟,而现今的哈桑为了保住主人的家园而牺牲,剩下可怜的小孩怎么办?阿米尔该如何对待这个遗孤,以挽救自己的灵魂?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经过千难万险,阿米尔救出哈桑的孩子,回到美。为了温暖孩子孤寂的心,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当内心涌出哈桑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哈桑为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付出生命,阿米尔少爷可以为了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付出艰辛万苦,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成为一个“人”身上所欠缺的么?
人,有了信念才可以更好的生活,有了目标才可以活的更精彩。有的目标和计划,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六:(840字)
“某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及其我的心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完成,《追风筝的人》正是这样写成的。”正如作者所说,简介中那“惊天谎言”激起我的兴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读完。读完后,我哭了,而后又笑了。
当我读到索拉博被发现在浴室自杀时,我哭了,我以为他会像《活着》中的人物一样在同一间房间里一个接一个的离主人公而去,而最后他得救,这不得不让我在心中窃喜一番。
对于这本小说,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出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如:不相信真主的爸爸,善良的哈桑与和蔼如朋友般的拉辛汗等。
爸爸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对真主的态度,他不相信真主却要赎罪,“如果说有什么真主的话,我希望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而不是关注我喝烈酒。”而最后谎言被揭穿,他便成为他自己含义里的盗贼,十恶不赦。最令我心疼的是善良的哈桑,他是那么的好,那么的善良,却遭到如此下场,因此在真主是否存在这个选择题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无时无刻在我耳边环绕。就因着那两只红色的风筝,拖着蓝色的长尾巴,哈桑便注度过他凄惨的后半生,奥,不!是打从他从娘胎里出来时,便注定他屈辱的一生。但也因为这两只红色的风筝,拖着蓝色的长尾巴,让作者走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虽然阿米尔曾深深地伤害过可怜的哈桑,即使他也曾拒绝过把索拉博带过来,但我相信阿米尔是后悔且真正把哈桑当成亲爱的弟弟的,不然他不会为了救索拉博而被打得只剩一口气,遍体鳞伤,也不会想尽办法把索拉博带回美国。看到这里,我笑了。即使阿米尔在拉辛汗面前承认自己是个懦夫,但他的行动却证明了他不是,用费萨尔先生的话来说便是“你正在努力争取的事情很了不起。”我为阿米尔感到欣慰,为给索拉博追风筝的阿米尔感到自豪。
文章的结尾是“我追”——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而在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七:(826字)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一口气读完,即使是疲惫的时候仍会忍耐着多读一点。这故事有这样的魔力。
我是先看了电影再读小说的。觉得电影拍得好,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又说不上来。现在读了小说才发现原来电影删去了一些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所以不太连贯,有些场面稍显突兀了。
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牵绊原委交代的更清楚,人物的内心描写很细腻,这样一来会发现之后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一切都可以理解,却让我不悦。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极不喜的类型,甚至可说有些厌恶,即使最后我勉强认定他得到了救赎。但说来这救赎也不是他一心虔诚求得的,若是没有拉辛的推动,他终其一生也不会迈出那一步的。这是我讨厌这人物的理由。
人物性格很鲜明,反差强烈,却很真实。
淳朴善良的哈桑是忠诚的典范,而忠诚的对象却是一个懦弱自私没有血性甚至是人性的家伙。这两人像是光影对比一般,无比刺眼。阿米尔的父亲无疑是另一个正面的典范,膜拜的对象。未料的是原来他也曾犯下错误,还是最严重的错。但这一情节突然让人觉得很真实。从来没有圣人,是人都会犯错。
在我看拉辛是故事里唯一的智者,绝对了不起的人。从始至终都能洞察一切,可惜智者不是圣人,洞察了又如何?悲剧依然在发生。可怜的阿里,可悲的将军,或是可恨的阿塞夫,这些人物的描绘都很生动、真实,让人怜悯哀叹或是恨得咬牙切齿,但不管怎么说我相信这样的人是存在的。太过强烈的人物有种不真实感,但这恰恰是一种真实。
唯一让我不知说什么好的是哈桑的儿子,悲剧的延续。我甚至觉得他是为阿米尔赎罪而存在的,太让人痛心以至于说不出任何话了。
由于缺乏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说不了太多。但到头来那也只不过是阿米尔一个人的救赎,其他人的呢?也许作者在这方面多少有点用意,效果似乎也不赖,从一些侧面信息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至少影响了一部分人对阿富汗的看法,也引起了一些关注。还清楚的记得里面的一句话:“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他们没有童年。”
看完后有种释然,不知是为成功的救赎,还是为生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