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一:(612字)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深地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达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奴隶性、革命性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
在士大夫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家亡的狐狸精。“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碧月”、“羞花”、“沉鱼”、“落燕”,周老师没见过啊!!!
二、传统习惯
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已。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鬼子进学堂,走向异端午因城里人将板凳煎鱼而不满意;对革命的一向深恶痛绝。
三、奴隶性
周先生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见了狼,已成羊皮;见过羊,已成狼。阿Q性格的一面是王胡真的动了气,阿Q不服气,并试图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唉!!!软下来了并声称“君子动口不动手”,也是狼变羊的过程中的自慰(精神胜利法)。今天我挨打了,回家反省----原来是儿子打老子,唉,我老了啊,假如我再年轻上五岁,嗯,我才不信赢不了你了。
三、革命性
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产、讨老婆是他向往的革命的目的,即使阿Q成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反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的自我批评,也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我们生活中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二:(656字)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写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己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可以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不过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己骗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我认为这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与感受。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三:(602字)
自从鲁迅先生作了“正传”,阿Q便名扬华夏,连那些打骂过他、嘲笑过他的人也随他一起出了名。观看此文时,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读阿Q可悲、可笑、可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的笔锋是利的,二十世纪初中华国民的病态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时代铸成了国民的劣根,在国将不国之时民众依然没有醒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导致类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处都是;即使是读过书的,像赵太爷、白举人这些伪君子,也是凭借读书为一种通往上层社会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将所学圣贤之道封存起来,此在也不会用到,剩下的任务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社会之动荡,列强侵略,政府无能,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知识,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许多的原因导致国民病态。
观古思今,也许我们投给阿Q的不应是嘲笑,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只要你仔细回味你会发现你也是一个阿Q,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阿Q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所以劝各位不要笑的太轻松。
无独有偶,现在的一些官员也沾着过去的污浊。不同的是,现在官员是将所学暂时封存起来,因为在上级视察之时还可用到,依今比古,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上奴颜献媚,对下百般刁难,对上一副小人之态,对下一股恶霸之风。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为镜,可知兴亡。”吾辈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兴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