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800字一:(846字)
有人说,一个国家在能够对外输出价值观之前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现代人往往赞叹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璀璨的文化,惋惜雅典为寡头政治下的斯巴达击败而未能将其光芒普及到全希腊。然而,真实的雅典帝国乃是建立于赤裸裸的暴力之上,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坦率的雅典人倒是从不隐瞒。在弥罗斯辩论中,我们看不到雅典人向弥罗斯人输出民主的场景,有的只是雅典人毫不掩饰的功利主义,恃强凌弱的恐吓,和对正义与公理的漠视与嘲弄。既然雅典对于它的帝国只有压榨,自然只能期望收获属国的暴动而非忠诚;对此,雅典人倒是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着自己的帝国后院起火。雅典虽然自诩希腊的学校,反倒是经济文化上一无建树的斯巴达人高举“解放”的大旗,受到全希腊的热烈欢迎。
靠暴力维持(伯里克利语,167页)而非靠意识形态维持的雅典帝国不能长久。雅典人对弥罗斯人说,他们担心属国的人民会轻举妄动,从而令双方都陷入到危险之中(468页),可谓是不幸而言中。再强大的武力也不能吓阻被压迫者的反抗;反抗者也许会输掉生命,但也有可能会赢得自由,这样的“轻举妄动”对于他们是有价值的。而雅典人永远是输家,即便费尽力气将反抗镇压下去,也不过是夺回自己早已占有的东西而已。在很多时间里,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雅典人与其说是在与斯巴达人作战,莫若说更多地是在与暴动的属国作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雅典帝国崩溃的转折点恰恰是雅典人自己的轻举妄动──西西里远征。单从雅典自身而言,这一损失并非是不可恢复的:人力上,仅计重装步兵,两次远征军共2700人(511页、575页),作为对比,在战争初期的瘟疫中病殁的重装步兵接近4400人(273页)。经济上,雅典的财政积蓄虽近枯竭,但通过开征关税仍可支撑下去。事实上,即使在西西里远征军覆灭之后,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雅典仍然差不多独力地支撑了八年。然而,“雅典人在西西里惨败之后,冬季里整个希腊马上起来反抗雅典了”(638页),尤其是各个属国。作为对比,罗马遭遇坎尼之败后,其意大利盟国鲜有倒戈。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800字二:(882字)
这几天在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作者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译者谢德风。商务出版。
作为一位开创纪实历史的作家,他以一位战争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身位描绘了这场旷古的战事。修昔底德,不仅仅用真实的语言描述了战争的进程,这一点他与希罗多德不同,后者的历史作中总有一些不尽实的内容影响其客观性,同时,修昔底德对战争起因的分析更开创了解读历史的先河--他的书中首先阐述了权力政治的观点。
我是第一次读这本书,汗颜,这么好的书这么晚才读!
由于读书尚在进行中,在我的脑子里还没有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对作者完全的思路尚不能把握。目前管中窥豹,可以识见到古希腊人在对政治的理解和解读上确实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的政治结构和决策机制都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大致给我的印象,古希腊时候的城邦国家,和我国的战国时代很相近。雅典、斯巴达、以及周边的马其顿等为强国,其下还有众多的小国和殖民地,所有这些国家构成了希腊城邦国家体系。这些国家互相牵制,相互关联,同处一个体系,抱有同样的抱负,面对互相之间的威胁。
诚如作者在第一章里讲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兴盛所引起的斯巴达人的恐惧。斯巴达所代表的是陆上强国势力(mainlandpower),而雅典则代表海上强国势力(insularpower)。
目前,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科西拉和科林斯派遣使者到雅典各自争取雅典的同情这段描写。这里,作者引用了双方全都对雅典民众会议所作的辩论,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双方都指出了自己与雅典之间的利害关系,指出雅典帮助自己与为已为敌的不同的结果。科西拉争取雅典的帮助,他的理由是在将来的战争中雅典可以拥有优势的海军力量;科林斯阻止雅典与科西拉结盟的理由在于,这可以化解双方的敌对,同时科林斯也指出科西拉中立地位的虚伪性。
当然,雅典最终选择了科西拉,因为他要得到科西拉的舰队,巩固自己的制海权,同时也为防止科林斯由于得到科西拉的舰队而壮大其海上力量。
先写这么多。继续看下去,相信会给我更多的启示。
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真的不错。我这里有pdf电子版,如果谁需要的,可以留下email地址,我发给大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800字三:(895字)
公元前四百多年在中华正是战国,发生在伯罗奔尼撒岛上的战争也是各个城邦在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大城领导下的混战,正如战国争霸。书中希腊各城几十座、人名上百,这些希腊语名字让人混乱,但不必拘泥细枝末节,所明了处已经让我大为震撼。同样起于战国纷争的中华文明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为什么和欧洲文明走向大相径庭,原来因果相承,自古希腊始,已然注定。
古希腊中等战役一般都只是轻步兵几百、重步兵一前、骑兵一百,规模不能和我们战国动辄上万相比,但这时候海军已经在古希腊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擅长陆战的斯巴达人也在品到失于海战苦果后发展海军,终于于西西里岛战争中扭转乾坤,这是欧洲文明注重海权和中华农业文明之区别。
伯罗奔尼撒战争表面是争霸,但其实也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为代表的贵族寡头之争,和中华文明战国中王权之互争不同,古希腊已经有王权和民权之争,战国战争规模宏大却立意低,古希腊战争规模小却立意高,欧洲文明王权自古被质疑,而中华皇权却自自两汉、唐宋逐步加强,至明清到顶峰。
古希腊政事取决于众人之议,贵族寡头是贵族间商议,而民主政治甚至可以提议走上街头公开演讲蛊惑,而敌对国商人适逢其会,也可代表其所在国上来公开答辩,《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讲辩论稿,其中智慧辩才令人叹为观止,从大义气节到利益权衡,丝丝入扣。这是议会政治、街头民主之启蒙。
古希腊各国大小事定条约,一旦订立轻易不违背,即使战争残酷,也以契约为大。我们中华文明讲兵不厌诈,叹为奇谋,赢于术而输于信,欧洲文明重契约精神延续已久。
修昔底德书中的伯罗奔尼撒大小战役告一段落,总有交战双方订立休战合约,将双方死者抬回厚葬,并由胜利者树碑纪念。作战英勇的奴隶可以给予自由民身份,而俘虏可能变成奴隶。遑论其他得失,但对于生命权的重视,也是我们不能比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华帝王一向视民如草芥。
战争输赢在民力、财力,雅典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是其民主政治之胜、财税体制之胜,而远征西西里是其落败之转折。修昔底德只将这场伟大的战争记录到结束前几年就死了,生命之短暂都不能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从这史诗般叙述中看到现代文明的因果,已然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